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您注意过没?每当老天爷要变脸下雨前,天上就跟过节似的,一大群蜻蜓呼啦啦地飞起来,转着圈儿跳舞,密密麻麻的,看得人眼花缭乱。小时候在田埂上玩儿,一瞅见这阵仗,就知道雨快来了,赶紧往家跑。
您注意过没?每当老天爷要变脸下雨前,天上就跟过节似的,一大群蜻蜓呼啦啦地飞起来,转着圈儿跳舞,密密麻麻的,看得人眼花缭乱。小时候在田埂上玩儿,一瞅见这阵仗,就知道雨快来了,赶紧往家跑。
可怪事儿来了,平时晴天时,这些小家伙就跟人间蒸发似的,影子都没一个。它们平时到底藏哪了呢?
要弄明白蜻蜓的套路,咱先得聊聊它们的生活习性,蜻蜓这玩意儿,生来就是空中猎手,专逮蚊子和小飞虫当点心。科学上说了,蜻蜓属于昆虫纲的蜻蜓目,全球有六千多种,咱中国常见的比如红蜻蜓、蓝蜻蜓,都是老熟人了。
为啥雨天前后它们闹腾得欢?原因就在天气捣鬼上,雨水要来前,大气压一准儿往下掉,空气湿漉漉的,蚊子和小虫儿被这变化一刺激,个个飞得勤快。蜻蜓立马嗅到“开饭”的信号,呼朋引伴地出来饱餐一顿。
美国国家气象局的数据印证了这一套,气压每降一毫巴,昆虫活动就增三成。您瞧,蜻蜓成群飞,根本不是瞎折腾,是它们天生的天气预报本事。
另外,雨水还牵挂着蜻蜓的终身大事。蜻蜓一辈子分三段:先在水里当幼虫(学名叫水虿),再蜕皮变成会飞的成虫。成虫日子短,顶多活几礼拜到几个月,所以赶在雨水前后加紧办事儿。
雨水一来,池塘、水洼子湿润了,蜻蜓就集体出动,忙着找对象、交配、产卵。雌蜻蜓把卵下在水草边,等卵孵出来,小水虿就能在水里扑腾长大。
英国皇家昆虫学会的报告指出,蜻蜓产卵高峰恰好在雨季前后,因为干燥天儿水少,卵容易干巴死。它们不是无端端瞎飞,是抓紧时机传宗接代。平常日子,蜻蜓散落在田边、河岸或树林里,安安静静待着。
科学家用追踪器研究发现,它们白天躲草丛里歇脚,饿了才溜达出来逮虫子,晚上回水边睡觉。俺们在东北野外溜达时,常能瞥见它们趴在芦苇上打盹儿,跟个哨兵似的。
说到平常蜻蜓藏哪儿,那更是一出“隐身大戏”。它们可不像雨前那样成群结队,而是各自为战,找自个儿的地盘。
水边是它们的家,池塘、河流、稻田边,都是常驻地。幼虫水虿在水底一待就是一两年,吃小鱼小虾长大;等蜕变成成虫,翅膀硬了,就飞到附近草丛或树梢上歇着。
为啥平时难见踪影?一来它们颜色跟环境像,绿油油的混在叶子里,压根儿看不出来;二来它们动作快如闪电,嗖一下飞没影儿。中国昆虫学会的数据显示,蜻蜓成虫每天只活动两三小时,多数时间蹲着省力气。
您可能纳闷这日子多憋屈啊?但自然界就这规矩,蜻蜓靠这招躲开鸟雀追捕,活得长远。它们雨前蹦跶是生计所迫,平常隐身是智慧生存。
科学家还在研究蜻蜓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劲儿,指不定将来它们能帮俺们预警灾害呢。保护这些小家伙,就是保护咱们自个儿的家园,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来源:向航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