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核聚变风口”又被提起,但这次不是“画饼说发电”——3家做核聚变配套的龙头企业,一边砸钱回购股票,一边狂拿研发装置订单,这些动作全是真金白银,吃的是“全球核聚变研发投入”的红利,不是虚的概念炒作。
最近“核聚变风口”又被提起,但这次不是“画饼说发电”——3家做核聚变配套的龙头企业,一边砸钱回购股票,一边狂拿研发装置订单,这些动作全是真金白银,吃的是“全球核聚变研发投入”的红利,不是虚的概念炒作。
先把事儿说透:核聚变现在还在“实验室中试阶段”,离商用发电至少还有20年,但各国(比如中国、美国、欧盟)每年都要砸几百亿搞实验装置研发——这3家龙头做的,就是这些实验装置的核心部件,只要研发不停,它们的订单就会持续,这才是这次“风口”的真东西。
核聚变研发周期长达几十年,核心是“留住能啃硬骨头的研发团队”——最近3家龙头里,做超导材料的某企业刚公告“10亿回购计划”:
• 回购价格上限比当前股价高15%,相当于“用真金白银说‘自己值更多’”;
• 回购的股票全用来做“核心研发人员激励”——给研发超导带材的团队发股权,绑定他们干满5年,毕竟能做出“扛住核聚变上亿度高温”的超导材料,全球没几个团队能行。
另一家做控制装置的龙头,也跟着公告了5亿回购——同样是绑定控制算法的研发人员。这不是“炒股价拉涨”,是核聚变研发周期太长,企业得用回购把最核心的人留住,不然研发到一半人走了,前期投入全白费。
这些龙头拿的不是“核聚变发电订单”(现在根本没有),是实验装置的研发配套订单,每笔都是真需求:
• 做控制装置的龙头,10月刚拿了中科院聚变所的2.5亿订单——给HL-2M(国内核心聚变实验装置)做升级“大脑”:控制装置得让上亿度的等离子体稳定“悬浮”,这是核聚变实验的核心,这笔订单是用来升级控制算法,让装置运行更稳;
• 做超导材料的龙头,拿到了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的补充订单,供应120公里高性能超导带材——这东西是核聚变装置的“血管”,能把上亿度的热量导出来,全球只有3家企业能做,这笔订单直接占它Q4营收的18%;
• 做真空装置的龙头,拿到了某省实验室的1.2亿订单——做聚变装置的真空腔(得把腔里的空气抽干净,不然核聚变没法启动),这是实验装置的“基本盘”,只要建实验装置就必须买。
核聚变的“风口”不是“马上发电赚电费”,是“全球每年砸几百亿搞研发,配套企业先吃红利”:
• 中国每年在核聚变研发上的投入超200亿,其中70%要花在实验装置的核心部件上;
• 这些部件的技术壁垒极高:超导带材得扛住-269℃低温+上亿度高温,控制装置得在毫秒级调整等离子体状态,全球能做的企业不超过5家,头部企业能垄断80%的订单。
所以这3家龙头的“砸钱回购+狂揽订单”,不是炒概念——是吃“研发投入持续砸钱”的饭,只要各国不停止核聚变研发,它们的订单就会一直来,这是“长期刚需”,不是短期情绪。
得说清楚风险:核聚变商用至少还得20年,这些企业现在赚的是“研发配套的钱”,不是“发电卖电的钱”——它们的营收增速,绑定的是全球核聚变研发的投入节奏,不是“发电项目落地速度”。
所以这波风口不是“买了就能涨十倍”,是“研发投入持续,企业业绩能稳增”——龙头企业的回购和订单,是真金白银的信心,但得接受“这是长期的研发配套红利,不是短期的爆发式收益”。
核聚变风口不是“画饼说未来发电”,是“现在各国都在砸钱搞实验,做核心部件的企业先赚钱”——3家龙头砸钱回购是留人才,狂揽订单是吃研发投入,这些动作全是实的,不是虚的。
但得明白:这是长期的研发配套红利,不是短期的“发电暴富”——只要核聚变研发不停,这些企业的钱就会一直赚,但别指望“一两年翻几倍”,得跟着研发投入的节奏走。
来源:万象来财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