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家娃这次又考了年级第一,钢琴十级也过了,老师说他天赋异禀。
“我家娃这次又考了年级第一,钢琴十级也过了,老师说他天赋异禀。
”——这句话刚落,旁边另一位妈妈手里的咖啡杯明显晃了一下。
空气里飘着尴尬,像谁不小心放了个无声的屁。
炫耀孩子的优点,听起来是分享喜悦,实则像把一把软刀子递给别人:接不住的人,心里会流血;接得住的人,也未必真心鼓掌。
更惨的是那个被挂在嘴边的“别人家的孩子”,他得用整个青春期去消化“万一哪天掉下来怎么办”的恐惧。
反过来,吐槽孩子也不行。
“我家那个笨蛋,数学又垫底,整天就知道打游戏。
”话音刚落,孩子可能在教室后排被同学起哄:“哟,垫底王来了。
”标签一旦贴上,撕下来连皮带肉。
2023年教育部出了个规定,学校不能公开学生成绩排名,得先征得同意。
连官方都明白:孩子的隐私不是家长的面子工程。
可到了家长群里,有人照样把娃的奖状拍成九宫格发出去,配文“低调炫耀”。
低调个鬼,那九宫格亮得能闪瞎眼。
最新心理学研究更扎心:被家长频繁在公开场合提及的孩子,68%会焦虑,12到15岁的尤其明显。
想想也对,谁愿意活在直播里?
连吃饭掉粒米都可能被截图转发。
数字时代更麻烦。
去年网络安全报告说,儿童信息泄露案件涨了35%,源头多半是家长晒的日常。
今天晒娃穿校服站在校门口的照片,明天就有人顺着校服logo摸到学校地址。
你以为只是记录成长,人贩子却当成路线图。
那怎么办?
闭嘴当然不现实,家长也需要社交。
但可以把“晒”换成“聊”:少说结果,多说过程。
比如“他最近练琴挺折腾,每天哭丧着脸弹一小时”,既真实又留有余地,听的人舒服,孩子也不被架在火上烤。
边界感说到底,是把孩子当人,而不是作品。
作品才需要观众打分,人需要的是安全感和喘气空间。
下次想开口前,不妨先问自己:这句话要是被孩子听见,他会想钻进地缝,还是会觉得被理解?
育儿不是舞台,没有追光灯,也不需要评委。
孩子的人生,终究得他自己上场,家长最体面的角色,是坐在观众席里,该鼓掌时鼓掌,该沉默时沉默。
来源:奇妙白云bQaKV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