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逼迫中国花滑协会说明导弹毛绒事件,美媒破防要严惩中国选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9 23:10 1

摘要:中国杯冰舞赛后等分区里,一个写着“DF-61”的导弹造型毛绒被拾起并比划飞行,引发国际滑联启动调查,外媒紧追不放,话题迅速从礼仪小动作被拉到政治审视

中国杯冰舞赛后等分区里,一个写着“DF-61”的导弹造型毛绒被拾起并比划飞行,引发国际滑联启动调查,外媒紧追不放,话题迅速从礼仪小动作被拉到政治审视

那天是10月25日,冰面刚清理完,等分区的小沙发挤着人和玩偶

任俊霏和邢珈宁刚跳完自由舞,观众按花滑老规矩往冰上扔毛绒,教练郑汛顺手接过那个“导弹”形状,邢珈宁比了下飞的动作,任俊霏抱着等分

说白了,这就是花滑赛场再常见不过的互动,平时最受欢迎的是小熊、小兔和小星星,这次造型换成“DF-61”,一下戳到了一些人敏感点

“DF-61”的字样来自今年9月阅兵首次公开的新型陆基洲际弹道导弹,这条线索被美媒迅速放大

第二天,10月26日

国际滑联通过邮件向美联社发声明,称该玩偶为“不当的毛绒玩具”,对事件表示遗憾并宣布展开调查

紧接着,美联社、CNN、英国《卫报》轮番报道,评论区里不少外国网友要求“禁赛”“退出奥运”,也有人反过来指出这是把体育互动政治化

更扎心的是

CNN向中国花样滑冰协会发去问询,要求就此事作出解释,火力很直接,舆论压力也很现实

我那天在电视前看回放,注意到等分区灯光很亮,座位旁边还堆着两只普通玩偶

细节就是这么简单,却被链接到更复杂的语境

截至10月29日,国际滑联仍在调查中,中国花滑协会尚未正式回应,事件暂时悬而未决

换句话说,真正的结论还没出来,但外界的解读已经先跑了

体育圈不是没有边界

过去几年,国际联合会确实对“标语、标志、手势”有明确红线

比如2022年俄罗斯体操运动员库利亚克在比赛中穿了带“Z”字母的服装,被认定为政治表达,结果禁赛一年、剥夺奖牌、罚款500瑞士法郎

这次花滑的毛绒玩具被贴上“不当”标签,路线很像:先定性,再调查,视情节轻重处置

有业内人士提到,国际滑联的惩戒从轻到重大致包括警告、最高15000瑞士法郎罚款、取消当场成绩、阶段性禁赛并要求补救、直至终身禁赛;

但前提始终是认定有过错,而这正是争议核心

说白了,花滑“扔玩偶”的文化是站在礼仪和喜爱上的

不少中国冰迷认为这次的反应属于“过度敏感”,运动员现场礼貌拾起,本身是赛场常规,不应被无限上纲

我也在想,现场那么多毛绒,选手和教练未必第一眼就看清字样,他们的动作更像是打趣和放松

但另一方面

部分西方受众把“DF-61”直接放进地缘政治的语境里,认为这是在竞技场展示武器象征,这两种视角差异,决定了后续争论会拉得很长

更复杂的,是舆论场外还有战略解读在叠加

有美方军事知识网站借机翻出东风-61的“实弹部署疑云”,把一次赛场互动延伸到威慑议题;

但从目前看

欧美政府层面并未直接介入

这让人想起另一条线索:同在10月,印尼雅加达拒给以色列体操选手签证,国际奥委会随即在10月23日宣布终止与印尼奥委会的对话,并建议全球联合会暂停在印尼办赛

两个事件放在一起,既有体育边界的执行,也有政治风向的影子,尺度并不统一

如果把镜头拉回到国际滑联自身,动机也许更现实

国际滑联2023年财报显示收入3586万瑞士法郎、运营亏损261.1万,受美元走强影响全年损失1109.7万,但储备金还有2.76932亿

照预测

2024—2029年每年运营赤字在1370万至1720万之间,计划到2029年靠投资收益扭亏

换句话说,组织既要守规则,又要维持商业生态,防止公共关系危机炸锅

主席金载烈还直言粉丝群体老龄化,35岁以下观众占比很低,在2024年3月世界花滑锦标赛的美国观众里,35岁以下仅2.4%,不抓年轻人,未来关注度会掉

财务和受众压力叠加,任何争议都可能被放大,处理不好就会伤到长期品牌

也因此

国际滑联抛出的2030愿景战略计划很积极:强调增长、创新、保障和团结,尝试短道世界巡回赛、建设数字生态、探索电竞投资,还允许在花滑服装上印服装制造标识以拓展商业机会

我在想

既然组织要拥抱新观众和新玩法,就更需要一套透明、可解释的争议处置标准,让选手和观众知道边界在哪,而不是事后靠舆论压力推着走

在体育与政治的交叉口,案例不止一个

俄罗斯与乌克兰冲突后,国际奥委会限制俄罗斯参与,2024年明确禁止俄罗斯、白俄罗斯、危地马拉组团参加巴黎奥运,俄罗斯运动员只能以中立身份出现,这引发“中立原则”是否双标的争论

印尼拒给以色列签证被迅速制裁,印尼申办2036年奥运的意愿也受重创

把这两件事和中国杯的毛绒争议摆在同一张桌上,能看出一个现实:话语权在谁手里,标准就更“响”,而执行常常不均匀

回到现场,那只“DF-61”毛绒在镜头里只出现了几秒

一些了解花滑文化的西方观众也认为反应过度,认为不该把赛场小互动变成政治审判

可社交媒体的情绪是一层层加码的,转发和评论像滚雪球,最后就落到运动员身上

更扎心的是,比赛本应是他们的“安全岛”,现在成了潜在的“雷区”

这次调查的走向,会直接影响选手的心理和训练节奏,也会成为各队今后赛后礼仪的“隐形规定”

我更担心的是后续的连锁反应

如果把所有具象的符号都视为政治表达,赛场的自发文化会慢慢被清空,剩下的是标准化的流程和谨慎到失真的动作

换句话说,体育被消毒到没有温度,观众的参与也会变得刻板,年轻人更不愿意靠近

在粉丝年轻化压力这么大的当下,组织与媒体更该把握分寸:有边界,但不要把每件事都推到意识形态的审判台

当然,规则仍要被尊重

这次事件是否构成违规,取决于调查如何认定“展示”的意图、影响和场合

如果只是礼貌拾取,没有刻意展示和传播,那就不宜上纲上线;

如果确有不当表达,按程序处理也属应该

关键在于给出清晰的标准与解释,避免让运动员和观众陷入“踩雷靠运气”的不确定性

最后我想说一句心里话

体育的魅力在于人,赛后的一个拥抱、一句谢谢、一只被扔上冰面的毛绒,都在传递情感

当我们把它们拆解成符号并套入外部推演

就可能忘了赛场上那份纯粹的努力和喜悦

这次中国杯的风波,还在发酵

愿接下来的处理既守规则也守常识,让运动员在灯光下能安心坐下,等那组真正属于他们的分数

来源:爱生活爱美丽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