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大儿子吴韶成.三赴申诉路.为将帅父亲正名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6 16:34 1

摘要:一纸迟到了二十三年的名分,像一块巨石压在吴韶成的心头。1973年的中国,百废待兴,历史的尘埃正在被一点点拂去。他第三次走进相关部门的大门,将一叠泛黄的材料摊在桌上,最上面是父亲吴石1949年赴台前的照片。“我父亲为国家牺牲二十三年,连个名分都没有?”他的声音带

一纸迟到了二十三年的名分,像一块巨石压在吴韶成的心头。1973年的中国,百废待兴,历史的尘埃正在被一点点拂去。他第三次走进相关部门的大门,将一叠泛黄的材料摊在桌上,最上面是父亲吴石1949年赴台前的照片。“我父亲为国家牺牲二十三年,连个名分都没有?”他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却字字千钧。这封信,最终摆在了周恩来总理的案头,也揭开了一段被国共内战和海峡对峙的硝烟尘封的往事。

时间拨回到1950年,那是一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朝鲜战争的炮火刚刚燃起,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着内忧外患。就在这时,父亲在台北马场町英勇就义的消息传来,吴韶成和姐姐吴兰成匆匆赶往华东局。一位接待的同志看着他们悲伤的脸,语气沉重却无奈:“孩子,你们先回去,情况我们了解,等通知吧。”这一等,竟是二十三个春秋。1973年,随着国家秩序逐步恢复,开始整理革命烈士名录,吴韶成再次燃起希望,可得到的答复依旧冰冷:“吴石同志的身份,我们还需要核实。”他急了,拍着桌子质问:“还要怎么核实?我父亲的战友吴仲禧老先生有亲笔回忆,白纸黑字写着,他是在上海见到刘晓同志后才开始为党工作,从未办过入党手续!”工作人员面露难色:“可有人说他1937年就秘密入党了,这记录对不上啊。”吴韶成几乎要落泪,“我父亲自己都对何康同志说过,‘我不是党员,但我做的是党员该做的事’!这难道不算吗?”在那个年代,非党员的身份,成了追认烈士的第一道天堑。更有人质疑:“1949年,大局已定,组织上劝他留在大陆,他为什么非要去那个孤岛?这不是主动冒险吗?”吴韶成不懂那些条条框框,他只记得,在国民党政权风雨飘摇、南京城内一片混乱之时,父亲的书房总在深夜亮着灯,隔壁就住着军统头子毛人凤,父亲却敢在家收听解放区广播。赴台前,父亲抚摸着他的头,轻声叮嘱:“韶成,记住,爸爸是为老百姓做事的。”这朴素的誓言,难道还不足以证明他的一腔赤诚吗?

要理解周总理的力排众议,就必须回到那个决定中国命运的年代。1947年,国共内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国民党在军事上仍占优势,但内部的腐败与无能已显露无遗。正是在此时,吴石利用国防部史料局局长的身份,成了一把插入敌人心脏的利刃。1949年3月,解放军饮马长江,渡江战役一触即发。吴石冒着生命危险,将淮海战役的详细布防图藏在公文包里,亲自送到上海愚园路。当他把图交给何遂时,压低声音说:“何兄,这张图上,国民党军的团级番号、工事位置都标得一清二楚,务必火速交给组织。”正是这份情报,让渡江大军洞若观火,以摧枯拉朽之势突破长江天险。赴台之后,随着国民党败退台湾,岛上开始了大规模的白色恐怖,吴石更是如履薄冰。他的副官聂曦回忆,吴石每次都会将文件藏在饼干盒里,然后对他说:“小聂,把这个点心盒子送到朱枫女士家,路上小心。”当联络人蔡孝乾叛变,整个地下网络面临灭顶之灾,吴石为了帮助朱枫撤离,毅然签发了《特别通行证》,谁知这竟成了特务逮捕他的铁证。狱中,特务打瞎了他一只眼睛,可他始终坚贞不屈。

周总理收到信后,立刻调阅了吴石的全部档案。看着张震将军的说明、何康的记录和台湾的审讯记录,周总理在一次会议上动情地说:“吴石同志虽然没有入党,但他做的事,比很多党员都更加坚定。他赴台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革命。这样的人,我们绝不能让他的孩子受委屈!”随后,他亲自在公函上作出批示。不久,吴韶成收到了那份迟来的证明书,还有650元抚恤金。他毫不犹豫地将钱全数上交。有人问他为何如此执着,他望着远方,轻声说:“我只是想让父亲知道,他当年的选择没有错,国家从来没有忘记他。”

吴石的烈士名分,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姗姗来迟。五十年代初,台海局势剑拔弩张,为了保护仍在潜伏的同志,无数地下工作者的信息必须严格保密。当年牵线搭桥的何遂,心中始终怀着一份愧疚,他曾对华东局的同志说:“吴石是我介绍给组织的,他若不能正名,我死不瞑目啊!”直到看到周总理的批示,他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如今,在福建闽侯的吴石故居里,他生前用过的公文包、眼镜,以及那份批示公函的复印件静静陈列。它们无声地宣告:真正的忠诚,从不拘泥于名分,而是刻在民族的脊梁之上。吴石将军的丹心,早已化作历史的丰碑,任凭岁月冲刷,依旧光芒万丈,照亮后人前行的路。

来源:古钱轩老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