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和文字怎么消失的?契丹文一笔一划都懂组合一起半个不认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7 20:19 2

摘要: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的民族,特别是在西北方向,其中有一个民族,名声很响亮,但是后来却像是消失在历史中一样。

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的民族,特别是在西北方向,其中有一个民族,名声很响亮,但是后来却像是消失在历史中一样。

这个民族就是让北宋纳贡的契丹族,他们为何突然"隐身"消失呢?

那个曾让北宋每年送上岁币、令中亚称中国为"契丹"的草原王朝,在明朝以后竟仿佛人间蒸发了一样。

史书上只平平淡淡写了一行字:"辽亡于金,契丹星散"。

可契丹的千万族人真能像风沙般星散?

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民族最后去了什么地方!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在龙化州点燃的战火,没有多久席卷了整个蒙古高原。

这个以"镔铁"为国号的民族,用铁骑征服了突厥的残余势力。

他们在燕云十六州快速的崛起并且拥有广阔的土地。

萧太后摄政时期,辽朝迎来它的历史巅峰时期。

她身着龙袍在南京城接见宋使,通过澶渊之盟确立了"兄弟之国"的格局,让中原王朝首次承认草原族群的平等地位。

那时的契丹,是欧亚大陆的文明的枢纽中心:

阿拉伯商队带着琥珀来换取瓷器,波斯使者捧着各种颜色的宝石求见他们的皇帝,就连俄语中的"中国",至今仍是沿用了"К и т а й"(契丹)。

这种文明交融的盛景,与辽代独创的"南北面 官 制"密不可分。

契丹人秉持"因俗而治"的原则。

在北面的官用契丹传统制度管理游牧民族,而南面官效仿唐朝制度治理汉人,形成"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独特体系。

辽圣宗时期,韩德让等汉臣推动的变革让这一制度走向成熟。

辽贵族子弟必须学习儒家经典,皇帝穿汉服上朝,佛教甚至成为国教。

辽代雕印的《契丹藏》和续刻的房山云居寺石经,至今仍是佛教文化的珍宝。

可见他们对汉文化的接纳程度还是很高的。

盛极必衰是必然的规律,对游牧帝国同样有效。

辽道宗晚年的"滦河之变"引发皇族内斗。

天祚帝为争夺海东青逼反女真部落。

1125年金兵在应州俘获辽末帝。

恐怕当时也没人想到,这个曾让中原战栗的民族,即将开启长达八百年的"隐身模式"。

女真人后来推行的"剃发易服"政策。

这比战场上的刀枪更具杀伤力,契丹贵族要么改姓"移剌"、"石抹"混入女真朝堂,要么逃进蒙古草原深处成为雇佣兵。

他们就这样融入到了女真人当中。

后来元朝虽让契丹人重获军权。

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一道"禁胡语、胡姓"的诏令,彻底剪断了契丹的最后的文化纽带。

当史官在《明史》中写下:"契丹久绝"

大概意思就是契丹人应该是消失了。不过他们也不知道契丹人到底去了什么地方!

在呼伦贝尔的草原上,达斡尔族的萨满舞中,还留存着辽代宫廷乐的旋律,不过也是仅此而已!

而彼时在千里之外的云南深山,一群自称"本人"的村民,正将契丹文字刻墓碑。

时间到了1992年,云南施甸县的一场暴雨,冲开了一块刻有古怪文字的墓碑。

村长老蒋摸着碑上的"耶律"二字,想起祖上传承三十代的故事:

"我们是契丹后人,跟着蒙古大军征讨云南,后来就在这里定居了。"

谁也想不到,一个游牧民族,居然不远千里,来到了西南边垂,并且留在了当地!

当考古学家刘凤翥看到拓片时,他第一眼就看出来,那不是汉字,也不是女真文,而是失传已久的契丹小字!

这一发现打破了当时学术界的固有认知。

此前大家都以为契丹后裔,只会也只可能在北方草原活动。

达斡尔族的狩猎习俗、辽宁耶律氏的家谱,都是说明他们没有习惯农耕民族的生活习惯。

可谁能想到在距离辽国首都上京三千公里的西南边陲,竟藏着最完整的契丹文化的痕迹?

后来他们在蒋家的族谱中:

从耶律阿保机到耶律楚材,再到"随忽必烈征缅"的耶律忙古带,传承脉络清晰如线。

但学者们也提出疑问:

仅有文字和族谱,能否证明他们是契丹血统?

1996年,中国社科院的DNA实验室迎来了一批特殊样本:

内蒙古辽墓出土的契丹人骨样本、达斡尔族的血样、云南"本人"的血液样本。

当基因比对结果出炉时,研究人员都很惊讶。

达斡尔族与契丹人在Y染色体的四个位点完全吻合。

云南"本人"虽有部分汉族基因融入,但主脉依然指向辽代的皇族。

这就足以证明,云南保留了契丹人的血统。

传统史观常将契丹的隐匿归咎于后朝的追杀,但基因图谱揭示了更复杂的真相。

在达斡尔族的基因中,除了契丹特有的C3单倍群,还有蒙古、女真甚至汉族的成分;

也就是说,他们已经跟好几种血统的人有通婚的历史。

云南"本人"更是智慧,他们将耶律氏改为蒋、阿、莽等姓氏,娶当地傣族女子为妻。

这样外人就不容易发现他们是契丹人。

但是他们在祠堂里偷偷供奉"青牛白马"的图腾却保留了契丹文化的痕迹。

或许在辽朝灭亡前就已埋下伏笔。

萧太后变革时,推行"胡汉二元制",辽代墓葬中既有马具和弓箭,也有青瓷和砚台,也就是说他们打算融入到汉文化的血脉之中。

当女真的崛起带来的灾难来临时,契丹精英们早已明白:

硬拼只会灭族,融合才能生存。

于是他们当中有人跟随蒙古西征南讨,甚至将契丹文带到波斯;

还有人躲进长白山,用女真名掩护自己的身份;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

一个民族的"消失",究竟是肉体的灭绝,还是文化认同的断裂?

达斡尔族至今保留着"放偷日"的习俗,这与《辽史》中记载的"纵偷"如出一辙;

云南"本人"的"火塘文化",也能在契丹族的"拜日祭"中找到源头。

或许真正的契丹,从未消失,他们只是用另外一种方式隐藏在其他民族之中!

(参考资料来自公开权威资料,文中观点仅为个人观点,仅供娱乐!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并且进行了一些技术修复,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以下为部分公开资料截图:《辽国灭亡,为何契丹人消失得无影无踪,时隔900年,答案是这样》1黄凤岐.《契丹史研究》.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32-33页2姜维公主编,高福顺本卷主编.《中国东北民族史》中.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年.第88页3《辽史·卷四·本纪第四》.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5-03-8]4《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契丹”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又见陈述《契丹政治史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0页。5大食与辽朝的交往和耶律大石的西征.中华文史网 [引用日期2015-03-8]6辽代北班服饰之三.中华五千年网 [引用日期2015-03-4]7陈述:《契丹政治史稿》[M]第18,35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8冯家升《契丹名号考释》,《燕京学报》[J]第13期;张正明《契丹史略》[M],中华书局1979年版9张宏,《黑龙江史志》:浅谈契丹族的起源,2009-12-0810北方古老的契丹族祖先.人民教育网 [引用日期2015-03-4]

来源:山中微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