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男人上头的“伟哥”;如今套路太深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0 01:37 1

摘要:“伟哥”俩字,现在比春晚小品还热闹——点开电商页面,一排排蓝盒子金盒子排着队喊“我是正品”,价格从9块9到99块,隔着屏幕都能听见它们互掐。

“伟哥”俩字,现在比春晚小品还热闹——点开电商页面,一排排蓝盒子金盒子排着队喊“我是正品”,价格从9块9到99块,隔着屏幕都能听见它们互掐。

可热闹背后,一个冷数字:去年全国卖了120亿,其中四成是在手机上悄悄下单的。

换句话说,每三片抗ED药,就有一片是半夜滑进购物车的。

药片虽小,却像一面镜子,把“专利悬崖”“商标擦边”“保健品耍赖”全照得清清楚楚。

故事得从2014年说起。

辉瑞的专利一到期,国产仿制药像地铁早高峰,呼啦啦挤进来。

白云山把“金戈”做成金色外衣,齐鲁的“千威”干脆把价格砍到原研药的三分之一,单片十块出头,连外卖奶茶都买不到。

便宜是真便宜,可便宜也把市场撕成三六九等:有人靠规模换利润,有人靠贴牌收租,还有人把西地那非偷偷塞进压片糖果,再套个“男士能量片”的马甲,一粒成本几毛钱,转手翻十倍。

监管去年查了200多起,下架300多款,数字听着唬人,但跟货架上不断冒出的新马甲比,还是像用苍蝇拍打蝗虫。

更魔幻的是“伟哥”这俩汉字。

辉瑞没在中国抢到,被深圳一家早鸟公司1998年注册,于是合法授权满天飞:你叫“伟哥®”,他叫“伟哥劲霸”,加个前缀后缀就能收加盟费。

消费者以为买的是洋血统,其实盒子里的药片可能来自某家刚拿到批文的小厂,连生产线上的灰尘都没擦干净。

投诉平台上,最常见的留言是“吃完头疼”“跟之前效果不一样”,可商家一句“个体差异”就把自己摘干净。

商标持有者躺着收租,真正的研发者反而被挤到墙角,这买卖怎么看都像楼市里的二房东,不装修,只赚差价。

线上渠道把乱象放大了。

平台算法认关键词不认品质,谁家标题里“速效”“坚挺”多,谁就能冲到前排。

图片盗用更是公开秘密:原研药经典的蓝色小药丸实拍图,能被二十家店铺共用,连角度都不带改的。

消费者收到的是国产仿制药,想退货,页面早就提示“贴身用品不支持七天无理由”。

一锤子买卖,赚的就是信息差。

有人调侃,现在买抗ED药跟开盲盒一样,得先祈祷自己运气别太差。

可光骂企业没良心,也差点意思。

需求端的变化同样凶猛。

过去看ED是“老年病”,现在三十出头就焦虑的打工人大把,直播间里“996福报”刚喊完,转头就搜“熬夜软了怎么办”。

心理压力被包装成生理危机,药片成了最快捷的安慰剂。

加上线上支付、即时配送,从下单到收货不到半小时,隐私保护得比情书还严实,市场不火才怪。

需求膨胀,监管滞后,利润丰厚,三大要素凑齐,乱象几乎是必然产物。

要说解法,老生常谈的那几样谁都懂:监管再狠一点,平台责任再压实一点,消费者教育再耐心一点。

可落到细节,还是得啃硬骨头。

比如追溯体系,现在一盒药能查到厂家、批号,却查不到它曾被哪家“贴牌工厂”二次分装;把追溯码跟商标授权绑在一起,谁贴牌谁负责,投诉直接找上家,或许能让“二房东”收敛。

再比如平台罚则,与其下架链接,不如按销售额比例罚款,让“关键词刷单”赚的钱不够交罚金,算法才会长记性。

至于消费者,与其教他们认“蓝药丸”,不如教他们看批准文号:药字号“国药准字H”才是正主,那些“食字号”“消字号”再花哨,也只是一颗糖。

药片虽小,却连着专利制度、商标游戏、渠道革命、健康焦虑四条线。

它不只是男人的“底气”,也成了中国仿制药大潮里的一块试金石:能不能在把价格打下来的同时,把质量提上去;能不能让创新者赚到钱,而不是让投机者赚快钱;能不能让需求被满足,而不是被消费。

下一个十年,市场肯定还会涨,只是希望再提起“伟哥”时,大家想到的不是9块9的陷阱,而是一份稳稳的安全感——毕竟,床榻之上,没人想再猜一次盲盒。

来源:敏锐百灵鸟svQI5O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