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孟子提出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直到现在还是我们语文课本中的经典名句。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东亚文化圈,这句话是无数文人士大夫对于“道义”最深刻的理解,这种将道义置于生命之上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人乃至东亚文化圈的价值观
战争一直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能是政治的延伸,也可以是文明的碰撞。
然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西方战争中较少出现全军覆没的情况,而东方战争中全军覆没却屡见。
这种差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横刀立马
孟子提出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直到现在还是我们语文课本中的经典名句。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东亚文化圈,这句话是无数文人士大夫对于“道义”最深刻的理解,这种将道义置于生命之上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人乃至东亚文化圈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战争中,上至将帅下至普通士兵,往往认为为国家、民族和君主尽忠,“马革裹尸”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即使面临绝境,也会选择拼死抵抗,以保全道义和名誉。
而且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战争,远至神话传说时期的涿鹿之战、武王伐纣,近至封建朝代的宋蒙战争、明清战争,乃至近代的抗日战争,多是关乎国家和民族存亡之战,任何一方都深知一旦战败,国家将亡,民族将遭受奴役和凌辱。
在这样的战争背景下,将帅们、士兵们为了保卫家园、守护民族尊严,往往奋不顾身,宁死不降,导致全军覆没的悲剧屡屡发生。最典型的如宋蒙战争时期的崖山海战,十万军民宁死不降,投海殉国,壮烈之至可撼寰宇。
指挥千军
以上主要是内在的思想影响,而外在的影响往往更加残酷。
东方的军事哲学强调意志力的重要性,认为强大的意志力可以弥补物质上的不足,在战争中,士兵们常常展现出惊人的坚韧和顽强,即使在弹尽粮绝的绝境下,也能凭借顽强的意志力继续抵抗。
典型如唐朝安西铁军孤独坚守西域四十余载,以“白发戍卒”之躯诠释忠诚、气节和强大的意志力;南宋军队也在钓鱼城坚守长达36年,让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军队望城兴叹,独呼无可奈何。
这种对意志力的重视,使得东方士兵在战争中更容易坚持到底,而不是选择投降。
并且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和律法十分严苛,很多王朝的法律都是规定“战败即当斩首”,这种“败即罪”的律法传统,使得将帅和士兵们在战争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旦战败,不仅自身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甚至可能株连家人。因此,为了逃避这种严酷的惩罚,士兵们在绝境中往往选择死战到底。
正因有如此严苛的军事制度和律法,我们才能在无数次开局处于劣势的不利情况下,维护了文明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甚至将盛极一时的游牧霸主匈奴和突厥揍到走投无路而被迫举族西迁,很不好意思的意外开启了西方被“上帝之鞭”蹂躏的苦难历史。
很多人会觉得如此严苛的军事制度是封建社会的不人道行为,对此我没有想到很恰当的理由去反驳,就当做一个问题再去讨论和研究吧。
势不可挡
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文明,并在文艺复兴后逐渐走向成熟,所以深受古希腊城邦的契约精神和文艺复兴后的人本主义影响,士兵们在战争中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信仰、利益或契约而战,非常强调个体生命的自由和利益。
在西方的社会观念中,生命被视为最为宝贵的财富,个人的生存权和自由权可以置于一切之上,包括在战争中,无论什么级别的军人,当意识到继续抵抗已经毫无意义时,他们会义无反顾的选择投降以保全生命,这被视为一种理性的行为,甚至被视为是“骑士精神”的一种体现,而非是贪生怕死,更不是一种耻辱。
苟利国家生死以?不存在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才是他们的信仰。
保存实力
西方的战争在更多时候是基于利益的争夺,而非关乎民族的生死存亡,就像古罗马时期的许多战争是为了扩张领土、掠夺资源和奴隶等。在这种情况下,士兵们对于战争的认同感和忠诚度相对较低,一旦战争形势不利,投降就成为了保全自身利益的一种选择。
而在军事制度与律法的影响,西方因为“人本主义”的深刻影响,在战争中形成了一些关战争的规则和公约,比如美军《军人行为准则》中明确规定士兵在弹尽粮绝、孤立无援、伤亡率超过60%的情况下可以投降,投降后的战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得到较好的待遇和权利保障,且在事后不会受到审判和定罪,这种相对宽松的军事制度使得西方士兵在战争中更愿意选择投降。
最后是西方的军事哲学更注重实用性和效率,强调通过技术的优势来取得战争的胜利,在战争中更倾向于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减少自身损失、提高作战效率的方式,在“器不如人”的时候会果断选择投降,以保存实力。
以器为先
不同文化和制度的影响,造就了不同的军队传统和战争文化,我们不去评论对错,也不去评论哪一方更有优势,我们只是想办法去分析其中的原因和意义。
因为我们深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的残酷性绝非我们仅凭纸面描述就能深刻且精准地描绘出来,那些文字在战争的硝烟与鲜血面前显得如此单薄无力。
我们只是分析战争、了解战争、敬畏战争,才能更好的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来源:侃了了论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