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那一刻往回看,这场活动的调性就挺明确:别把它当成单纯的学术大会,也别只当成卖样机的展销会,它更像是一个能把想法、产品、政策三股力量拧成一股绳的场子。主会场压轴的是“国际海洋科技大会暨OA全体大会”,台上台下的人来回对话,一会儿讲科考需求,一会儿聊观测新设备,
展会最后一天,现场还在热闹,统计口径里显示有200多家海洋科技企业集中展示,11场高端论坛也都办完了。
从那一刻往回看,这场活动的调性就挺明确:别把它当成单纯的学术大会,也别只当成卖样机的展销会,它更像是一个能把想法、产品、政策三股力量拧成一股绳的场子。主会场压轴的是“国际海洋科技大会暨OA全体大会”,台上台下的人来回对话,一会儿讲科考需求,一会儿聊观测新设备,还有人讲海洋AI、深海资源开发、海上新能源与水下机器人这些话题。每个人说话都直奔问题,不绕弯子,台下的提问也接地气,大家把现实的难题摆在桌面上磋商,感觉更像一次行业配对会而不是单向讲课。
展区里东西摆得满满当当,传感器、遥感器、观测浮标、无人潜航器、遥控水下机器人、各种海洋能量装置,全都能碰到。展商的展示不再是挂几张海报唱两句口号,很多都拉出样机、工程图纸、试验数据来,现场演示和视频并行。更有意思的是线上线下联动做得很到位:展位装了实时摄像头,讲解员一边操作一边把画面推上云端,线上观众能切镜头、发问题,甚至能预约线下面对面看样机。对不能跑现场的人来说,这种方式比发一堆PPT靠得住多了,互动效率也比以往高。
把目光放到“海洋人工智能”那场论坛,讨论点挺现实:数据量大、标准不一、算法迁移难。台上有案例能用AI做声纳信号自动识别、能用机器学习做浮标数据异常检测,但大家都说训练数据、标签还不够扎实。观众问的问题不绕弯:这些算法能在真海况下稳住吗?多家机构的数据要怎么共享?门槛在哪儿?紧接着,几家企业互留联系方式,现场约着后续做数据层面的合作——这种当面交接,效率明显高出很多邮件往来。
另一个火热的话题是深海采矿和海上新能源怎么平衡。台上的讨论把技术细节、成本、远程操作的难度都摆出来,反对的声音也不掩饰生态风险。有发言人说样机要在高压环境下反复测试,成本不低,把技术成熟度、环境监测和补偿机制讲得明白。讨论没有停留在抽象的“可持续”口号上,而是一步步把问题拆开来讲清楚,像剥洋葱一样把层层问题露出来。
展会的线上平台也值得一说。主办方把线下展位和云端直播打通,平台上有展商资料、产品详情、直播回放,还能预约看样。主办方事先跟参展企业做了技术对接,现场安排了导览团队教线上观众怎么切视角、怎么提问题。对中小企业来说,这平台降低了展示门槛,也扩大了潜在客户范围。有人私底下感慨:以后带远程客户看样机,真比把人拉去现场省心省钱。
说到底,这届展会叫Oceanology Asia 2025,在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举行,已经是第三届了。主题写得明白:“新引擎·新势力:海洋科技的深度突围与创新发展”。主办方在邀请对象上花了心思,既有科研院所,也有民营高科技公司,还有政策层面的代表,11场并行或交叉的论坛把技术、产业、监管等话题都覆盖了。组织节奏紧凑又有弹性,能把国际化、专业化和开放化放到实操层面去做,这点看得出来。
往细处看,会场里有不少小细节能说明问题:工程师在展位前对遥控器反复校准,技术手册翻开就能看到试验数据表格,展台角落放着现场试验的视频记录。买家看得认真,研发团队讲得详细,能感受到那些人对产品迭代的执着。还有一些演示逼真得像把海底场景搬到展厅,让人更容易判断设备能不能干事。现场也有一些初步的交易和合作意向书签署,不过大多还得回去做验证和后续试验,不能一下子盖棺定论。
展会中也发生了个小插曲:一场技术演示因为设备调试耽误了时间,主办方当场调整了日程顺序,现场秩序很快恢复。这类事在展会里常见,但处理得当会让大家有更多时间交流,反倒把某些技术难题讨论得更深入。正是这些临场应变,显示出组织者的经验与灵活性。
把镜头拉到筹备阶段,组织团队在几个要点上没偷懒:邀请国际专家、设置主题论坛、开放线上参与通道,这些动作不是摆样子,是为了把国内外资源和行业需求接在一起。主办方在采访中提到,会把这次线上线下的经验继续优化,下一步要把更多国际资源和行业需求对接进来,把展会当作一个长期的生态建设工程,努力把技术、标准和应用场景连成链。
来源:高贵百灵鸟qdvZ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