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从6月1日开始关注这件事,一写就是一波接一波,截止目前已经写了二十七篇文章。起头的念头其实很简单——记录点好玩的瞬间,没想到越扒越有料。先是几场球赛的现场热闹,然后是看客们的段子、地方梗,接着竟然还能当成语文课的素材来用。慢慢就发现,这事儿不是单纯的赛场报道
南通队在这个赛季里成为了大家讨论的中心,比赛带来的话题和影响早已超出球场本身,成了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我从6月1日开始关注这件事,一写就是一波接一波,截止目前已经写了二十七篇文章。起头的念头其实很简单——记录点好玩的瞬间,没想到越扒越有料。先是几场球赛的现场热闹,然后是看客们的段子、地方梗,接着竟然还能当成语文课的素材来用。慢慢就发现,这事儿不是单纯的赛场报道,更像是在讲一段生活的拼贴。
把视角拉远些看,苏超不像那种高高在上的职业联赛。它更像社区里的一档常态节目,参赛的人来路五花八门:有长期练球的青训后备军,有还在念书的大学生,也有白天上班晚上套球鞋的普通人,甚至有村里的支书、学校老师能上场。赛场不光是市体育中心那种标准场地,很多时候就是街边球场或者小区里的空地。看球的人也不都是铁杆粉丝,更多的是邻居、同事、学生家长,甚至是一家人周末出来凑热闹。输赢当然重要,但大家在一起参与的那股感觉更扎实,也让赛事一直保留一种很接地气的味道。我写这些,目的就是把这种真实的生活感记实,不想把它包装成什么“网络现象”。
这种接地气也带来了很多有趣的传播形式。网络上对南通队的玩笑层出不穷,谐音梗、地域梗特别多。像把城市名拆成笑话的“苏通(输通)大桥”“江阴(将赢)大桥”,还有那种把节日和比分凑在一起的段子,“过除夕(锡),吃桃酥(输)”之类,倒像是大家在用幽默来消化比赛的紧张。关键时刻,比如点球大战,弹幕和评论区立马炸开,有人说“南通这次准备带的是C卷”,这种即时的群体互动能把球赛气氛从胶着拉回到轻松。说到底,这些玩笑不伤人,但能把大家拽在同一件事上讨论,传播力挺强。
从我的职业角度看,苏超还变成了语文课堂里的素材库。作为语文教师,解说里那些朗朗上口的句子、比喻、情绪表达都能当教材。半决赛那会儿,解说把“平凡”跟“梦想”挂在一起的那段话,我就拿去课堂上讲修辞和情感表达。中考作文后,我还用南通队的坚持写过一篇示范文,题目是“继续走,迈向远方”,把球队的努力和城市情感连在一起讲。公开课上把比赛片段做新闻特写的实例,也收到不少同行的反馈。对我来说,语文来源于生活,苏超给了真实的文本,学生看得懂也能写得出来,这事儿挺实在。
再从文化层面观察,苏超像一面地方性的镜子。不同城市的球队常常把各自的性格带进场上:有队踢得稳重老练,像南京那种底蕴感;有队传控细腻,像无锡;有队打法硬朗,像徐州;也有队靠整体拼劲儿取胜,像南通。比赛不仅仅是比谁进球多,更多时候是风格的比较、文化的碰撞。我写过一篇把南通队“狼性”形象拿出来说的文章,引发了不少争论。其实这种讨论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大家通过赛场表达对城市的认知和情感。
这股热度也带来了实打实的延伸效果。随着关注度上来,文旅和消费端也跟着动了起来。球迷会趁着比赛顺便逛主场城市,吃点当地小吃,买些纪念品。短视频作者、写手也会跟风出内容,电商平台上某些周边小商品能借比赛蹭到流量。可以看到,一场场比赛的传播,不止带来情绪,还能带动地方的小范围旅游和消费,这种“球赛—城市—经济”的链条开始显现。
说到比赛本身,有些场面值得慢慢写。南通对无锡那场,台上台下一样热闹。球员阵容里既有青训出身的小将,也有在校学生,甚至出现了教师和村干部上场的戏码,故事性很强。现场有时会飘过炸鸡和烤串的味儿,观众会在看台上互相叫着队员名字,气氛既实在又亲切。解说的一句妙词能被网友截成海报、配成短视频,再反向影响赛场外的讨论节奏,这种线上线下的联动能力不容小觑。
我写的一些专题,分别聚焦过解说金句、半决赛亮点和淘汰赛关键瞬间。写的时候我不只搬台词,还尝试分析为什么某句话能戳人心:有的是直白得跟生活贴近,有的是比喻让人瞬间产生画面感,有的能把普通人的日常情绪套进赛场里去。课堂上把这些素材给学生看,写作时他们更容易找到切入口,作文题材也会自然生动起来。
比赛留给城市的不光是比分,还有被记住的瞬间、传开的梗和慢慢累积的地方记忆。草地上的划痕会随着时间淡掉,但那些在街坊巷尾被反复提起的段子、一起吃过的小吃、一次场边邂逅,会在城市里存活下来,成为共同的谈资。写这些东西,我尽量把细节放在前面:谁在场上犯错了、谁在赛后拭汗、谁在看台上为一球激动得跳起来,这些小事构成了大场面。
也有人会问,这么写到底有啥意义。对我来说,记录不是为了炒作什么热点,而是把这些零散的连接点尽量录进文本里,让以后有人回头看时,能看到这场草根联赛怎样在城市生活里生根发芽。比赛结束了,热度会降,但这些故事、这些人,可能就成了城市的日常一部分,像街角的老店、像某个老邻居的打招呼方式一样,慢慢融入生活里。
作者:胡健
图片:许丛军、徐培钦、孔玮、钱伟章、许聪
编辑:我们都爱南通队
来源:乒乓学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