摘要:最近刷财经新闻,满屏都是存储芯片涨价的消息,SK海力士直接把第四季度价格上调30%,更夸张的是,他们明年全系列的订单都被订空了。身边不少朋友都在问,这波行情这么火,被业内叫做国产“6小龙”的那几家企业,到底能不能接住红利?作为常年跟踪科技赛道的人,我今天就用大
最近刷财经新闻,满屏都是存储芯片涨价的消息,SK海力士直接把第四季度价格上调30%,更夸张的是,他们明年全系列的订单都被订空了。身边不少朋友都在问,这波行情这么火,被业内叫做国产“6小龙”的那几家企业,到底能不能接住红利?作为常年跟踪科技赛道的人,我今天就用大白话给大家捋捋,不聊虚的,只说实在情况。
要是以为这只是普通的价格波动,那可就错了。我翻了最近的行业数据才发现,这次存储芯片涨价,跟以前完全不是一个量级,说是“超级周期”一点不夸张。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巨头集体涨价。三星、美光这些行业大佬,要么直接提价30%,要么干脆暂停报价,等恢复报价时价格涨了20%,连闪迪都跟着涨了10%以上。而且这不是短期行为,SK海力士都明确说了,明年的货已经被客户抢光了,有些客户甚至签了两三年的长期供货协议,就怕后面拿不到货。
背后的原因其实就两条:需求爆了,供给跟不上。需求端主要是AI在“发力”,现在一台AI服务器要用的存储容量,是普通服务器的8倍还多,尤其是高带宽内存HBM,需求量从去年的30万颗飙到今年的120万颗,价格直接涨了5倍。供给端呢,三星、美光这些大厂前两年缩减了产能,现在又忙着把产能转向更赚钱的DDR5和HBM,旧款DDR4产能减少,新款又供不上,供需缺口一下就拉开了。
更关键的是,这次不是库存周期的短暂反弹,而是AI带来的需求质变。以前存储芯片就是电脑手机的配件,现在成了AI的“粮食”,这种需求增长是长期的,摩根士丹利都预测,这波周期能持续好几年,到2027年全球市场规模可能摸到3000亿美元。这么大的蛋糕,国产企业确实有机会分一杯羹。
先说明白,“6小龙”不是官方评的,是业内根据技术实力和市场表现总结的,覆盖了从设计到封测的关键环节,每一家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刚好凑成了产业链的“黄金组合”。
兆易创新算是NOR Flash领域的“老大哥”,全球市占率一直靠前,汽车电子、工业设备里好多都用它的产品。今年消费电子回暖,车规级存储需求又大,它前三季度营收涨了40%多。更妙的是,它还在做利基型DRAM,刚好赶上这波涨价,等于手里有两个增长引擎。
江波龙是“全能选手”,SSD、移动存储这些产品线很全,现在重点攻企业级存储。AI服务器爆发后,阿里云这些云厂商需要大量企业级SSD,江波龙已经拿到了阿里云的批量订单,直接踩着风口走。
北京君正靠收购切入存储赛道,主攻汽车电子领域的SRAM、DRAM。现在智能汽车的存储需求是传统汽车的5倍,它的车规级产品根本不愁卖,前三季度汽车业务占比都超过60%了,基本绑定了智能汽车的增长红利。
澜起科技是“隐形冠军”,专做内存接口芯片,全球服务器内存模组里,不少都用它的产品。现在DDR5渗透率越来越高,AI服务器对内存性能要求更高,它新出的DDR5相关产品订单都排到明年一季度了。
长电科技是国内封测“一哥”,高端存储芯片的封装技术特别关键,尤其是HBM需要的TSV先进封装,它早有布局。现在三星、SK海力士的部分HBM封测订单都给了它,三季度封测业务毛利率直接涨了3个百分点,这就是技术换收益的典型。
佰维存储走的是“细分路线”,LPDDR5、UFS这些主流产品都做,优势在定制化。AI设备厂商需求多样,它能根据需求调整存储方案,今年上半年拿了不少AI终端企业的订单,增速在行业里很亮眼。
这几家凑在一起,从芯片设计到封装测试再到模组生产,基本覆盖了全产业链,这也是它们能承接红利的基础。
很多人担心“涨价跟国产企业没关系,都是外企赚钱”,但我研究下来发现,“6小龙”还真有接住红利的三大底气,不是虚的。
首先是政策和资本给“托底”。国家把存储芯片列入重点新材料目录,税收优惠、研发补贴都跟上了。地方资本也很给力,深圳高新投、大基金二期这些机构,不光给钱,还帮企业对接供应链。比如长电科技扩产先进封装产能,地方政府直接给了土地和税收优惠;今年还有3家“小龙”通过定增募了50多亿,全投到高端研发里,有钱才能追得上技术迭代。
其次是技术突破让“卡脖子”的地方越来越少。以前高端市场全被三星、美光垄断,现在国产企业已经多点开花:长江存储的3D NAND密度全球第一,长鑫存储的DDR5良率达80%,成本还比韩国厂商低15%-20% 。虽然HBM这种顶级产品还在追,但中高端市场已经能站稳脚跟,而这部分正好是本轮涨价的主力。澜起科技的DDR5接口芯片、佰维存储的车规级产品,都是打破垄断的例子。
最后是国内市场的“主场优势”太明显。中国本来就是全球最大的存储芯片消费国,AI数据中心、智能汽车的需求都在国内爆发。江波龙能快速进阿里云供应链,北京君正能抢占车规市场,都是因为“近水楼台”。更重要的是国产替代在加速,国内云厂商采购里,国产比例从2023年的20%涨到了现在的45%,这给“6小龙”提供了稳定的需求基本盘。
我跟行业里的朋友聊过,按现在的涨价幅度和国产替代速度,这6家明年营收平均增速能到40%以上,技术强的甚至能突破60%,这个势头确实肉眼可见。
不过话说回来,接住短期红利容易,要想长期跟着行业赚钱,“6小龙”还得迈过几道坎,这也是判断它们能不能走得远的关键。
第一个是高端技术的“追平速度”。现在最赚钱的HBM市场,基本被三星、SK海力士垄断,国产企业还在研发阶段,而这部分贡献了行业40%的利润增量。虽然兆易创新、澜起科技已经组建了研发团队,但从实验室到量产至少要1-2年,能不能赶上下一波技术周期,还是个未知数。
第二个是产能扩张的“节奏把控”。存储行业有个“周期魔咒”,一涨价大家就扩产,产能一过剩就暴跌。现在长电科技、江波龙都在扩建产能,要是没踩准需求节奏,等扩产完了价格跌了,反而会亏大钱。怎么平衡扩产和需求,特别考验企业的判断力。
第三个是供应链的“协同能力”。存储芯片生产特别复杂,比如3D NAND做到232层,不光要设计得好,还得有高端刻蚀设备和特种材料。虽然中微公司这些设备企业能帮忙,但部分核心材料还得进口,整个产业链的协同效率还有提升空间。
好在“6小龙”已经在主动应对了:兆易创新和设备厂商合作开发专用设备,江波龙和长江存储共建测试实验室,澜起科技牵头搞行业联盟定标准。这些动作都是在为长期发展铺路,值得关注。
对咱们普通观察者来说,不用啃复杂财报,抓住三个核心逻辑,就能判断哪家企业更有戏。
看技术布局是不是“对准风口”。重点看企业有没有投AI相关的高端领域,比如HBM、企业级SSD、车规级产品,这些才是本轮涨价的核心赛道。像澜起科技聚焦DDR5、江波龙布局企业级存储,就是踩准了点;要是还在啃老款产品,那受益可能就有限。
看产能利用率和订单排期。满产满销是最直接的证明,江波龙、兆易创新三季度产能利用率都超95%,订单排期超过2个月,这种企业肯定能吃到红利。反之,要是产能利用率低,说明产品没竞争力,涨价跟它关系不大。
看产业链协同能力。存储行业单打独斗走不远,长电科技跟上游设备商合作,佰维存储对接下游AI厂商,这种有产业链支撑的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强,能在周期波动中活得更久。
说到底,存储行业短期看涨价,长期看技术。“6小龙”现在能接住红利,是政策、市场、技术凑到了一起,但要真成长为国际巨头,还得靠持续砸研发、耐住性子搞积累。
互动聊一聊:你看好国产存储的未来吗?
看完这些分析,你觉得国产“6小龙”能稳稳接住这波存储红利吗?这几家企业里,你更看好谁的发展前景?在你看来,国产存储要实现全面突破,最关键的是攻克哪项技术?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记得点个赞+关注哦[比心]
来源:木子李的李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