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现在42岁,退役已经有九年了,可身份标签不止“退役球员”三个字。大学里是挂名的副教授,电视里是常见的解说,圈子里有人请他当教练、当顾问,他也做点投资、接些代言。外人眼里看着挺风光:有稳定收入,代言在做,家里还有被叫作“超模”的妻子李跑和个孩子,像是事业和家庭
王仕鹏现在的生活很清楚:不打球了,但篮球没离开他。
他现在42岁,退役已经有九年了,可身份标签不止“退役球员”三个字。大学里是挂名的副教授,电视里是常见的解说,圈子里有人请他当教练、当顾问,他也做点投资、接些代言。外人眼里看着挺风光:有稳定收入,代言在做,家里还有被叫作“超模”的妻子李跑和个孩子,像是事业和家庭都把帐算清楚的人。
解说是他最常露面的角色。大赛一来,不管NBA还是CBA,能看到他坐在解说席上。出身职业队的好处是看比赛不会只停留在表面,能把教练的战术意图、球员之间的配合和临场调整拆开来讲。讲得通俗又带点理论,语言不绕弯,偶尔来几句段子,观众听着不累,还能学点东西。这个特点让他从球员转到解说后,站得住脚,慢慢成了圈里受欢迎的人。
他白天还有“正经活儿”。2018年进入广州体育学院,挂名在篮球教研室当副教授。对学生来说,能直接听国手讲比赛经历、动作细节,这种课非常接地气。他在课堂上不只是念教材,常常亲自示范投篮、脚步、传球细节,现场纠正动作。训练课上,会把比赛里的读球、跑位、进攻选择一点点拆给学生看。把实战经验变成可以被学走、被复制的东西,这活儿对他来说不是打酱油。
教练这条路也没断。退役后参加过节目做教练,《这就是灌篮》那会儿上镜带队训练,镜头前的战术布置,镜头外的训练也同样严格。作为后卫出身,他的教学重心常绕着控球、节奏和外线投篮来布置。带青训、带业余队、偶尔当球队战术顾问,这些年他用比较简单实用的训练方法去教——动作分解、投篮站位、跑位选择、体能安排那一套。家里孩子的训练更细致:投篮动作一层层拆开来练,脚步、出手节奏、体能安排都写进日常计划。有人夸孩子有天赋,但更多还是靠父子俩长期在场上磨出来的。
职业生涯的标签不能抹掉。代表广东队效力时,他随队拿过八个CBA总冠军,2011年总决赛拿过MVP。国家队层面,和姚明、易建联、王治郅这些人在同一批比赛里出现过,很多国际赛里能看到他关键时刻的投篮。那次对斯洛文尼亚的绝杀,经常被翻出来回看——节奏的把握、出手的选择、队友的配合,成了他的一个代表镜头。
退役并非一刀两断的离场。他不是一拍脑门就放下球,而是慢慢把主战场从高强度比赛往家庭、教学和商业方向移。解说、教学、代言、投资这些并行,给他带来稳定的经济来源。外界常看到的广告、商业活动,只是表面。他比较谨慎地挑合作,不会随便把名字往任何牌子上背,品牌形象和个人定位要对得上才接,这也算是职业生涯经验的延续。
他的日常比较有规律。早上可能安排训练,或者陪孩子练球;白天在学校上课、备课或者处理学生和教研的事;傍晚有时去录节目或做解说;空余时间处理商业会谈、投资事宜。照这样排,日子看起来挺满,但也把每件事的时间块划清楚,照着走就不乱。他和家人保持低调,妻子李跑以前也是媒体眼中的“CBA太太”之一,但很少高调秀恩爱。家里尽量给孩子正常成长的环境,不把名气当作养育的资本。
球场上的那种果断出手和对节奏的敏感,源于多年比赛里的磨合。队内默契、教练的战术安排以及个人执行力,这些在多支冠军队里反复验证过。和队友并肩作战的时候,既有技术的发挥,也有团队配合的默契。现在回头看,很多比赛细节成了后来年轻球员可以拿来学的模板。
转型后,他把这种比赛理解讲得更清楚。看比赛对他来说不是图个热闹,而是把动作和战术拆开来讲:为什么有的时候挡拆要晚一步,为什么传球要找某个空位,什么时候脚步要提前,什么情况下该把球交给谁。专业的东西用平常话说出来,普通观众也能理解,这让他的解说更有价值。
这些年外界给他的评价,多半是“人生赢家”那类。但他本人日子过得更像把每件事排得明明白白:有球、有课、有家庭。偶尔和球迷合影,节目里也会开着玩笑,但在工作选择上有自己的标准。把职业经验转化为教学、传播和商业的可持续路径,是他现在在做的事。球场不在他每天比赛的舞台上,但篮球这门手艺一直陪着他,像个随身的工具包——拿出来就能用。
球、课堂、镜头,这三样像三根平行的线,互不替代又互相影响。他在比赛里的记忆会在课堂上被拆解,课堂上的理论在镜头前讲得更明白,镜头前的表达又会回到训练里去教。篮球离开了他的职业身份,但并没有离开他的生活,这事实很直白。
来源:江河综艺看点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