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是我致力于教学创新的第八个年头,课题是《胶体》。说实话,这个概念对高一学生来说有些抽象。经过反复思考,我终于找到了一个方法。那天下午,我拉上窗帘,教室暗了下来。当激光笔的光束穿过氢氧化铁胶体,一道明亮的光路瞬间划破黑暗,整个教室先是静默,随即爆发出“哇”的惊
2004年秋天,我刚满23岁,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走进靖远二中的教室。二十载光阴,漫漫长路——恍如昨日,仿佛昨天我还在为第一堂课紧张得手心冒汗。
我想和大家分享几个教育路上让我记忆犹新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关于一束光和一群孩子的惊叹声
那是我致力于教学创新的第八个年头,课题是《胶体》。说实话,这个概念对高一学生来说有些抽象。经过反复思考,我终于找到了一个方法。那天下午,我拉上窗帘,教室暗了下来。当激光笔的光束穿过氢氧化铁胶体,一道明亮的光路瞬间划破黑暗,整个教室先是静默,随即爆发出“哇”的惊叹。
那一刻我明白,教育就是要创造这样的“光效时刻”。后来这节课获得了省级奖项,但对我来说,最珍贵的奖赏是那个下午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光芒。从那时起,我更加坚定了“趣、实、活”的教学追求——要让知识像那道光束一样,照亮学生的求知之路。
第二个故事,关于一个“特别”的班级
2013年,我接手了一个“头疼”的班级。学生们聪明活泼,但纪律松散。第一次班会上,我说:“咱们这个班,就像一盒散装的化学试剂,单独放着都很珍贵,但混合得当就能发生奇妙的反应。”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一起制定了“班级公约”,在运动会上互相搀扶,在主题班会上分享彼此的困惑与梦想。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个曾经最调皮的学生悄悄对我说:“老师,您是第一个不放弃我们的人。”毕业时,这个班被评为“白银市先进班集体”。那一刻我明白,教育的美好,就藏在这些看似平凡的点滴里。
第三个故事,关于深夜的灯光和一叠稿纸
几年前,看着高三学生被题海压得喘不过气。我想,能不能找到更高效的方法?这个念头催生了《模型认知在高考化学复习中的运用研究》这个课题。
无数个夜晚,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很晚。桌上铺满了画着思维导图的稿纸,有时为了一个合适的模型要反复修改十几遍。有个学生看到我桌上的草稿,惊讶地说:“老师,您也要做这么多作业啊!”我笑着回答:“老师是希望你们少走些弯路。”当看到学生们眼里重新闪烁智慧的光芒时,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第四个故事,关于传承的美好
指导青年教师时,我常想起自己刚入职时的忐忑。我们一起打磨教案,为了一个教学环节要讨论到深夜。但当他获得市级说课竞赛一等奖后,第一时间给我发来短信:“叶老师,谢谢您!”短短五个字,让我感受到教育传承的温度。这比我个人获得“甘肃省骨干教师”更让我欣慰,因为教育的生命力,正是在这样的接力中得以延续。
二十年过去了,我从一个连教案都写不好的新手,成长为能够指导他人的老教师;从管理班级手忙脚乱,到担任班主任大赛的评委。改变的是岁月,不变的是初心。
“石蕴玉而生辉,水怀珠而川媚。”我愿继续做那个点燃光束的人,在教育的道路上,与各位同行一道,用爱与智慧照亮更多年轻的生命。
叶雷,男,汉族,中共党员,1981年生,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2004年9月参加工作至今,一直坚守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叶老师政治立场坚定,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言行雅正,为人师表。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勤勉治学,不断探索教学改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课堂生动而深刻,教学效果显著,所带班级班风正、学风浓,高考成绩屡创佳绩。担任班主任二十余年,他始终秉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素质,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实施精准辅导,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深受学生爱戴和家长信任。 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叶老师坚持“以研促教、教研相长”,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主持并完成多项省、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多项成果获市级以上奖励。作为学校骨干教师,他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倾心指导青年教师成长,通过听课、评课、专题讲座等方式传播教学经验,有效推动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叶老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扎实的专业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突出的教育教学实绩,生动诠释了一名新时代“四有”好教师的使命与担当,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优秀教师的良好形象。
来源:物理小黑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