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民族历史起源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9 21:15 1

摘要:位于欧洲中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毗奥地利、瑞士,西界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接丹麦,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德国,首都柏林。

位于欧洲中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毗奥地利、瑞士,西界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接丹麦,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

截止2024年,总人口8471.1万,主要为德意志人,官方语言为德语。

60万至5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

这是现代德国境内至少可以追溯到的最早人类活动证据,但并非现代人类的直系祖先,而是已经灭绝的古人类。

如在德国毛尔地区发现了一块原始人类的髋骨化石,被归类为海德堡人,被认为是欧洲尼安德特人和亚洲直立人的共同祖先。

而尼安德特人,德国是发现其化石和遗址的核心区域之一,其名字更是以其发现地——德国的尼安德河谷所命名。

约4万年前,他们为适应了冰河时期寒冷环境的强壮猎手,却在欧洲生活了数十万年而大灭绝。

但在德国,除去发现了他们的骨骼化石,还发现了他们非常古老的石器。

如在下萨克森州舍宁根发现的距今约30万年的木质长矛,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狩猎武器,证明了当时人类已经能够合作猎杀大型动物(如古菱齿象)。

约4.5万 - 4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

解剖学上的现代人类——智人,开始从非洲经过近东(侧重指安纳托利亚和地中海东岸地区(黎凡特))进入了欧洲,在德国留下了更复杂的工具和最早的艺术品。

奥瑞纳文化格拉韦特文化,这是现代人类带来的文化,以精美的燧石工具、骨制鱼叉和艺术品为特征。

还有辉煌的洞穴艺术,可能不如法国和西班牙的著名,可在德国施瓦本汝拉山的洞穴中,发现了距今约4万年的精美象牙雕塑

“霍伦斯坦-施塔德的狮子人”和“福格尔赫德的维纳斯”,是世界上最早的形象艺术之一

目前,学术界认为现代人类的到来与尼安德特人的灭绝在时间上重合,原因也许是气候变化、竞争资源以及可能的冲突等多种因素所共同导致。

约公元前9700年,中石器时代。

随着末次冰期结束,人类成为了狩猎-采集者,适应了森林环境。

约公元前5500年,新石器时代。

这是开始革命性的转变,来自近亚地区(主要指安纳托利亚和新月沃地)的农业和畜牧技术通过多瑙河通道传入了德国。

人们也开始放弃了狩猎采集生活,建立了固定的村庄,种植谷物,饲养家畜。

这标志着,人类永久性定居的开始

他们被称为线性陶器文化人群,极大地改变了德国的景观。

约公元前30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

起源于东欧大草原(今乌克兰和俄罗斯南部),原始印欧人的一支(通常与颜那亚文化相关联)----日耳曼人,开始向西北方向的欧洲迁徙,进入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德国北部。

这些游牧或半游牧民族,驯养了马匹,掌握了轮式车辆技术,遇到了当地早已定居的新石器时代农民和更早的中石器时代狩猎采集者,发生了深度的文化和基因融合。

约公元前2800年 - 公元前2300年,通过这一时期的战斧文化/绳纹器文化研究,这被视为是原始日耳曼语的萌芽期

为当地带来了印欧人的元素(如马、战车、父权制),并与当地的传统相结合。

约公元前1700年 - 公元前500年,再通过这一时期的北欧青铜时代文化研究,这又被认为是日耳曼民族形成的直接前身

只因这个文化分布于斯堪的纳维亚南部和德国北部,拥有着发达的青铜冶炼技术、共同的宗教符号(如太阳车)和社会结构,表明了一个相对统一的文化区正在形成。

约公元前500年 - 公元元年,前罗马铁器时代。

日耳曼人开始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德国北部逐渐向南迁移、扩张,与原始印欧人的另一支----凯尔特人,发生了接触和冲突。

不过,最终取代了他们,这就是后来德意志民族的主要族源。

在罗马人的记录和文献里,如尤利乌斯·凯撒的《高卢战记》,首次使用了“日耳曼人”这个词来指代莱茵河以东的部落。

即,将日耳曼人作为一个独立的族群首次清晰地记录在了历史中。

公元9年,日耳曼部落在其中一个著名部落切鲁西人首领赫尔曼(阿米尼乌斯)的领导下,在条顿堡森林战役中歼灭了三个罗马军团。

这场战役,被后世德国民族主义者视为“德意志”的诞生之战,因为它确立了莱茵河与多瑙河作为罗马帝国与日耳曼世界边界的大致格局。

随着铁器技术的普及,一个清晰可辨的日耳曼文化正式在斯堪的纳维亚南部、日德兰半岛和德国北部出现。

他们的语言(原始日耳曼语),也与印欧语系的其他分支(如凯尔特语、意大利语)彻底分道扬镳。

现代基因研究(Y染色体DNA、线粒体DNA),支持了上述考古学和语言学的模型。

公元4世纪 - 公元9世纪,这是日耳曼各部族开始融合并建立政治实体的重要阶段。

由于匈人(起源于中亚和乌拉尔山一带,如被称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西进等因素,日耳曼各部族(如哥特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法兰克人、盎格鲁-撒克逊人)大规模涌入了罗马帝国境内,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为欧洲进入中世纪封建社会铺平了道路。

可在众多部落中,法兰克人逐渐强大起来,建立了墨洛温王朝

其最著名的君主查理曼大帝(卡尔大帝) 在公元800年由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建立了一个囊括今天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北部和中欧部分区域的庞大帝国。

843年,查理曼大帝的子孙们根据《凡尔登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这被普遍视为欧洲现代国家形成的起点

西法兰克王国:演变为后来的法国。

中法兰克王国:一个不稳定的地带,很快被瓜分,成为后来法德长期争夺的区域,如洛林、勃艮第。

东法兰克王国:主要由日耳曼部落组成,如萨克森、法兰克尼亚、士瓦本、巴伐利亚,这被视为德意志王国的直接前身

10世纪 - 15世纪,在这个阶段,“德意志”作为一个政治和文化的概念开始清晰。

962年,东法兰克国王奥托一世由教皇加冕为皇帝,建立了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实体,被认为是罗马帝国和查理曼帝国的继承者。

该帝国在名义上延续了近千年,直到1806年。

“德意志”名称的由来,是因在拉丁语文献中,开始使用德意志王国来指代东法兰克王国。

这个词源自于古日耳曼语,意为“人民”、“部落”,后来专指说日耳曼语的人群。

随着时间推移,帝国内部的各个日耳曼部落开始融合,他们的方言逐渐演变成为了早期的德语

16世纪,德国神学家、奥古斯丁会修士和维滕贝格大学教授,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和精神领袖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了德语,极大地促进了标准德语的统一德意志民族文化的传播

16世纪 - 1871年,神圣罗马帝国后期体制松散,并由数百个大小邦国所组成,德意志民族处于“政治分裂”状态。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分裂了德意志,引发了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

战争结束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极大地削弱了中央皇权,加强了各邦国的独立性,使德意志的统一被推迟了两个多世纪。

其中,1806年,拿破仑战争彻底摧毁了神圣罗马帝国,催生了德意志民族主义。

反抗拿破仑的战争,激发了德意志人的民族意识和统一愿望。

由普鲁士王国主导的德意志关税同盟消除了内部关税,促进了经济统一,为政治统一奠定了基础。

其首相奥托·冯·俾斯麦,通过1864年对丹麦、1866年对奥地利、1870-71年对法国这三次王朝战争,排除了统一外部的干扰。

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在法国凡尔赛宫镜厅宣布成立,完成了小德意志方案的统一(排除奥地利)。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加冕为德意志皇帝,普鲁士王国成为了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的领导核心。

1947年2月25日,二战后,同盟国(苏、美、英、法)认为 “普鲁士是德国军国主义和反动精神的摇篮” ,对德管制委员会颁布第46号法令,正式宣布:“普鲁士国,以及它的中央政府和所有下属机构,就此解散。”

其领土被瓜分,东部划归苏联(加里宁格勒州)和波兰,西部组成新的德国联邦州。

德国的民族历史起源,可以概括为:

族群基础,源于古代日耳曼部落。

政治框架,在东法兰克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的长期历史框架内孕育。

分化节点,843年的《凡尔登条约》,使德意志与法兰西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文化凝聚,通过共同的语言(德语)和文化,以及反抗外来侵略(如拿破仑)的共同经历,致使民族认同感不断加强。

政治实现,在1871年,普鲁士通过武力和外交手段,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民族国家”概念是19世纪的产物。

德意志民族则是在漫长的历史中,从一个松散的部落集合体,逐步演化成一个具有共同文化认同,并最终建立起了统一政治实体的过程。

来源:数风流人物一点号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