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人工智能实习生日薪4000元”“零基础4个月进大厂”等诱人宣传在社交平台甚嚣尘上,AI培训瞬间变成了一个“错过风口,后悔十年”的财富密码。然而,这些技术热潮催生的培训产业真的可信吗?近日,某平台一则《大型科技公司前首席女技术黑客直播卖课》视频引发热议。可据
□吴莹(中国人民大学)
“当人工智能实习生日薪4000元”“零基础4个月进大厂”等诱人宣传在社交平台甚嚣尘上,AI培训瞬间变成了一个“错过风口,后悔十年”的财富密码。然而,这些技术热潮催生的培训产业真的可信吗?近日,某平台一则《大型科技公司前首席女技术黑客直播卖课》视频引发热议。可据相关部门核实,所谓的“女技术黑客”,并没有大型科技公司的从业经历,甚至连基本的技术背景都不具备。放大大众焦虑、造假名师身份、提供同质化内容,推诿退费服务,这些技术培训课程到底是不是职业跃迁的助力,真的需要三思而后定论。
在技术热潮中,培训产业已形成一套全链条营销策略。首先,通过“不学AI三年后必定裁员”“AI将代替未来95%的行业,不学AI就是文盲”等情绪化言论,刻意制造并加剧人们的紧迫感、焦虑感。接着,使用“清华博士”“AI教父”等权威标签包装课程,虽不知真假,但目的在于降低目标的心理防线。进而,“30天速成,学完即可月入过万”等话术上场,暗示人们“付费即可快速致富”,让人的钱包蠢蠢欲动。传播层面,相关产品在视频、直播间、购物橱窗轮番出现,这种高频曝光持续强化目标人群的焦虑情绪与购买意愿。最后,再来几个“AI实战营”的包装,暗示课程内容具备直接落地的价值,最终钱包按耐不住了。由此,完成了从吸引到变现的整个营销闭环。
真有宣传的那么好吗?这些培训产品普遍存在质量问题,不少消费者表示“后悔极了”。每个机构都宣称自己的授课老师实力非凡,但被要求出示资质证明的时候,却几乎查不到有效证明,甚至个别培训机构连老师的信息也没有公开。针对课程内容而言,速成班往往侧重于教授特定工具的使用和基础的应用技能,哪怕是实战课,其包含的几个项目实战,也往往存在同质化问题突出的情况。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大型复杂项目的历练经验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这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培训班浅显、工业流水线般的培训可不太行。除此之外,各种隐形陷阱也在默默侵害消费者权益,当你觉得199的课程索然无味时,商家提醒你应该升级到1999高阶课,当高阶课似乎也没学懂时,商家说应该用2999的实战课练练手了……
天眼查数据显示,全国涉及“AI培训”的企业超21万家,其中一年内成立的超6万家,半年内的达3.7万家,技术培训班似乎越来越成为一种“割韭菜”生意。焦虑营销的手段加剧着公众对AI的误解,为整个社会增添很多不必要的焦虑情绪。面对新事物的蓬勃发展,大众对未来既有期待也有不安,渴望积极拥抱新技术立稳时代浪潮,也怕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有焦虑。许多打着“速成培训班”旗号的不良企业就在此时趁虚而入,放大大众焦虑,让不安与紧迫感铺天盖地地蔓延,反而使得许多真正的科普与技术学习的良心资源被噪声淹没。不仅为大众带来不正确的信息引导,还损害其身心健康,更造成了实在的经济损失。
在人工智能浪潮奔涌的今天,每一位学习者都需保持清醒的认知。我们鼓励积极拥抱新技术,但也应警惕培训市场“速成”“高收益”的噱头。真正的自我提升,源于系统学习与持续实践,而非为焦虑情绪买单。值得一提的是,若你真心愿学,网络上已有大量优质、开放的免费资源可供选择,不必急于为付费课程买单。若不慎遭遇虚假宣传或欺诈行为,务必保留证据,勇于依法维权。
与此同时,平台与监管机构也应承担起相应责任,加强对课程售卖商家的资质审核与内容监管,筑牢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防线。从更宏观的层面看,政府有必要推动构建开放、高质量的公共数据与学习资源体系,鼓励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参与通用数据与行业数据集的建设,促进公共知识资源高效流动与普惠共享。
唯有个人理性、平台责任与公共治理协同发力,我们才能在技术变革中真正站稳脚跟,共同迈向一个人人可学、人人有为的智能时代。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红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