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OpenAI最近公布的重组方案让我这个老金融狗看得热血沸腾——30吉瓦基础设施、1.4万亿美元投入、每周创造1吉瓦算力的"基础设施工厂"。这帮硅谷疯子正在用量化思维重塑世界,而我们A股散户还在为明天哪个板块会涨争论不休。这让我想起了复旦导师常说的一句话:"金融
OpenAI最近公布的重组方案让我这个老金融狗看得热血沸腾——30吉瓦基础设施、1.4万亿美元投入、每周创造1吉瓦算力的"基础设施工厂"。这帮硅谷疯子正在用量化思维重塑世界,而我们A股散户还在为明天哪个板块会涨争论不休。这让我想起了复旦导师常说的一句话:"金融市场最残酷的真相,就是专业选手和业余玩家的装备代差。"
一、轮动行情:当机构玩起"首战即终战"
2024年「9.24」新政后的A股市场堪称魔幻现实主义教科书——指数涨了1100多点,涨幅近40%,但你要是问身边股民赚钱没有,八成会得到支支吾吾的回答。我统计过申万31个一级行业,整整三分之一在这一年多里居然是下跌的!这他妈哪是牛市,分明是机构们的定向收割。
传统金融学教材说轮动行情要么缺流动性要么有分歧,现在这套理论可以扔进黄浦江了。现在的真相是:程序化交易让大机构的操作从"声东击西"进化成了"首战即终战"。就像OpenAI直接ALL in超级智能一样,机构们现在看到一个机会就火力全开,等散户反应过来早就曲终人散。
我有个做私募的师兄说得更直白:"现在建仓就像抢银行,讲究快进快出,监控探头(监管)还没反应过来,钱已经装车跑路了。"这话虽然糙,但理不糙。看看下面这张图就明白:
二、量化思维:散户的"数据护城河"
面对这种局面,很多老股民总结出六字真言:"要信早信,要么不信"。但问题是——你他妈的怎么知道该什么时候"早信"?靠看新闻联播?还是听隔壁老王的小道消息?
这里我要说句得罪人的话:在如今这个算法主导的市场里,靠K线图和技术指标炒股,就跟用算盘挑战量子计算机一样可笑。OpenAI都知道要建30吉瓦算力中心,我们散户难道还指望用肉眼看盘战胜算法?
真正的出路在于量化思维。注意,我不是让你去学编程写策略(虽然会更好),而是要学会用数据视角看市场。就像OpenAI通过海量数据训练AI一样,我们也要学会捕捉市场中最本质的数据特征——资金流向。
举个例子,去年苏超联赛概念火爆时,"金陵体育"这只票让不少机构赚得盆满钵满。但有多少散户注意到3月份联赛宣布时就有资金悄悄进场?等到5月份媒体大肆报道时,股价早就起飞了。
三、"机构库存":揭开资金面纱的密钥
这时候肯定有人要骂街了:你丫说得轻巧,机构建仓会敲锣打鼓告诉你?没错,机构不会发公告,但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数据里留下了蛛丝马迹。
我用了十多年的一个量化工具(为避免广告嫌疑就不说名字了)有个很实用的功能——"机构库存"数据。简单说就是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出哪些交易行为具有机构特征。下面这个对比特别能说明问题:
左边股票虽然走势震荡,但"机构库存"持续活跃,后来果然一路高歌;右边股票反弹时看似热闹,"机构库存"却死气沉沉,结果就是个一日游行情。这就像OpenAI的算力投入,真金白银的数据中心建设比什么PPT都实在。
四、从OpenAI到A股:量化时代的生存法则
回到开篇OpenAI的重组新闻,他们敢投入1.4万亿美元建设算力基础设施,是因为深谙一个道理:在AI时代,数据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同样道理,在如今的A股市场,对交易数据的解读能力直接决定你的盈亏。
这不是危言耸听。我做过统计,在2024年4月7日开始的反弹中,虽然有4000多只股票跑赢指数,但其中真正有持续性的不到三成。差别在哪?就是机构资金的参与程度。就像OpenAI区分营利和非营利业务一样,股市里的钱也分"聪明钱"和"糊涂钱"。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在这个算法横行的时代,散户要想不被收割,只有两条路——要么把自己变成量化高手,要么找到靠谱的量化工具。就像OpenAI首席科学家说的那样:"未来属于会用数据思考的人。"这句话放在股市里,同样成立。
声明: 本文提及的所有市场信息及数据均来自公开渠道整理分析,仅供交流探讨之用。文中涉及的任何个股及板块仅为说明方-需要,绝非操作建议。金融市场风险莫测,请读者务必保持独立思考。若内容涉及版权或数据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再次强调:本人从未也绝不会开展任何形式的收费服务或荐股行为,谨防诈骗。
来源:风谷世界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