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金正统之争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8 23:05 1

摘要:关于辽、宋、金三朝,究竟谁才是正统?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不妨从一个细节入手:为什么在历史书中,将北宋末年发生的事件称之为“靖康之耻”?如果金朝是正统性的代表,那么这场战役是否应该称为“汴梁大劫”?更进一步思考,当我们读到“靖康之耻”时,为何会感

关于辽、宋、金三朝,究竟谁才是正统?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不妨从一个细节入手:为什么在历史书中,将北宋末年发生的事件称之为“靖康之耻”?如果金朝是正统性的代表,那么这场战役是否应该称为“汴梁大劫”?更进一步思考,当我们读到“靖康之耻”时,为何会感到悲愤?而当宋、金联军攻破蔡州,杀进金朝宗室之时,为何又会感到解气?这些复杂的情感,其实源于我们内心深处对自身文化传承的认同。

**身体最诚实:文化认同决定历史情感**

我们的身体往往比理性更加诚实,它真实地反映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倾向。之所以对“靖康之耻”感到悲愤,对金灭金感到解气,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将自己视为宋朝的后裔,将宋朝的文化视为自身的根。这种文化认同,是超越政治、军事等表层因素,深入骨髓的。

**正统的本质:文化传承而非军政绩效**

“正统”这个词,本质上并非与政绩、军事实力挂钩,而是对自身文化传承的一种认可。不能因为宋朝军事上相对孱弱,就否认其作为文化根基的地位。正如不能因为一个人身体虚弱,就否认其作为家族传承者的身份。

**二十四史之辩:元朝的权衡与无奈**

或许有人会提出,二十四史中不是也记载了辽和金吗?如果它们不是正统,为何还能入史?诚然,辽和金都是华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在辽、宋、金三朝的对比中,哪一方更具有正统性。

元朝在修史时,曾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如果将辽、金、西夏都归入“四夷”之列,那么元朝自身的地位也将变得尴尬。毕竟,元朝也是崛起于草原的政权,与辽、金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另一方面,如果将辽、金都排除在“蛮夷”之外,那么北宋的“唯一正统”地位也将难以自证。毕竟,北宋在澶渊之盟后,曾与辽国“称兄道弟”,官方往来中,辽国自称为“北朝”,而宋朝也默认了“南朝”的称谓。

当年,北宋为了维持边境安宁,不得不对辽国采取妥协政策。这在当时引发了极大的舆论风波,许多太学生甚至因此抨击朝廷。欧阳修在修撰《新五代史》时,将辽国列入“四夷附录”,这一做法引发了辽国的不满,甚至威胁要对宋朝进行对等报复,将宋朝也列入“四夷传”。这令元朝的史官们左右为难,最终采取了折中的方案:在《辽史》中,将辽与西夏、高丽等国的往来标记为“二国外交”,同时分别为《宋史》和《辽史》修撰独立的史书,以此区分。这种处理方式,既避免了将辽、金完全归入“蛮夷”的尴尬,也维护了宋朝一定的尊严。

**南宋的困境:称臣与正统的矛盾**

至于南宋与金的关系,则更加复杂。南宋曾向金称臣,并每年向金朝进贡。如果将金朝列为“蛮夷”,那么南宋自身的地位又将如何自处?每年向“蛮夷”进贡的南宋,岂不是连“蛮夷”都不如?因此,元朝在修史时,不得不考虑这些复杂的现实因素,最终采取了较为折中的处理方式,既没有完全否认宋朝的正统地位,也没有将辽、金完全排除在华夏文明之外。

**宋朝的遗憾:文化辉煌下的军事短板**

平心而论,宋朝在军事上的确存在短板,屡屡受制于辽、金等北方政权。然而,宋朝在文化上的成就却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以宋体为基础;后世文人读书明理,奉行的多是朱熹理学的纲常礼仪;甚至我们今天举办婚丧嫁娶,背后所遵循的那套礼仪规矩,也大多脱胎于两宋时期。因此,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宋朝无疑是华夏正统的延续,而辽、金则可以被视为这棵大树上的枝干。

**辽的崛起:草原雄鹰的蜕变**

那么,为什么一个未曾入主中原的辽朝,能够与宋朝争夺正统地位呢?这与辽朝独特的崛起之路密切相关。在辽朝之前,像突厥、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虽然也曾盛极一时,但最终都未能融入华夏文明的主体。而辽朝则不同,它对中原文化的向往和吸收,使其在草原政权中独树一帜。

**契丹的起源:多元一体的草原部落**

契丹,是辽朝的主体民族。关于契丹的起源,至今仍众说纷纭,史学界已有三十多种说法,甚至连辽国人自己对自己的起源也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契丹人是黄帝的后裔,也有人认为他们是炎帝的后代。这些说法都难以得到确凿的证据支持,但可以肯定的是,契丹人与许多强大的草原部落都曾有过密切的联系,包括匈奴、鲜卑慕容部、鲜卑拓跋部、突厥和唐朝,都曾做过契丹的“老板”。

这种左右摇摆的依附策略,是草原部落在外交上的常见手段。在草原上,由于缺乏天然的地形屏障,弱小的部落很难抵御强大部落的侵略。因此,通过依附于强大的部落,可以获得一定的安全保障。这种生存策略,使得契丹人在长期的动荡中得以保存实力,并最终迎来了他们的英雄——耶律阿保机。

**耶律阿保机:草原上的“汉化”先驱**

耶律阿保机,出生于唐朝末年,公元872年,正是唐懿宗在位时期。契丹与许多草原部落一样,也实行部落联盟制度。例如,鲜卑有五部,而契丹则有八部。契丹八部的名称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因此不必深究。重要的是要记住两点:一是契丹人有三年选一次可汗的习惯,早期可汗在大贺氏家族中产生,后来则转移到遥辇氏家族;二是耶律阿保机出生于契丹八部之一的迭剌部。

耶律阿保机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天赋。据说他出生三个月就能走路,一百天就能说话,将“天赋异禀”四个字演绎成了“出厂设置”。成年后,耶律阿保机身强体壮,据说能开三百斤的弓,而且智勇双全。更关键的是,他出身于迭剌部的贵族家庭,其先祖曾任迭剌部的夷离堇,也就是该族最高的军事首领。这种集聪明、强壮、二代光环于一身的人物,注定不会平凡。

二十九岁时,耶律阿保机成为了迭剌部的夷离堇,掌握了兵权。从此,他开始在草原上开疆拓土,征服了周边的乌古、西、女真等部落。当时唐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战乱频仍,导致许多汉人逃往草原或边疆地区。耶律阿保机在征伐过程中,俘虏了大量的汉人,并开始接触到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独特的魅力,尤其是皇帝制度的吸引力,让耶律阿保机产生了学习中原王朝的想法。

**皇帝制度的诱惑:从可汗到皇帝的蜕变**

当时,契丹名义上的可汗仍然是遥辇氏,但耶律阿保机在威望和影响力上早已盖过了他。公元907年,也就是唐朝灭亡的同一年,耶律阿保机被公推为契丹的可汗。这或许就是历史的宿命。当唐王朝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时,契丹就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照耀着北方的草原。

耶律阿保机成为可汗后,第一件事就是发动战争。他深知部落联盟三年轮换制的弊端,这是让自己打江山,让别人坐江山的愚蠢制度。因此,他一边对外广纳贤良,一边对内征服各个部落。对于不服从的部落,直接使用武力征服;对于中原、河东、幽州地区,则通过掠夺人口和财物,并带回汉族文官,以备将来之用。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契丹的实力大增,耶律阿保机的威望也直线上升。

**巩固权力:镇压叛乱与制度建设**

在巩固了外部势力之后,耶律阿保机将目光转向了内部。他想要学习中原的皇帝制度,将可汗的位置世袭罔替。这一举动引发了契丹内部,尤其是他几个兄弟和叔叔的不满。按照契丹八部的规矩,所有耶律家族的成年男子都有资格成为首领,如果耶律阿保机成为皇帝,那么其他人将永远失去机会。

于是,契丹内部爆发了三次“诸弟之乱”,目标都是逼迫耶律阿保机退位。耶律阿保机经过艰苦的斗争,才将三次叛乱平息下去。这场内乱对契丹造成了巨大的消耗。《资治通鉴》中描述了当时惨状:“辎重不相属,士卒以马上为家,野菜以为食,羔羊彘鸡者十七八,物价十倍。”可见叛乱后的惨状。然而,即便如此,耶律阿保机对契丹八部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对于为首的几个兄弟,他只是进行了轻微的惩罚,并没有将他们处死。除了积极参与叛乱的一部分人之外,大部分人被耶律阿保机释放。这种宽容和大度,不得不让人钦佩。

除了本家之外,其他部族的反对声音也很大。为了遏制这些势力,耶律阿保机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他当时对部众表示,自己已经执政九年,如果大家希望他退位,他可以接受,但必须给他一块封地,让他去管理汉人。他可以在那里种地、搞建设,这总可以吧。契丹各部族当时都相信了耶律阿保机的话,但实际上,耶律阿保机这么做是有他的战略考量的。他选择的这块封地位于炭山的东南,是一个战略要地,拥有丰富的盐、铁等资源。然后他以供应粮草为名,邀请各个部族的首领前来赴宴,并在酒宴过后将他们一网打尽。从此,契丹国内再也没有反对势力。

**建立辽朝:全面汉化与制度建设**

在一切都准备妥当之后,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不再掩饰自己的野心,他登基称帝,建立了辽朝,并自称“大圣大明天皇帝”。由于长期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耶律阿保机开始全面仿效中原的制度,修建孔庙、佛寺、道观等,他的兄弟们成为了辽国的宰相,妻子成为了皇后,长子耶律倍被立为太子,一切都与中原王朝的剧本一模一样。

大量的汉臣在辽国得到了重用,例如著名的汉臣韩德让,他先后在辽国担任过南院枢密使、北院枢密使、北府宰相等重要职务,爵位更是做到了晋王。辽国几代皇帝对韩德让都极为敬重,这种敬重是发自内心的,与后来元朝和金朝对待汉臣的态度有着本质的区别。正是在耶律阿保机的鼓励下,辽国的汉化之路一直未曾停歇。

**结语:正统之争的背后是文化认同**

综上所述,辽、宋、金三朝的正统之争,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文化认同的博弈。宋朝虽然在军事上相对孱弱,但其文化成就和对华夏文明的传承,使其在文化认同上占据了优势。而辽朝,则以其独特的汉化之路,在草原政权中独树一帜,并最终与宋朝展开了正统地位的争夺。这场争论,至今仍未有定论,但它却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以及文化认同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来源:小胡说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