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晚刷到一条视频,一个三十岁的男人对着一盘茄子边哭边吃,弹幕全在刷“我也是”。
昨晚刷到一条视频,一个三十岁的男人对着一盘茄子边哭边吃,弹幕全在刷“我也是”。
我盯着屏幕愣了半天,那块紫皮像开关,一下把我拽回小学饭桌——奶奶按着我的头,筷子戳到喉咙,不吃完不许下桌。
那天我吐得眼泪鼻涕混成一碗,从此茄子=羞辱。
剑桥刚丢出来的数据说,十个大人里七个藏着这种“食物疤”,茄子、苦瓜、猪肝排前三。
国内把这事喊成“童年餐桌创伤”,听着矫情,可抖音话题已经滚了八亿次播放,外卖平台干脆给它单独分类:报复性点单。
去年单点红烧肉同比暴涨156%,大家用钱包补童年。
我跟着风潮去试了茄子,先点外卖焗烤版,再自己学鱼香,第三次把皮削了切丁炒蛋。
神奇的是,第三次筷子递到嘴边,脑子没拉警报,舌尖先尝到糯,我才意识到:原来不是茄子恶心,是当年那盘冷掉的、带牙印的、被大人吼过的茄子恶心。
日本小孩也吃茄子,人家叫“给食”,老师先吃,孩子自愿跟,厌恶率只有11%。
法国更懒:不想吃?
可以,下一道上来你再试,不强迫。
瑞典人直接数次数,一样东西见满十五回,再挑食也麻木了。
国内餐厅反应最快,上海已出现“童年阴影改良套餐”,茄子去皮去籽捣成泥,铺一层芝士,名字直接写“不是小时候逼你吃的那盘”。
心理师给的方法更简单:挑三种做法,各试三次,给大脑重新录像。
我亲测有效,现在能吞下半碗茄子丁,虽然还是不爱,但不再怕。
最触动我的是电商新出的“代际烹饪课”,爸妈和孩子一起学,父母终于看见:原来切细的苦瓜用盐腌十分钟再冲水,苦会掉一半。
那一刻我妈嘟囔“早知道”,我听见十几年委屈松动的声音。
脑科学说味觉地图能重写,只要有一次愉快体验,大脑就把旧档盖掉。
补吃那块茄子的时候,我像在跟八岁的自己碰杯:别怕,这次没人按头,你可以自己决定咽不咽。
来源:聪颖喜鹊DQ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