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49岁的林旭是一名建筑工地的安全管理员,在施工现场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每天早晨六点出门,晚上七点多才能回家,风吹日晒是家常便饭。为了在高空作业时集中注意力,他习惯整天盯着脚下和身边设备,一坐下就是长时间的盯图纸、写报告。工作强度高,还常因进度延误和验
2018年,49岁的林旭是一名建筑工地的安全管理员,在施工现场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每天早晨六点出门,晚上七点多才能回家,风吹日晒是家常便饭。为了在高空作业时集中注意力,他习惯整天盯着脚下和身边设备,一坐下就是长时间的盯图纸、写报告。工作强度高,还常因进度延误和验收问题,被项目经理或监理批评。
林旭把所有烦躁和郁闷都压在心里,常常三言两语就打发午饭,有时是一份凉掉的盒饭,有时干脆啃两口面包。晚饭更是草草了事,经常点辛辣烧烤外卖来解乏,再配几听啤酒助眠。他最爱牛肉火锅和啤酒鸭,每逢周末就叫上老友喝一顿。时间久了,小腹凸起,脚踝有些肿胀,但他总当是劳累使然,从不当回事。
2018年5月5日傍晚七点,林旭刚从工地下班,正蹲在仓库门口帮同事点数螺栓。突然,他的左脚脚背传来一阵钝痛,像被钳子狠狠夹了一下。他皱起眉头,站起身想活动活动,不料刚一发力,左脚拇趾根部立刻剧烈刺痛,像有根烧红的钉子钉入骨头。
林旭扶着墙低头一看,脚面泛红发亮,还微微肿起。他试着用手指轻按,一阵钻心的麻痛直冲小腿,使他一阵发晕。他强忍着没声张,回家后泡了热水脚,照老习惯抹了红花油,心想着第二天就会好转。哪知夜里疼得越发厉害,脚趾像被人反复扭折,每动一下都剧烈刺痛,连被子扫过脚面都让他倒吸冷气,一整夜几乎没合眼。
5月6日至9日,林旭开始试着减少活动,下班就回家躺着,不再外出聚餐,连皮鞋都换成宽松拖鞋。但左脚的红肿不仅没减轻,反而从脚背蔓延到脚踝,皮肤绷紧,红紫交错,触之剧痛。直到第四天早上,他连鞋都穿不上,试着走路时,感觉像踩在碎玻璃上,脚底火辣刺痛,脚趾一动像有刀割。晚上疼得更甚,连风吹过脚面都痛得忍不住皱眉。
更糟的是,林旭感觉自己的右手腕也开始发紧,活动时发出轻微咔哒声,伴随闷胀刺痛,仿佛关节里藏着一块坚硬的石头,稍用力就如同要裂开一般,让人心惊。
而意外就发生在5月11日凌晨五点,林旭刚起身准备去洗手间,左脚踝忽然像被撕裂般剧痛,一下失去支撑,整个人扑倒在地,额头冒出冷汗。他忍痛低头,只见脚趾关节红肿发紫,脚面浮现瘀斑,肿胀厉害。林旭试图站起时,右腿也不听使唤,整个人重重跌坐回地板。这时他背部一阵冰凉,右手也开始发麻,嘴巴张开却说不出话来。
妻子被响动惊醒,看到林旭已经倒在地上,满脸痛苦,嘴角发紫、额头滚烫,说话含糊不清。地板上还有一滩水迹,空气中有一股刺鼻的酸味。她吓得惊慌失措,立即拨打120。试图将他移上床,却发现他只要稍微一动就疼得直冒冷汗。
送医后,检查显示林旭血尿酸浓度达653μmol/L,属重度高尿酸血症;C反应蛋白升高,提示全身炎症反应;肌酐升至129μmol/L,肾功能已有轻度损伤。关节彩超发现左脚第一跖趾关节滑膜增厚、滑液增多,显示典型“双轨征”。最终确诊为高尿酸血症并发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伴有早期肾功能异常。
医生经过全面检查后,结合林旭的饮食习惯、工作性质以及代谢指标,明确指出,他的病情并不是短期内突然发生的,而是长时间生活方式不良积累下来的结果。长期大量摄入高嘌呤食物、频繁饮酒、水分摄入不足,加上工地的高强度劳动和不规律的作息,让身体的代谢系统长期处于过载状态,肾脏也早已处于受损边缘,这才导致了痛风的反复发作和肾功能的下降。
针对这种情况,医生为他制定了完整的治疗方案。药物方面,安排服用非布司他等降尿酸药物,控制血尿酸水平,减轻炎症反应,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生活管理方面,医生特别强调要做出全面调整。首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重口味、爱吃肉、爱喝酒的饮食结构。像动物内脏、贝壳类水产、浓汤、蘑菇、以及大量豆类制品,这些都会让尿酸水平快速上升,需要从餐桌上逐步减少。林旭以前总以为吃得油重、滋补,就是增强体力,其实这些食物正是加重病情、引起关节和肾脏损伤的主要因素。
医生还特别指出,对于痛风患者来说,维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非常重要。林旭的工作环境让他经常忽略饮水,尤其夏季大量出汗,如果水没补够,很容易让尿酸在体内堆积,形成结晶,引起炎症。因此,医生要求他每天至少要喝2500毫升水,而且不能集中一次喝完,要平均分配到一天的各个时间段,每隔一两个小时喝一次,帮助尿酸通过尿液顺利排出。
控制体重也是关键之一,医生建议他调整每日总能量摄入,同时坚持适度锻炼,每周进行三到四次有氧运动,比如快步走、伸展操等,这些能帮助提升代谢功能,减少炎症发生。不过医生也提醒,一旦进入发作期,就要暂停运动,避免对关节造成进一步刺激。
住院期间,林旭就开始尝试改变自己多年来形成的习惯。他每天在床边做简单的腿部活动,认真听营养师讲解低嘌呤饮食的搭配方式,回家后更是彻底翻新了生活节奏。早餐改成温水、煮鸡蛋配青菜;午餐自带饭盒,采用少油清蒸食材;晚餐主打蔬菜汤和杂粮粥,再不碰烧烤、啤酒等诱人却伤身的食物。
为了确保每天水分达标,他在手机上设了喝水提醒,专门买了大容量水壶放在身边,做到时时补水、不等口渴才喝。他还会在晚饭后主动去阳台做一套下肢伸展动作,帮助舒缓小腿紧张和血液循环。
更值得一提的是,林旭在工地上还提出设立“健康角”,为工人们准备饮水机和健康宣传栏,提醒大家定时喝水、减少油腻食品。他亲手贴出自己整理的“易诱发痛风食物清单”,鼓励工友们少吃火锅和腌制食品,多关注身体信号。他自己也成了公司里的“健康示范员”,别人抽烟、吃辣条的时候,他就在一旁喝水、嚼胡萝卜条,他笑着说:“以前靠身体拼,现在知道要靠方法养。”
三个月后复查,数据表现令人满意:血尿酸从最初的653μmol/L降至382μmol/L,接近男性的正常边界;C反应蛋白恢复到4.9mg/L,说明炎症已明显缓解;肌酐维持在83μmol/L,尿素氮为5.5mmol/L,肾功能保持稳定;关节彩超显示关节周围组织只有轻度增厚,没有再发现新的滑膜炎征象。医生对林旭的恢复情况表示肯定,同时叮嘱他继续保持目前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长期监测肾功能和体重变化,防止反复发作。
林旭小心地将报告收好,站起身时不忘朝窗外望了一眼,那天阳光格外明亮。他心里明白,这些好转的结果,靠的不是药,而是自己的行动。他轻声地说了一句:“过去是任性吃,现在是用心活。”然而,就在他以为日子终于可以重新起步的时候,一场更加隐秘的健康危机,却正悄悄埋伏在体内……
2019年12月18日清晨五点二十,林旭像往常一样提前起床,准备下楼查看昨晚工地新卸的钢管是否按时入库。他穿好衣服,提着手电筒走入小区楼下车库,刚走到斜坡出口,突然眼前一阵发黑,随即脑后猛地一沉,仿佛被重物重重敲击,疼得整个人踉跄后退。林旭下意识伸手扶住墙,却怎么也稳不住身形,心跳仿佛乱成一团,气息短促,额头瞬间冷汗涔涔。他努力张眼想看清前方,却只觉视线晃动,墙壁天花板全在打旋。
紧接着,一股强烈的恶心从胃底翻起,林旭赶紧扶着车位栏杆,弯腰剧烈呕吐,吐出一大滩黄绿色液体,夹杂着未消化的残渣和明显胆汁的苦味,最后几口甚至带出点点血丝。头顶嗡嗡作响,右耳发闷,听不清周围声响。他抬头时,昏黄灯光下照出他惨白如纸的脸,嘴角还挂着呕吐物,双眼无神,整个人狼狈至极。
林旭想喊人,却发不出一个字,张口只剩嘶哑的呼吸声。右手彻底失去控制,水泥地面上的保温杯应声而落,摔成两截。他想去捡,胳膊却像断了似的抬不起来。胸口越来越沉重,像压着一整块混凝土,呼吸一吸一顿,喉咙像堵住了一样难受。脚下再也站不稳,他整个身子滑坐到地面,背靠着水泥柱,头无力地歪向一边,眼神逐渐涣散。
几分钟后,妻子发现丈夫迟迟未归,拨打电话却无人接听,直觉不妙,急忙披衣下楼寻找。在车库转角,她看到林旭瘫倒在地,眼皮半阖,嘴唇发青,鼻尖已无汗珠,像是整个人的气都被抽空了一样。她扑过去一把抱住丈夫,声音带着哽咽和恐惧:“你听得见吗?你别吓我!”林旭的眼神已无法对焦,嘴唇微张,却再发不出一个音节。她颤抖着掏出手机拨打120:“快来!人已经昏倒在地库里,动不了了!”
救护车到达时,林旭已处于意识模糊状态,呼吸极浅,双瞳对光反应迟钝,四肢发冷,指甲床发紫。急救人员立即为他吸氧、建立静脉通路,同时连续监测生命体征:血压降至71/49mmHg,心率最低跌至每分钟41次,呼吸微弱,血氧饱和度仅为82%。救护车一路鸣笛直奔医院急诊抢救室。
入院后,抢救团队立即启动紧急抢救流程,送入绿色通道。抽血、血气分析、电解质检查、心电监护同时进行。首轮化验结果震惊了在场所有人:血肌酐飙升至897μmol/L(正常值仅44–133μmol/L),尿素氮升至29.4mmol/L,提示肾小球功能几近完全衰竭;钾离子浓度升至7.2mmol/L,属于高危电解质紊乱,极易诱发致命心律失常;动脉血气pH仅为7.09,为重度代谢性酸中毒;碳酸氢根仅剩12mmol/L,乳酸值高达6.1mmol/L,说明全身组织供氧严重不足,处于器官灌注崩溃的边缘。
尿检进一步验证:24小时蛋白定量达2.7克,尿沉渣中充满大量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与颗粒管型,超声影像显示双肾体积显著缩小,肾皮质回声增强,皮髓结构模糊,符合终末期慢性肾衰竭的特征。医生当即判定为:尿毒症急性发作,伴随严重电解质紊乱与多器官功能不全,需立刻实施降钾处理,静脉推注钙制剂、胰岛素与葡萄糖,争分夺秒准备紧急血液透析。
尽管抢救团队争分夺秒地操作,林旭的心率仍极不稳定,数次接近心搏停止。抢救过程中一度心率恢复至每分钟76次,紧接着又再次骤降。急救医生立即实施电除颤与肾上腺素推注,心电图监测一度出现短暂波动,最后仍未能恢复有效心跳。经过56分钟连续抢救,林旭最终被宣布临床死亡,时间定格在12月18日上午7点42分。
死亡报告写得清清楚楚:长期高尿酸血症未能逆转病程,导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继而诱发严重代谢紊乱和全身器官衰竭,最终抢救无效。
林旭的突然离世让家属陷入巨大悲痛,难以接受。医生宣告死亡的那一刻,他的妻子整个人瘫软在急诊门口,眼神空洞地望着地板,像是灵魂被抽走了一般。她喃喃自语:“怎么会变成这样……他已经不喝酒了啊,他连火锅都不碰了……”一边低声哭喊,一边揪着自己衣领,捶胸顿足,反复重复着:“不是都控制住了吗?都控制住了吗……”
他妹妹情绪彻底崩溃,冲到急诊医生面前,声音发颤却近乎歇斯底里:“你们早就该发现问题的!他不是一直按你们开的药在吃吗?那这些药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她的质问声在走廊里来回回荡,引得不少家属和患者侧目,现场医护人员一时也无言以对,只能默默低头。
气氛愈发紧绷。林旭的儿子脸色通红,眼泪在眼眶打转,一把拉住医生的衣袖,语气里混杂着愤怒、困惑和哀求:“我爸这几年什么都听你们的,饮食改了,酒戒了,晚上定点睡觉,每次复查都记得做,生活比谁都规律——那你告诉我,他怎么会就这么走了?!”
主治医生始终站在一旁,脸色沉重,眉头紧锁,直到众人稍稍平静下来,他才低声回应:“我们理解家属的情绪,也同样感到痛心。林先生的治疗过程是有记录可查的,各项生化指标整体控制得还算理想,他的血压稳定,体重下降明显,血尿酸也长期维持在安全值以下。从门诊记录来看,他并没有中断过药物,也未出现剧烈波动的预警信号。目前,我们初步判断为一种快速进展型肾损伤,但确切诱因尚不明确。我们会立即启动死亡病例回顾程序,把他的治疗全流程一一核查。”
随后的几天,医院组成小组展开全面复查。医生带队调取了林旭近三年来的所有门诊病历、住院记录、化验单、影像资料及药物使用清单。关键时间点被逐一整理在白板上,从2018年初次发作,到2022年末突发尿毒症,所有重要节点均无明显异常。检视结果表明,林旭的肾小管损伤指标始终在参考值范围内,尿常规也没有出现持续蛋白尿或镜下红细胞突变。甚至他的肾脏B超影像在半年之前都仍显示皮质厚度尚可,无萎缩或回声异常。
唯一让人困惑的是,林旭去世前三个月做的那次肾功能检查,肌酐数值只有96μmol/L,没有任何预示肾功能恶化的征兆。从这个数值推算,他的肾功能本该还能支撑一段时间,不可能如此短时间内骤然失控。医生百思不得其解,他将资料递交医院质控部门的同时,亲自走访了林旭生前最后一次随访的肾内科门诊。该门诊医生对林旭的情况记忆犹新,甚至当时还在考虑是否可以酌情减量药物,因为从生活状态到实验室结果,一切都显示林旭在稳定向好。
回到办公室后,医生一边翻阅着厚厚一摞病案,一边摇头低语:“以他的管理水准,真不该出现这样的结果。”而此时正值省级肾脏病专场学术会议在市中心医院召开。医生决定抓住机会,将病例资料带去会场。他在会后找到知名的肾病专家陈教授,请求对方协助剖析林旭的病例。
面对医生递来的病例本,陈教授没有立刻回应,而是戴上眼镜,在阅片室坐了整整三个小时。他逐条浏览林旭的历次尿酸、肌酐、尿蛋白、电解质、甲状腺功能、血脂水平,还特别翻查了完整的腹部超声和膀胱残余尿图像。他在便签本上写满了折线图和病程推演,时而轻轻叩着桌面,嘴里念叨着:“这里不合理……时间太短了……”
最终,陈教授合上资料,神色复杂地说道:“从目前所有临床数据看,这个病人在治疗配合上已经做到极致,甚至比很多医生自己还更谨慎。他的指标在我们看来都算理想,按照经验判断,他根本不该在三个月内走到终末期。除非——有某些生活细节,我们根本不知道。”
医生随即带他前往病房探视家属。林旭的妻子和妹妹依然守在太平间外,情绪稍微平复。陈教授并没有立即抛出质疑,而是简明介绍了目前医院的调查进度,并提出一个重要问题:“从我们现有的检查结果看,并没有发现明确导致他迅速恶化的病因。所以我想请教一下,你们是否完全了解他在家的生活细节?有没有什么可能被忽略的习惯、食物或药物?”
林旭的妻子闻言一愣,沉思片刻,神情带着不确定地说:“这些年他是真的很注意,饭菜都很清淡,几乎不再吃火锅炒菜,调味都改成了低盐,连凉拌菜都不沾了。每天早上一杯温水,中午公司食堂蒸鸡胸,晚上自己煮点红薯粥、青菜汤,从不加味精。”她顿了顿,又补充道:“他睡觉也有规律,十点之前准睡觉,手机不看,复查也很认真。”
陈教授点头,又补问了一些生活细节,比如是否夜间口渴频繁醒来,有没有服用民间偏方或来路不明的保健品,家里是否有人最近服药,与林旭有药物共用的情况。家属一一否认,还强调林旭是个特别讲究用药安全的人,不会乱吃东西。
听完家属一连串的答复,陈教授神情凝重,双眉紧蹙,陷入了短暂的沉思。病历和指标找不出问题,生活方式也近乎规范,一切都像是无解的迷局。但就在这时,林旭妻子随口低声补了一句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让陈教授脑中倏地闪过一道亮光。他立刻警觉起来,眼神陡然锐利,迅速追问起更多日常习惯,重新梳理林旭日常饮食、饮水、作息、家庭用药等所有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环节。
这一轮追问比之前更为仔细,从烹饪方式到调味习惯,从工作日和周末是否有变化,到是否使用过某些养生品,再到与亲友是否共享某些药物,全都问得一丝不苟。妻子回忆得越详细,陈教授的脸色越发严峻,直到某一个细节被坐实,他猛然顿住了笔,低声念叨:“原来是这个……”
真相浮出水面那一刻,连陈教授也不禁焦急起来,他当即一拍大腿,语气中满是惋惜与无奈:“太可惜了,林旭虽然这些年改了酒、戒了辣,也不碰浓汤油腻,更是连含嘌呤高的食物都一律不沾,甚至像海带这种边缘食材都早早剔除出了餐桌,可偏偏有两样东西他一直没忌口。”
陈教授叹了口气,缓缓说道:“也就是这两样食物,日复一日对肾脏造成隐形伤害,时间一长,终于酿成了无法逆转的后果。在临床上,不少痛风或高尿酸患者都犯过相同的错误。他们觉得这两样是滋补的,是养生的,反而吃得特别勤快,甚至拿它们来替代其他蛋白质来源。可实际上,它们的嘌呤含量极高,远远超过日常食物,一旦摄入频繁,就成了慢性毒害啊。严重的,甚至连命都保不住……”
原来这两样食物正是浓炖骨汤和晒干的小虾皮。这两样在他家饭桌上几乎从未缺席。骨汤被认为能帮助补钙、强身健体,虾皮则被当成一种富含蛋白质又低脂的佐料。早上来一碗加了虾皮的小米粥,中午在炒菜时撒上一点提味,晚上回家炖上一锅骨头,慢火熬几个小时,香气扑鼻,一家人都爱喝。
林旭特别满足于这样的饮食结构,他觉得自己吃得不重口味,也不油腻,配料还讲究营养搭配,怎么看都是“合理健康”。他甚至把这些习惯当作自律的象征,认为它们是自己控制尿酸的得力助手。然而,这些选择其实正是不断积压尿酸、加重肾脏负担的来源。
林旭并不是完全不知道要注意嘌呤摄入,他知道动物内脏、海鲜、啤酒要尽量避免,也知道要多喝水、多运动。但他从来没有意识到,骨汤和虾皮其实也属于嘌呤偏高的食物,尤其对像他这样已经有高尿酸血症、慢性肾病基础的人来说,更是隐形的危险因子。
骨头炖得越久,其中的嘌呤就越容易溶解在汤里,这些成分在体内代谢后会转化成尿酸。而虾皮由于是经过脱水浓缩,每克中含有的嘌呤反而比普通海鲜还要多,而且更容易忽视用量。林旭平常虽然每次吃的不算多,但日积月累,这种稳定而持续的摄入方式,对肾脏的打击是缓慢而持续的。
肾脏负责过滤体内代谢产物,包括尿酸。如果尿酸长期处在偏高状态,不仅容易沉积在关节中诱发痛风发作,更会损害肾小管的结构与功能,导致排泄效率下降,形成恶性循环。最初表现为肾功能轻微下降,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时间推移,病情会逐渐进展,一旦发展到终末期,治疗就会变得极为困难。
林旭就是在这种几乎无症状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危险。他很少觉得哪里不舒服,除了偶尔有些乏力或者水肿外,平常工作生活都如常。他以为身体已经适应了自己的生活方式,直到那次突发的剧烈不适,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那时,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他的最后一次复查显示肾功能尚可,肌酐值也在合理范围,但就在三个月内,肾脏功能急剧下降,最终发展为尿毒症。这种看似突然的崩溃,其实背后是多年来代谢负担不断积累的结果,只是表现得比较晚而已。
很多像林旭一样的患者,在饮食上做了许多努力,自认为已经做得很好,但往往忽视了这些日常中看似无害的“健康食物”。骨汤和虾皮在普通人饮食中或许算不上高风险,但对已经有代谢紊乱的人群来说,它们带来的负担可能是致命的。
这提醒所有正在管理高尿酸、痛风或肾病的患者,不能只关注明显的忌口食物,更要对一些被“养生观念”包装的食物保持警惕。真正健康的饮食,并不仅仅在于听起来好,而是要和自己的身体状况匹配。
林旭的故事是一个教训。他并没有懒惰,也没有放纵,只是在一些关键点上,没意识到隐藏的风险。如果他早点知道这两样食物的嘌呤含量,如果他能在定期检查时更关注肾功能之外的代谢细节,或许结局会完全不同。
对所有患者来说,科学管理饮食并不意味着盲目清淡或单一禁忌,而是要在医生指导下,真正理解自己身体的代谢能力,学会判断哪些食物是“适合自己的”,而不是盲目追随一些看似健康的习惯。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守住健康的底线。
资料来源:
1.刘洋,王磊,赵倩.非布司他治疗高尿酸血症合并慢性肾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24,29(05):489-494.
2.陈丽,李娜,周峰.非布司他与别嘌醇在痛风患者中的降尿酸效果比较[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24,28(04):372-377.
3.张伟,黄志军,李蕾,等.非布司他对高尿酸血症患者肾功能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4,34(06):582-587.
(《纪实:49岁男子因尿毒症离世,医生痛心提醒:长期吃非布司他,这2个细节若忽视,肾脏可能悄悄被毁掉,很多人都在犯》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陈医生科普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