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怎么选?2个注射层面的临床差异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0 00:36 1

摘要: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是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王牌技术”,核心是把局部麻醉药精准注入腹横肌周围的筋膜间隙,阻滞胸腹神经(T6-L1)传导,从而缓解腹壁疼痛。但临床中常遇到一个关键问题:注射在腹横肌筋膜上方(经典TAPB)和下方(腹横筋膜下阻滞),效果到底差在

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怎么选?2个注射层面的临床差异,麻醉医生必看!

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是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王牌技术”,核心是把局部麻醉药精准注入腹横肌周围的筋膜间隙,阻滞胸腹神经(T6-L1)传导,从而缓解腹壁疼痛。但临床中常遇到一个关键问题:注射在腹横肌筋膜上方(经典TAPB)和下方(腹横筋膜下阻滞),效果到底差在哪?该怎么选?

今天就结合权威指南和临床实践,把两种注射层面的差异、适用场景、操作要点一次性讲透,不管是麻醉科医师还是疼痛治疗师,都能直接用到临床!

一、先搞懂解剖:注射层面的“分水岭”在哪?

要选对注射层面,先摸清腹壁的解剖结构,尤其是核心标志——腹横筋膜,它是划分两种阻滞的关键。

腹前外侧壁从浅到深依次是:皮肤→浅筋膜(脐下分Camper脂肪层和Scarpa膜性层)→肌肉层(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其中,腹横肌是腹壁最深层的水平走向肌肉,而腹横筋膜是衬在腹横肌深面的致密结缔组织膜,在腹股沟区会增厚形成精索内筋膜,相当于两种阻滞的“分界线”。

再看神经走行:

- 经典TAPB的目标间隙是腹横肌与腹内斜肌之间,胸腹神经(T6-L1)的前支和外侧皮支前支主要走在这,支配腹前外侧壁的感觉;

- 腹横筋膜下阻滞的目标间隙是腹横筋膜与壁腹膜之间,这里通过腹膜外脂肪层和腰方肌前筋膜、腹膜后间隙相通,腰丛分支(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和脊神经后支都密集分布在这。

简单说,胸腹神经的分布特点直接决定了阻滞范围:T6-T9管上腹部,T10对应脐周,T11-L1管下腹部和腹股沟区,这也是后续选注射层面的核心依据。

二、划重点!两种阻滞的3大核心差异,一文分清

1. 目标间隙与阻滞神经

- 经典TAPB(腹横肌筋膜上方):瞄准腹横肌与腹内斜肌之间,主要阻滞胸腹神经(T6-L1)的前皮支和外侧皮支前支,对腰丛分支只有间接阻滞作用;

- 腹横筋膜下阻滞(腹横肌筋膜下方):瞄准腹横筋膜与壁腹膜之间,药液能向后外侧扩散,同时阻滞胸腹神经前支、腰丛分支(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和部分脊神经后支,阻滞的神经范围更广。

2. 感觉阻滞范围

- 经典TAPB:核心覆盖腹前外侧壁,对应皮区T10-L1,上腹部注射可扩到T6-T8,下腹部聚焦T10-L1,但对腹股沟区、侧腹壁和后腹壁覆盖不全;

- 腹横筋膜下阻滞:范围更宽且偏后外侧,除了腹前外侧壁,还能覆盖侧腹壁、部分后腹壁(T8-L2)和腹股沟区,尤其对耻骨上区、腹股沟韧带周围的阻滞效果更确切(这是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的支配区)。

3. 药液扩散动力学

- 经典TAPB:药液在腹横肌与腹内斜肌之间“前后向”扩散,范围受注射点(上/下腹部)和药量(20-30ml)影响,路径比较局限;

- 腹横筋膜下阻滞:药液借助腹膜外脂肪层的疏松结构“后外侧向”扩散,容易延伸到腰方肌前筋膜(和腰方肌阻滞QLB-II型的扩散路径部分重叠),能通过筋膜连续性影响更远端的神经。

三、临床怎么选?按手术场景对号入座

1. 经典TAPB(腹横肌筋膜上方):常规腹部手术首选

适合以腹前外侧壁为主要手术区域的操作,比如:

- 下腹部正中切口手术(剖宫产、阑尾切除术);

- 盆腔手术(子宫切除术、卵巢囊肿剔除术);

- 上腹部手术(胆囊切除术、胃部分切除术)的辅助镇痛。

优势很明确:技术成熟,解剖标志清晰,对核心手术区域的镇痛针对性强,不用过度扩大阻滞范围,安全性更高。

2. 腹横筋膜下阻滞(腹横肌筋膜下方):特殊区域手术优选

适合需要覆盖腹股沟区、侧腹壁或后腹壁的手术,比如:

- 腹股沟区手术(腹股沟疝修补术、精索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术);

- 侧腹部手术(肾切除术、肾上腺手术);

- 后腹壁相关手术(腰椎前路手术辅助镇痛)。

额外优势:复杂腹部手术(如结直肠癌根治术)中,可和经典TAPB联合使用,实现“前-侧-后”全腹壁覆盖,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的用量。

3. 个体化选择原则

- 优先看手术切口和镇痛需求:前腹壁切口选经典TAPB,涉及腹股沟区或侧后腹壁选腹横筋膜下阻滞;

- 结合患者解剖变异:肥胖患者腹横肌平面难识别,可适当加深注射层面;消瘦患者要警惕腹横筋膜下阻滞的腹腔穿透风险;

- 复杂手术联合用:比如胰腺癌根治术,用“经典TAPB+腹横筋膜下阻滞”,覆盖全腹部镇痛需求。

四、操作避坑指南:超声引导+给药技巧

不管选哪种层面,操作的核心都是“精准”,这3个要点一定要记牢:

1. 核心操作原则

超声引导是金标准!必须实时观察腹壁层次(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壁腹膜),避免盲目穿刺。超声下能看到:腹横肌与腹内斜肌之间是低回声筋膜间隙,腹横筋膜是高回声致密带,壁腹膜是紧贴腹腔的高回声线(会随呼吸移动)。

穿刺用平面内技术,从腹外斜肌向腹横肌方向逐步进针,到达目标间隙后,回抽无血、无气再给药。

2. 给药方案与药液扩散观察

常用局部麻醉药:0.375%罗哌卡因或0.25%布比卡因,单侧单次剂量20-30ml,可加1:20万肾上腺素延长阻滞时间。

超声下判断扩散是否成功:经典TAPB会在腹横肌与腹内斜肌之间形成“透镜状”液性暗区;腹横筋膜下阻滞则在腹横筋膜与壁腹膜之间出现弥漫性低回声区,且没有突破壁腹膜的迹象。

3. 关键操作注意事项

- 避免过度进针:腹横筋膜下阻滞时,针尖距壁腹膜至少保持0.5cm,防止穿透腹膜;

- 分次给药+回抽:每推5ml药液就回抽一次,排除血管内或腹腔内注射;

- 肥胖患者调整:腹壁肌肉肥厚时,可增加穿刺深度,必要时用低频超声探头识别深层筋膜。

五、这些风险要警惕!并发症预防技巧

1. 共性风险(两种阻滞都要注意)

- 局麻药毒性反应:多因剂量过大或血管内注射,表现为口唇麻木、耳鸣、抽搐,预防要点是单侧剂量不超过30ml(0.375%罗哌卡因),分次给药并回抽;

- 血肿形成:穿刺损伤腹壁血管导致,预防要点是超声下避开可见血管,术后局部压迫5分钟。

2. 特异性风险(针对性预防)

- 经典TAPB:罕见股神经阻滞(药液向内侧扩散到腰大肌间隙),表现为股四头肌无力,多是暂时性的,不用特殊处理;

- 腹横筋膜下阻滞:风险比经典TAPB稍高

① 腹腔内注射与肠管损伤:预防要点是超声下清晰识别壁腹膜,针尖不超过腹横筋膜下1cm;

② 广泛运动阻滞:药液扩散到腰丛主干,表现为下肢无力,预防要点是单侧剂量不超过25ml,注射点不盲目靠后;

③ 椎旁间隙扩散:罕见但可能导致硬膜外阻滞效应,需监测血压和呼吸功能。

最后总结:一张表看懂怎么选

简单说,常规腹部手术选经典TAPB,涉及腹股沟区或侧后腹壁的手术选腹横筋膜下阻滞,复杂手术可联合使用。关键是基于解剖知识和手术需求,在超声引导下精准操作,才能实现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

你在临床中更常用哪种TAPB技术?遇到过哪些操作难点?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参考文献

1. 米勒. 米勒麻醉学(第9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2. 黄宇光,罗爱伦. 区域麻醉与镇痛学(第3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3. Hebbard P, et al. 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 a anatomical and radiological study. Anaesthesia, 2019, 74(5): 621-628.

4. Carney S, et al. Comparison of supra- and infra-transversalis fascia TAP block for inguinal hernia repair. Br J Anaesth, 2021, 127(3): 489-496.

5.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区域麻醉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J]. 中华麻醉学杂志,2023, 43(2): 145-152.

6. McDonnell JG, et al. The analgesic efficacy of 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 after abdominal surger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naesthesia, 2020, 75(8): 1065-1079.

来源:小小健康食堂管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