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术台到客厅:彩色电视如何改变世界的观看方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9 23:28 1

摘要:1959年,美苏冷战如火如荼。在莫斯科的美国国家展览会上,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和苏联总理赫鲁晓夫面对媒体,站在RCA公司的彩色电视展台前。尼克松指着镜头,带着几分得意地说:“在某些方面,你们可能领先,比如火箭推进技术;但在彩色电视上,我们领先。”

1959年,美苏冷战如火如荼。在莫斯科的美国国家展览会上,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和苏联总理赫鲁晓夫面对媒体,站在RCA公司的彩色电视展台前。尼克松指着镜头,带着几分得意地说:“在某些方面,你们可能领先,比如火箭推进技术;但在彩色电视上,我们领先。”

把彩色电视和太空火箭相提并论在今天听来荒唐,但在当时,它象征着战后美国的技术信心与消费理想。彩色电视不仅是一项复杂的科技创新,也是一种全新的“视觉方式”——它让人以绚丽的色彩看见世界,也让世界以“美国的自然色彩”看见美国。

彩色电视最初被宣传为一种“生活在色彩中”的体验。 它让观众以更真实、更生动、更富情感的方式观看体育、自然或音乐剧节目。电视台则告诉广告商,彩色画面能抓住观众注意力、激发情感,让他们更容易购买商品。而那些商品本身——无论是冰箱、搅拌机还是汽车——也越来越多地以亮丽的“火烈鸟粉”“绿松石蓝”等颜色出现。

RCA总裁大卫·萨尔诺夫甚至在1958年向艾森豪威尔总统宣称,彩色电视不仅是娱乐工具,更是政治武器。“彩色摄像机无所不揭示,”他豪言道,“我们希望全世界都看到真实的美国。我们没有帷幕,也没有审查。”

然而,美国人最初对彩色电视并不买账。 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黑白电视已经普及且廉价。彩色电视虽早在1920年代就被尝试,1940年代后逐渐成熟,但真正投入家庭娱乐却经历了漫长过渡期。

令人意外的是,彩色电视最早的用途并非娱乐,而是医学教育。医生们早就习惯在大型医学会议上做“现场手术演示”,但黑白影像让他们难以分辨器官颜色。彩色电视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通过闭路系统投射到大屏幕上,它让观众比主刀医生更清楚地看到身体内部细节。

CBS实验室主任、彩色电视发明人之一彼得·戈德马克回忆,手术直播的画面真实到让观众晕倒。 “我们甚至开始用昏倒人数来衡量节目效果,”他写道。彩色图像不仅忠实地再现现实,还比肉眼观看更具心理冲击力。

1950年代初,FCC批准彩色电视的商业化,美国三大电视网中,只有NBC真正投入——因为母公司RCA是标准系统的拥有者。直到1960年代末,三网才完全转向彩色节目。

在这段漫长的转型期里,电视台、公关公司、广告商与制造商拼命为彩色技术造势。他们宣称彩色电视能让观众“以从未有过的方式看世界”,是一种能揭示真相、扩展感知的“视觉机器”。这种理念逐渐渗透进新闻报道与评论话语中,也塑造了观众的观看心理:美国人被塑造成开放、坦率、乐于被世界注视的现代公民。

1960年代初,心理学家欧内斯特·迪希特领导的“动机研究所”受NBC委托,专门研究彩色电视的心理效应。报告指出,彩色电视让人心理距离缩短、情感更投入、想象力更活跃。 它能在强化现实感的同时激发幻想,被视为“创新、进步与现代化的象征”。一句总结性的广告语写道:“色彩,象征更美好的生活。

这种“情感冲击”对广告主来说极具吸引力。色彩能让观众更容易接受营销信息,而战后美国正处在以色彩消费为核心的时代。汽车公司克莱斯勒赞助了NBC的《与弗雷德·阿斯泰尔共度夜晚》,这是首个以彩色视频带录制的黄金时段节目,华丽的彩色画面完美展示了公司一系列新车的“彩虹阵容”。

彩色电视不仅延续了黑白电视的传统,更是人类视觉技术的“终极进化”。 它象征着对真实的追求、对消费的赞美,以及在冷战语境下的“揭示真理”的美国自信。今天我们早已把彩色电视视为理所当然,但在当年,它是改变世界观的一场视觉革命——它让美国人重新学习如何看世界,也让世界重新看见美国。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本账号观点。

来源:见尘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