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襄垣:逐梦蓝天展宏图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0 02:46 2

摘要:事情发生在10月11日。白天,县里的巡检人员在王村镇下庙村一个地质灾害点巡查时,发现某户民房西南角上方有岩土开始脱落。那会儿屋里没人,没法立刻通知家属。到了傍晚,气象台发出暴雨预警,管理中心又派人回访,这回脱落范围扩大、形势更危险。正好这趟带了无人机,工作人员

村民没受伤,房子也保住了。那晚,县里的低空飞行管理中心用无人机喊话,把屋里无人时掉落的岩土及时报告给了家属,避免了一起可能的地质灾害变成事故。

事情发生在10月11日。白天,县里的巡检人员在王村镇下庙村一个地质灾害点巡查时,发现某户民房西南角上方有岩土开始脱落。那会儿屋里没人,没法立刻通知家属。到了傍晚,气象台发出暴雨预警,管理中心又派人回访,这回脱落范围扩大、形势更危险。正好这趟带了无人机,工作人员打开了机载喊话功能,把现场情况直接播到了村子里。家属接到通知后赶回去检查,按现场指引做了简单加固,消除了眼前的隐患。整个过程有视频记录、巡检日志和具体的时间点录入系统,处置有据可查。顺带一提,夜间能靠无人机把声音传到村里,这技术配置确实起了大作用。

把这件事放在县里的大布局里看,就不难理解为啥当晚能迅速反应。襄垣县这几年没有把低空管理当成花架子来搞,真是从管理到服务一条线在搭。县里建了低空飞行综合服务管理中心,提出“场景带动、平台联动”的思路——就是同时抓好管理和服务,把空域管理变成能看得见、管得住的体系。为配套这些想法,工程和设备方面下了真本钱:在城区率先铺通了全县第一个实现5G‑A信号覆盖的网络,意图把地面和空中连成一张网。

硬件层面不马虎。他们部署了三套“雷达+频谱+光电+边缘计算”的组合设备,目标是形成空—地—天一体化的感知网络。飞行器定位以北斗为主,雷达、频谱监测、光学探测一起工作,既能监控无人机活动,也能对潜在冲突做预警。飞行服务把各种数据打通,力求把飞行数据和业务数据结合,服务到护林、防汛、地灾巡查等具体场景。很多无人机装了高清摄像和热成像,不光能早期发现森林火情,也能在河道、城镇里巡查,发现漂浮物、异常温点等问题。

产业链上,襄垣没只做个平台,还往上游和下游延伸。县里出资组建了两家国有公司,负责统一运维和管理,把公共资源和商业应用衔接起来。上游有算法研发,和中国电信合做调度算法,冲突预警准确率提升到了95%;和遨博智能共建实验室,给AI模型训练提供场景和数据。中游引进碳纤维等新材料项目,吸引了像深圳智航、天津一飞这样的企业在本地落地,目标年产能放在数千台级别。下游把“数据+算法+场景”打包成服务,卖给政府和企业,用于应急、监测、物流等。这样一来,从研发到制造再到服务,形成了一个闭环,不是光为了展示效果而搭的舞台。

这些安排不是空谈,数据能看得见。全县布置了22个固定式无人机机巢,规划了360条专属航线。截至目前,累计飞行超过3000架次,总航程超2.1万公里,飞行时长大约800小时,发出预警3780余次。常态化应用包括森林防火巡检、河道巡查、环卫巡检和地质灾害点位巡查,做到了“一机多飞、一飞多用”。支撑这些数字的是一条条执行记录:某次森林巡检发现高温点、有影像证据;某条河道巡查拍到异常漂浮物,有图像和调度记录支撑后续处理。

把无人机拿到公共活动里检验,也成了常态。一次跑马拉松,主办方和公安联合用多架无人机接力覆盖整个赛道,连续9小时不间断监控,保障了大约5000名参赛者的安全;国庆时,县属公司承办了无人机夜间表演,灯光编队在夜空画出图案,吸引不少市民围观。紧接着,10月12日襄垣承办了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智能精密装配赛)的晋陕蒙联赛。赛场上,低空飞行系统和智能机器人并列出现,既有设备演示,也有企业和高校的对接,技术人员带着模型和数据与学生讨论实现细节,交流气氛务实直接,有利于把比赛成果转向产业应用。

要把这些能力真正落到县域治理上,光有设备不够,还得有人管、有人用。为此,县里投入大约5000万元成立了两家国企,专门负责技术与业务的对接、统一监管和运维维护。要把“会飞的玩意儿”变成“能替代人力、能产生价值的工具”,从生产到售后都要有人盯着,这两家公司就是为这件事而设。

合作细节也不少亮点。和中国电信的协作让调度更精准,冲突预警更靠谱;和遨博智能的实验室为AI算法提供了训练场,模型能在真实场景下优化;引入碳纤维材料项目和链主企业,打通了从原材料到整机的供应链。这样一来,县里既不是单纯买设备来“摆场面”,也不是把成果放在抽屉里晾着,而是试图打造一个可持续的产业生态。

从技术层面拆开看,数据化是核心。管理中心把数据采集、清洗、分析和共享做成一套流程,目标是把分散的信息变成能支撑决策的资产。政务应急、警务巡逻、工业监测、商业物流这些场景,都是靠这套机制在运转。每一次巡检、每一次警报,背后都有影像、轨迹和调度记录,便于事后追溯和责任认定。

负责推动这些工作的杨林波在多次公开场合提到,要加快完善设施网、航路网、智联网和服务网,让低空经济真能服务地方发展。他把这项工作当成长线工程,强调技术要落地,做到能用、好用、常用。回到那晚被无人机喊话的下庙村,整个处置链条里有设备、有数据、有值守人员,还有清晰的处理记录。村民平安,房屋没有扩大性损坏,影像和日志都留在案。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应急能力,是近年来投入和应用结合后的一个具体结果。

来源:草原嗅花香的行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