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郎平亲口确认从教练岗位“退役”,不再回到教练席,而是转身投身排球推广与体教融合,新征程已经开始
郎平亲口确认从教练岗位“退役”,不再回到教练席,而是转身投身排球推广与体教融合,新征程已经开始
那晚的失利像一阵冷风,吹得人心里发凉
世锦赛一结束,大家又把2016年里约的决赛翻出来看,想起那个站在场边冷静到可怕的背影,心里默念,郎导回不回来
可她回到国内,面对镜头,只说了一句“退役”,云淡风轻,却像落下一锤
“退役”这两个字,意味着执教生涯画上句号,意味着她不会再穿着队服站在战术板前挥手指点
她很坦然,眼神里看不出纠结,反倒有一种卸下重担的开阔
她说会继续做排球的推广工作,走进学校、走向社区、走进孩子们的生活
对很多人来说,这是遗憾;
但有时,换一种方式守护热爱,反而能走得更远
这话不是一句口号
9月25日,她在社交媒体发了张照片,去上海探望了前中国男排主力汤淼,笑容里有岁月,有惦念
这张合影没有豪言壮语,却把体育的温度递了回来
10月25日,她接受采访,提到了具体安排:参与北师大的“优师计划”,给学生上通识课,研究体教融合,推动群众性排球联赛
她把“普及”这两个字讲得很细,像安排一堂认真到极致的训练课
10月29日,“郎平杯”气排球联赛现场,她又给成都蒲江县五星学校的孩子们录了段祝福
寄语“让排球成为孩子们看世界的翅膀”,简短,却足够动人
我们为什么总把希望投向她?
说到底,是因为我们相信她编织过的那张网——自律、团队、咬牙不放
可竞技体育有自己的周期,教练也有“生命线”
她懂得适时收手,把精力投向下一代的土壤
与其高喊回归,不如把她的新身份看成一次“从根部发力”的归来
这时候,国家层面的动向也给了方向
4月8日,排球中心和中国排协开了新周期工作会,反思整个巴黎周期的得失,目标直指2028洛杉矶
会上的关键信息很清楚:要选拔更年轻的队员,打造更有中国特色的打法
赖亚文也说了重话:成绩和期待有差距,问题不是一两场球能解决的,体制机制、青训、教练员队伍都得补课
“筑牢青少年排球根基”,这句话分量很重,落到地上,就是一所所学校、一块块操场、一个个真正愿意教、会教的基层教练
把目光从国家队挪到联赛,能看到另一种热度
2024—2025赛季,中国排球超级联赛从336场涨到578场,增幅72%,77个比赛日现场观众超过35万人次,电视直播累计触达约6.21亿
打满五局的比赛占到24.26%,两小时以上的比赛占27%,观众粘性明显回来了
男排单场最高231分,女排单场最高235分,分级制、升降级制、“走出去”“请进来”的改革,正在把赛场掰开揉碎,做实
数字背后,是周末在客厅里不肯换台的爷爷,是体育馆外排队买票的学生,也是那些在地板上摔得满身汗的孩子
我常在社区球场看孩子们练球,小小年纪,发球磕磕绊绊
旁边的家长会说一句,郎导以前就这么教,先扎基础
这句话让我觉得踏实——一个人的影响力,最好是像雨一样细密,落到泥土里,不是像闪电一样短促耀眼
类似的转身,在其他项目也见过
刘国梁卸任乒协主席后,不是退场,而是换到国际赛场的管理层继续发光,WTT董事会主席、国际乒联第一副主席这些身份,让他以另一种方式影响世界格局
米卢离开国足帅位多年后,又回到中国做青训顾问,他知道真正的变化要从孩子开始
把这两个人和郎平放在一起看,你会发现他们的共同点不在“名”,而在“路”——往下扎根,往外连接
这条路不刺激,却踏实,难,也值得
可能有人还在问,她不回国家队,我们该怎么办
我的答案是:别等救世主了,系统回答比明星回答重要
国家队需要贯彻“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需要吸纳国外先进理念,也需要抵制那股把体育当流量的风气
青训要避免“越早越好”“只看身高”的认知误区,基层教练也该有清晰的考核与奖励
这些都是赖亚文反复强调的关键点,听起来枯燥,却是决定我们能不能把2028走扎实的硬骨头
在这个节点上,郎平的“退役”像是一面镜子
她不再是战术板的主人,但她可以是更多孩子的启蒙教练,是更多学校的推动者,是更多社区的发起人
她很懂公众的期待,也更清楚该把力气花在哪里
说再见不是绝情,是让更合适的人在更合适的位置上接力
我想起她那句老话,“排球是我一生的挚爱”
如今她换了一种方式继续这份爱,在孩子的笑声、在老师的课堂、在周末的气排球联赛里
也许几年后,我们在洛杉矶的球场上看到更有边界感、更有执行力的一支队伍,就会明白今天的“退役”,是为了明天的抬头
她的离开,并非抽走一盏灯,而是点亮了一排路灯
所以别再纠缠“回不回”,把注意力用在“怎么让更多孩子走进球馆”
当一项运动在城市与乡镇、在课堂与操场都有了生长的土壤,冠军这件事,才不会像押宝
到那时,我们除了怀念,还能感谢自己真的做了点什么
郎导,谢谢您,愿您在新赛道继续闪闪发光,我们在看台、在球场、在课堂,接着把这份热爱传下去
来源:人生何处不相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