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过去的整整三天里,她一直遭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剧烈、间歇性的腹部绞痛。她试过各种办法,甚至去小诊所打了止痛针和消炎药,但情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糟:她开始反复呕吐,吐出胆汁一样的液体,并且已经好几天没有排便、排气了 。
深夜,急诊室的灯光总是比白昼更添一分紧张与肃杀。
一位名叫李女士(化名)的38岁中年女性,被家人搀扶着走进了医院。她的表情痛苦,脸色苍白,肚子胀得像个鼓 。
在过去的整整三天里,她一直遭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剧烈、间歇性的腹部绞痛 。她试过各种办法,甚至去小诊所打了止痛针和消炎药,但情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糟:她开始反复呕吐,吐出胆汁一样的液体,并且已经好几天没有排便、排气了 。
经验尚浅的人可能会认为这不过是严重的肠胃炎或普通肠梗阻。然而,在值班医生看来,李女士的身体正在经历一场致命的“体内暗战”——她的脉搏高达130次/分钟(正常值60-100),血压只有95/60 mmHg,这都是休克的前兆 。更糟糕的是,她的腹部高度膨隆,一按就痛,肠鸣音微弱,直肠指检发现直肠是空的 。
医生迅速判断:这不是普通的腹痛,这是一个十万火急的、危及生命的肠道急症。而最终的诊断,证实了这种最坏的预感:她患上了一种极其罕见的疾病——回肠-乙状结肠打结(Ileo-Sigmoid Knotting, ISK) 。
这个病名听起来像个拗口的医学术语,但它的本质却是令人心悸的:患者体内的两段肠子——回肠和乙状结肠,竟然互相缠绕,打成了一个随时可能致人死亡的“死结” 。
如果把人体内的肠道比作一根长长的水管,那么ISK就是水管中的两根管子缠绕在了一起,并且被拧紧了。
回肠-乙状结肠打结,又被称为复合型肠扭转(Compound Volvulus) 。它是一种罕见的、外科手术领域的特急情况 。它罕见到什么程度?
ISK在所有肠梗阻病例中,占比不到0.1% 。在临床中,医生能够通过症状在术前准确诊断的几率,仅有0%到28% 。然而,它的致命性却远超一般的肠梗阻。
这种“打结”的发生,不仅仅是肠内容物被堵住,而是形成了**“闭袢性梗阻”** 。想象一下用绳子系了一个死结:
双重阻塞: 梗阻同时发生在回肠和乙状结肠两个部位 。血管绞索: 肠管在扭转时,同时勒住了供应血液的肠系膜血管 。血液无法流向被绞索的那段肠管,也无法流出。快速坏死: 缺血的肠管在短短数小时内就会迅速坏死(医学上称为坏疽),失去活性,最终可能破裂,导致腹腔感染(腹膜炎)和败血症,死亡率极高 。因此,对于ISK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早期的手术干预,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
为什么李女士的肠子会打成这种“死结”?这需要解剖结构和生活习惯的共同“助攻” 。
ISK在非洲、亚洲和中东地区更为常见,而且男性发病率略高 。主要的风险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ISK的发生,需要**“一个主动缠绕者”和一个“一个被动被绕者”。最常见的就是回肠绕着乙状结肠打结**(医学上称为Type I型) 。
要完成这个致命的“缠绕动作”,肠子需要具备以下解剖条件 :
乙状结肠冗长且游离(长得太长): 乙状结肠是肠道中较长且弯曲的一段,如果它天生过长(冗余),就像一根长长的绳子,更容易发生扭转 。肠系膜过长或基底部狭窄(系得太松): 肠系膜是连接肠道和腹壁的组织,如果它过长或基底部过于狭窄,会导致肠管像钟摆一样在腹腔内晃动,更容易发生扭转和缠绕 。腹壁松弛: 特别是多次生育的女性,腹壁松弛会给肠管更多的活动空间,增加扭转的风险 。很多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惯:禁食后突然大量摄入高体积、高纤维的食物 。
这种习惯会导致:
大量高纤维食物迅速通过小肠(回肠),形成一个沉重的**“食物团块”**。这个团块进入冗长的乙状结肠后,会加重肠道的负担,使其下垂。当沉重的回肠段和冗长的乙状结肠在腹腔内“相遇”时,如果再加上身体姿势的突然变化,就可能导致两段肠子相互滑脱、缠绕,最终拧成一个死结。在李女士的案例中,虽然报告没有明确提到她的饮食习惯,但她体内冗余的乙状结肠,无疑是她发生ISK的解剖学基础 。
因为症状与普通肠梗阻高度相似,如何才能在术前发现这个罕见的“死结”?医生必须像一位侦探,从影像学中寻找关键线索 。
李女士的腹部平片(X光片)显示了多个液气平面,以及一个标志性的征象——“咖啡豆征”(Coffee Bean Sign) 。
这个“咖啡豆”其实是高度扩张、充满气体的乙状结肠袢,因为被扭转卡住,形状很像一个巨大的咖啡豆。它的出现往往强烈提示乙状结肠扭转 。然而,X光片只能提示肠扭转的可能性。要确诊“打结”,CT扫描才是最关键的“神助攻” 。
李女士的CT结果显示:
肠道扩张: 提示梗阻已经发生 。大量腹水: 提示肠管可能已经缺血坏死,渗出液体。“旋涡征”(Whirl Sign): 这是ISK最典型的影像学证据 。在CT横截面上,医生能看到扭转的肠系膜、血管和脂肪组织像一个紧密旋转的“旋涡”。这个“旋涡”就是回肠和乙状结肠紧密缠绕的直接证明 。最终,正是这个清晰的“旋涡征”,结合李女士的临床表现,让医生在术前就高度怀疑了ISK 。
在确诊ISK并看到休克迹象后,医生没有任何犹豫,必须立即启动紧急手术(急诊剖腹探查术) 。
在推进手术室之前,医疗团队争分夺秒地进行了液体复苏和广谱抗生素治疗 。因为李女士已经脱水、血压低,并且伴有血糖过高等问题 。只有将生命体征初步稳定下来,才能让患者安全地耐受手术 。
腹腔内有大约2升(相当于两大瓶矿泉水)的血性液体流出,这是肠管坏死渗出的液体 。远端的回肠,足足有100厘米(1米长),已经呈现出可怕的紫黑色,证实了坏疽的发生。旁边的乙状结肠也呈暗红色,处于缺血状态,并且非常冗长 。最终,病变证实为Alver Type IA型ISK:回肠绕着乙状结肠呈顺时针扭转 。面对坏死的肠管,医生的原则是**“宁可切多,不可留少”**,任何坏死组织残留都可能导致致命的感染。
李女士的手术方案非常果断和彻底 :
回肠切除与吻合: 立即切除了100厘米坏死的远端回肠 。由于剩余的末端回肠距离回盲瓣(小肠和大肠交界处)很近,医生选择了一期回盲部吻合,确保肠道的连续性 。乙状结肠切除与吻合: 鉴于李女士生命体征稳定,没有出现穿孔或粪性腹膜炎,医生决定进行乙状结肠切除并一期吻合 。切除冗长的乙状结肠还有一个重要目的:预防日后再次发生乙状结肠扭转 。手术结束后,医生还进行了腹腔冲洗,并放置了腹腔引流管和胃管,以监测病情和胃肠减压 。
在ICU观察了3天后,李女士的病情持续好转 。
术后第4天,她开始排便 。第5天,可以耐受口服流食 。第8天,引流管被拔除 。最终,在术后第10天,这位从死神手中抢回来的李女士,在家人陪伴下康复出院 。
李女士的康复,是**“早期诊断、快速复苏、果断手术”**三位一体救援的成功范例 。
回肠-乙状结肠打结(ISK)的病死率居高不下,核心原因往往是**“延迟”** 。患者的初期症状和普通肠梗阻过于相似,如果医生没有高度的警惕性(高风险地区的经验、对影像学的敏感度),一旦确诊延迟,等到肠管大面积坏疽,预后将极其悲观 。
通过李女士的故事,我们得到的最大启示是:
腹痛不是小事: 突发、剧烈、持续的腹部绞痛,并伴有呕吐和绝对便秘,绝不能等闲视之。寻求专科医生: 特别是当症状在普通治疗后仍未缓解,甚至出现血压低、心率快等休克迹象时,应立即前往大医院急诊科就诊。医学影像至关重要: CT扫描提供的“旋涡征”,是医生在术前能识破这个“体内死结”的最终武器 。对于像ISK这样罕见而危急的疾病,提高医患双方的认知,加强对影像学特征的敏感性,是将致命危机扼杀在摇篮中的关键 。
参考资料:Nasr B, Al-Moharmy YH. Ileo-Sigmoid Knotting Rare Cause of Acut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Int Med Case Rep J. 2025 Oct 23;18:1347-1352. doi: 10.2147/IMCRJ.S554994. PMID: 41158325; PMCID: PMC12558099.
来源:康讯士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