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进口到重启采购,美国大豆订单,中国不是妥协是制衡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0 02:18 1

摘要:截至10月28日,数据显示中国买家已签订130万吨新季美豆采购合同,船期集中在11月中下旬。虽不及巴西单月千万吨级的供应规模,却打破了长达半年的采购停滞,中国连续6个月(5-10月)暂停美豆订单、9月进口量归零,这是新季美豆的首批订单。

截至10月28日,数据显示中国买家已签订130万吨新季美豆采购合同,船期集中在11月中下旬。虽不及巴西单月千万吨级的供应规模,却打破了长达半年的采购停滞,中国连续6个月(5-10月)暂停美豆订单、9月进口量归零,这是新季美豆的首批订单。

特朗普政府再度执政后,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60%关税,中国随即反击,将美国大豆进口关税提升至97%,叠加基础税后高达105%,直接导致1-8月美豆对华出口暴跌近80%,9月更是出现2018年11月以来首次零进口。

长期以来,大豆价格由美国ABCD四大粮商掌控,投机资本在CBOT大豆合约中的占比已从2010年的45%升至80%,价格波动率扩大至28.6%,巴西涨价背后正是这些资本的操纵。

10月巴西大豆对华到岸价飙升至4200元/吨,较年初暴涨79.9%,创7年新高,部分品种甚至对欧洲报价比中国低20美元,明显存在价格歧视。

反观美国大豆,美湾11月船期C&F价格降至459美元/吨,叠加近期汇率波动,完税价约3820元/吨,较巴西大豆低近400元/吨,即便算上额外关税成本,仍形成显著价格优势。

这不是回到过去的采购模式,而是对不合理定价的市场反制。130万吨的采购量恰好匹配12月国内的压榨缺口。当前全国港口大豆库存虽达1000.2万吨,但豆粕库存消费比已降至12%的警戒线下,若不及时补库,将直接推高生猪养殖成本。

中国的采购转向背后,是南美大豆供应格局的演变。2025年前8个月,巴西大豆对华出口占比高达71.6%,前10个月出口量已突破1.02亿吨,逼近去年全年纪录,这种垄断地位让巴西粮商萌生了坐地起价的底气 。帕拉那瓜港大豆报价较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合约溢价达2.8-2.9美元/蒲式耳,远超美国大豆1.7美元的溢价水平,突破了中国进口商的成本红线。

巴西的贪心给了阿根廷的补位机会。9月阿根廷宣布取消大豆出口税,随即获得中国130万吨紧急订单,10月又追加200万吨采购,大豆到岸价较巴西低30-40美元/吨,让国内油厂每吨压榨利润回升至200元。短短一个月内,阿根廷对华出口占比从3.4%跃升至8.2%,创下201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截至10月初,巴西大豆播种率仅5.1%,较去年同期减半,干旱天气可能影响2026年初的供应增量;而阿根廷虽短期补位,但年产800万吨的规模难以替代巴西的主力地位。这种不确定性,让中国不得不启动美国这条备用供应链。

无论来自美洲哪个国家,这些大豆最终大多走进了压榨车间。2025年数据显示,中国85%以上的进口大豆用于压榨加工,每100吨大豆可产出18吨豆油和80吨豆粕。前者占国内食用油消费的60%,后者是饲料蛋白的核心来源,支撑着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体系。

这种需求刚性造就了我国独特的大豆生态链。若进口中断一个月,将导致780万吨豆粕缺口,相当于2.5亿头生猪一个月的饲料用量,最终会传导至猪肉价格上涨。

豆粕价格每涨100元/吨,生猪养殖成本就增加0.09元/公斤,每头猪利润减少10元以上。2025年生猪养殖已陷入头均亏损超200元的困境,大豆供应稳定直接关系猪肉价格与CPI平稳 。

但是。进口大豆与国产大豆有清晰的分工。进口转基因大豆出油率比国产大豆高出15-20%,适配工业加工;国产非转基因大豆蛋白质含量达40%以上,专注于豆腐、豆浆等豆制品领域。这让7亿亩耕地能转向水稻、小麦等主粮种植,筑牢了粮食安全的底线。

2025年的大豆采购,是中国进口战略的转型路径。与2016年美豆占比41%的不同,今年1-9月美豆占比已降至19.5%,巴西占73.9%,乌拉圭、俄罗斯等新兴来源国占比提升至5.6%,形成巴西为主、多国补充的格局。

国内产业升级则为进口战略提供了底气。2025年国产大豆产量预计达2400万吨,较2023年增长15%,中豆68等转基因品种试点推广后,单产有望提升至每亩180公斤;同时菜籽粕替代技术成熟,已能替代15%的豆粕需求。这些进展让中国在国际谈判中拥有了更多筹码。

这种转型背后是实力的支撑。中国占据全球60%的大豆进口份额,已具备“买家定价”的潜在能力。2025年国际大豆价格同比下跌16.2%,既是全球供应增加,也是中国多元采购策略的牵制。

130万吨大豆的订单,最终还是粮食自主权,我们看到的不是被动选择,而是主动制衡。每年1.2亿吨的年进口量背后,是一场关于“定价权”的争夺战。

来源:军座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