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天是礼拜天,夏威夷珍珠港的美国大兵们,估计刚起床,正琢磨着去哪儿快活。
AI导读
听全文约14分钟
1941年12月7日。
这天是礼拜天,夏威夷珍珠港的美国大兵们,估计刚起床,正琢磨着去哪儿快活。
太平洋舰队的主力舰,一溜排开,停在港里,晒着太阳。
那会儿的美国,是“中立国”,门一关,不想管欧洲亚洲的破事。
谁能想到,一场大祸,从天而降。
01
凌晨,350多架日本飞机,分两波,悄悄摸了过来。
带队的是南云忠一。
命令一下,鱼雷、炸弹,跟不要钱似的往下砸。
港口里的美国军舰,停得非常密集,简直就是排队等着挨打。
“亚利桑那”号战列舰最倒霉,一颗炸弹直接钻进了弹药库。
轰隆一声,1177名官兵连带船,几分钟就沉到了海底。
“俄克拉荷马”号更惨,中了好多鱼雷,直接翻了个底朝天,400多人被活活困在船舱里。
整个珍珠港,火光冲天。
两个钟头,就两个钟头。
美国人安安稳稳停在港里的8艘主力战列舰,4艘沉没,4艘重伤。
机场上188架飞机被炸成废铁,159架受伤。
2403名美国军人,连敌人面都没见着,就这么没了。
这就是珍珠港。
这一下,不光是炸了美国的舰队,是直接把全世界的牌桌都给掀了。
02
消息传到华盛顿,整个美国都震动了。
罗斯福总统发表了那段著名的演说,管这天叫“国耻日”。
前一天还在国会吵吵闹闹,坚决不参战的议员们,第二天就光速通过了对日宣战决议。
美国这个“沉睡的巨人”,被日本人用最狠的方式,一巴掌给扇醒了。
全国的工厂机器,24小时连轴转。
造飞机、造坦克、造军舰。
年轻人排着队去参军。
美国的战争机器一旦开动,那能量,简直是开挂。
但有意思的是,就在美国人咬牙切齿的时候,在地球的另一边,有好几个人,听到这个消息,反应不是愤怒,而是...高兴,甚至是狂喜。
03
第一个,是远在伦敦的丘吉尔。
丘吉尔那会儿,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惨。
1940年,法国投降了,整个欧洲大陆基本都插上了纳粹的旗子。
就剩英国这么个小岛,还在硬扛。
不列颠空战是赢了,可德国人换了招。
希特勒的U型潜艇,就是“狼群”,天天在大西洋晃悠,专门打英国的补给船。
英国是岛国,吃的、用的、打仗的石油,全靠海上运。
这一下,脖子都快被掐断了。
丘吉尔天天愁得睡不着觉,他心里门儿清,光靠英国自己,耗不过希特勒。
他唯一的指望,就是美国。
他天天给罗斯福写信、打电话,各种明示暗示,就差跪下求了。
罗斯福也难,美国国内“孤立主义”闹得欢,老百姓不想打仗。
丘吉尔就这么眼巴巴地盼着...盼着...
盼着有个啥事儿,能把美国这头大象给踹进战争的池子里。
12月7号晚上,丘吉尔正在吃晚饭,收音机里传来了消息。
他当场就懵了,日本打美国?
他马上给白宫打电话,罗斯福确认了这件事。
丘吉尔放下电话,不是害怕,而是激动到掉眼泪。
他后来说,那天晚上,他睡了自开战以来最香的一觉,是“得救和感恩的睡眠”。
为啥?
对快要淹死的英国来说,美国参战不只是个救生圈,那是开来了一整支舰队。
他知道,只要美国下场,希特勒的失败,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英国,得救了。
04
第二个,是在莫斯科的斯大林。
1941年12月,斯大林的日子,比丘吉尔还难。
6月份,希特勒撕毁了条约,搞“巴巴罗萨”计划,几百万德军分三路杀进苏联。
苏军被打得稀里哗啦,丢了大片土地。
到了12月,德军的先头部队,已经打到了莫斯科郊外。
有的德国军官已经能用望远镜,看到克里ML宫的尖顶了。
莫斯科告急,气温降到了零下30多度,可德国人的攻势还是没停。
斯大林都准备好,万一不行,就撤到古比雪夫去。
他手里不是没牌,他有王牌。
这支王牌,就是远东的几十万精锐部队。
这批兵,是在西伯利亚练出来的,装备好,尤其适应寒冷天气,简直是为莫斯科的冬天量身定做的。
但斯大林不敢动。
一兵一卒都不敢动。
05
为啥不敢动?
因为日本。
苏联是两线作战,西边是德国,东边是日本。
日本几十万关东军,就在“满洲国”虎视眈眈,就等着苏联不行了,上来捅一刀。
斯大林脑门上天天顶着个问题:日本到底会不会“北上”打我?
他必须把远东的精锐留在原地,镇住日本人。
不然,一旦他把兵调走,日本从东边打过来,德国从西边推进来...
那苏联就真的要被“包饺子”了。
所以,莫斯科再危险,斯大林也只能干瞪眼,不敢动那支王牌军。
他太需要知道日本的真实意图了。
他派在东京的超级间谍佐尔格,玩命地搞情报,传回来说日本高层吵翻了,最后是海军占了上风,决定“南下”抢石油。
但这是间谍情报,万一是假的呢?万一是烟雾弹呢?
斯大林不敢赌。
直到12月7号,珍珠港的消息传来。
06
我查到的史料说,斯大林听到这个消息,反应特别有意思。
他没有震惊,而是长舒了一口气。
因为日本打了美国,就意味着日本的“南下”战略彻底定死了。
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跟苏联和美国这两个巨无霸开战,日本没那个本事。
它打了美国,就等于给斯大林递上了一份“保证书”:
“斯大林同志,你放心,我打美国去了,东边我肯定不搞事了。”
这份“保证书”,可比佐尔格的情报硬核多了。
东边的威胁,彻底解除了。
斯大林没有半点犹豫,马上签发了命令。
你猜怎么着?
07
这里的时间线需要理清。
事实上,斯大林调动西伯利亚部队的决策,在珍珠港之前就开始了。
关键情报来自间谍佐尔格,他在10月份就报告日本决定“南下”。
斯大林据此,在10月和11月已经陆续将远东的精锐部队西调。
12月5日,也就是珍珠港事件发生前两天,苏军已经集结了这批生力军,发动了扭转战局的——莫斯科保卫战大反攻。
这批穿着暖和皮大衣、开着T-34坦克的西伯利亚部队,对着雪地里冻成冰棍的德国人发起了猛攻。
那么,12月7日的珍珠港消息,对斯大林意味着什么?
它意味着“事后确认”。
这意味着斯大林此前基于情报做出的调兵决策,是百分之百正确的。
东线的威胁,从此彻底、完全地解除了。
他再也不用担心任何“万一”,可以毫无保留地把所有力量都压在西线。
斯大林在西线顶着德军,还得时刻防着东线的日本。珍珠港这一炸,等于给他的东大门上了一把锁。
你说,斯大林能不高兴吗?
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定心丸。
08
第三个高兴的人,在中国的战时首都,重庆。
蒋介石。
1941年12月,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打了整整四年半了。
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开始,中国几乎是在以一己之力,硬抗着日本的全面进攻。
太难了。
大片国土沦陷,南京、上海、武汉...
沿海最富裕的地区全丢了,工业基础基本为零,只能退守到了西南山区的重庆。
日本飞机天天来轰炸,重庆都快被炸平了。
军队的装备,更是差得没法看。
日本是工业国,有飞机大炮军舰;中国是农业国,很多士兵拿的还是“汉阳造”,子弹都得省着用。
这四年多,打得太苦了。
09
国际援助呢?
苏联给了一点,美国也通过《租借法案》给了点...
但这些,跟日本从占领区掠夺的资源比,杯水车薪。
最要命的是,日本在1940年跟德国、意大利签了《三国同盟条约》。
这一下,英美更不敢惹日本了,甚至短时间关闭了“滇缅公路”。
中国是真真正正地“孤军奋战”。
蒋介石当时唯一的策略,就是“以空间换时间”。
说白了,就是用中国广阔的土地去拖,拖住日本。
他赌的,就是国际局势总有一天会变,赌日本总有一天会作死,把英美给拉下水。
他一直在等,等这个“变化”。
这事儿吧,换谁都觉得悬,这不就是拿国运在赌吗?
但也没别的办法了。
10
1941年12月8日凌晨(重庆时间),珍珠港的消息传到了。
据记载,蒋介石当晚高兴到一晚上没睡着。
他太兴奋了。
等了四年半,终于等到了!
日本这个“愣头青”,真的去捅了美国这个马蜂窝。
这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第一,中国不再是“孤儿”了。美国参战,中国立马从“独自抗日”变成了“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一员。
第二,援助要来了。以前美国给援助,还得看日本脸色,扭扭捏捏。这下好了,是盟友了,飞机、大炮、美金,都会运过来。
第三,日本要被“分尸”了。日本再厉害,也扛不住两线作战。它必须把大量的海空军和陆军精锐,调到太平洋去跟美国死磕。
那中国战场的压力,不就大大减轻了吗?
11
苦战四年多,中国一直在等这一天。日本这一拳,没打倒美国,反而把中国最需要的盟友给打了进来。
所以,在消息确认的第二天,12月9日,重庆国民政府马上干了件大事:
正式对日本宣战!
..你可能觉得奇怪,都打了四年半了,怎么才“宣战”?
因为之前是“事变”,不是“战争”,就是为了保留一点点“中立”的可能,换取国际援助。
美国下场了,不用装了,摊牌了!
重庆不光对日宣战,还同时对德国、意大利宣战,彻底跟同盟国“捆绑”。
这一天,是抗战真正的分水岭。
12
你看,1941年12月7日。
同一件事情,美国人是“国耻”,日本人是(暂时的)“狂欢”。
但在莫斯科、在伦敦、在重庆,这三个被法西斯逼到墙角的领导人,却同时松了一口气。
他们都知道,从这一天起,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日本军国主义的末日,已经定下了。
那日本人为啥非要干这件蠢事呢?
他们也是被逼急了。
美国对日本搞了石油禁运,日本的战争机器没有油,马上就要趴窝。
要么从中国撤军,要么就去抢东南亚的石油。
日本选了后者。
但要抢东南亚,就得先干掉美国在太平洋的舰队。
这就是一场押上国运的赌博。
日本赌能一巴掌把美国打怕,打到谈判桌上。
13
策划偷袭的山本五十六,早就对美国的工业潜力心存忌惮。
他清楚地知道,日本只是暂时占了上风。
他不是惊醒了一个,他是凭一己之力,把苏联从两线作战的噩梦中拉了出来,把英国从孤岛求生的绝望中救了出来,把中国从艰难支撑的泥潭中拽了出来。
这一天,世界的牌桌,被日本自己给掀了。
美国参战前,反法西斯这边都快撑不住了。
美国一进来,工业、军事全开挂,反法西斯的力量瞬间翻倍。
苏联反攻德国,英国守住欧洲,中国拖住日本,美国收拾太平洋。
轴心国,就这么一步步走向了覆灭。
1945年,德国、日本接连投降。
这一切的起点,就是珍珠港的那一把火。
创作声明:本故事来源: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丘吉尔)、斯大林传、蒋介石日记、相关公开历史文献及纪录片,本文依据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历史故事,有些部分可能会在历史细节进行了合理推演。凡涉及推测性内容,均基于同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习俗和相关史料进行合理构建,部分细节进行了文学性渲染和合理推演,有部分为艺术加工,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请理性阅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或与本文并无关联,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来源:温故知新带你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