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礼拜终于没在半夜改数学卷子了!”家住西安的周芳对着刚放学的女儿笑着说。她女儿上五年级,之前每天下班后,周芳的时间基本被“陪写作业+批改作业”占满,遇到女儿不会的应用题,她得先自己算一遍再讲,有时候忙到10点多还没顾上吃晚饭。现在老师明确说“家长不用改作业”
教育部新规落地:作业不用家长改,每天2小时运动成真,家长孩子都松了口气
“这礼拜终于没在半夜改数学卷子了!”家住西安的周芳对着刚放学的女儿笑着说。她女儿上五年级,之前每天下班后,周芳的时间基本被“陪写作业+批改作业”占满,遇到女儿不会的应用题,她得先自己算一遍再讲,有时候忙到10点多还没顾上吃晚饭。现在老师明确说“家长不用改作业”,她每天能提前1个小时休息,还能陪女儿聊会儿学校的事。
不光家长轻松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也变了样。周芳女儿班里,以前课间总有孩子趴在座位上补作业,现在老师会带着大家去操场玩“老鹰捉小鸡”;下午课后托管,还多了跳绳、踢毽子的活动。这一切,都源于教育部刚落地的新规——一边明确“作业批改是教师职责,家长不参与”,一边要求中小学生每天运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今天就用大白话聊聊这个新规,看看它到底给咱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实在变化。
先唠“作业不用家长改”:老师归位,家长不“越界”
提到“家长改作业”,不少家长都有共鸣。之前周芳就因为没及时改女儿的语文默写,被老师在班级群里@:“请家长配合检查孩子作业,避免遗漏错误”,当时她又委屈又无奈——自己白天要上班,晚上还要当“兼职老师”,精力根本跟不上。
这次新规直接把“批改作业”的责任还给了老师,但很多家长也犯嘀咕:“那我们完全不管了?孩子作业写不完咋办?”其实不是“不管”,是“不越界”。新规里说的“家长不批改”,是不让家长代替老师判对错、打分,家长要做的是帮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提醒孩子“放学先把作业列出来,别磨蹭”,如果孩子写作业时老玩橡皮,就跟他聊聊“是不是遇到难题了”,真有解决不了的,让孩子第二天问老师就行。
周芳现在就是这么做的。每天女儿放学回家,她会递一杯水,问一句“今天作业多不多?要不要先吃点东西再写?”,然后就去忙自己的事。刚开始女儿总喊“妈妈这个字我不会写”,周芳不直接告诉答案,而是说“你先查字典试试,实在不行做个标记”。过了不到两周,女儿慢慢学会了自己查资料、独立思考,作业完成速度比以前快了不少,正确率也没降。
对老师来说,新规也让他们能更精准地了解学生情况。西安某小学的张老师,现在每天花1个半小时批改作业,遇到孩子常错的题目,比如数学的“单位换算”、语文的“形近字”,第二天上课会专门拿10分钟重点讲;针对个别孩子的错误,还会利用课间单独辅导。“以前把批改任务交给家长,根本不知道孩子真实的学习水平,现在自己改,才能帮到点子上。”张老师说。
还有家长担心“老师会不会为了少批改,就减作业量?”其实不用怕,新规要求“作业要减量提质”——比如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到六年级每天书面作业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不超过90分钟。作业少了,但都是老师挑的重点题,孩子不用做重复的机械题,反而能把知识点学扎实。
再聊“每天2小时运动”:孩子动起来,身体更结实
“以前女儿放学回家,除了写作业就是窝在沙发上看动画片,周末喊她出门都不愿意,去年体检还查出视力有点下降。”周芳之前一直为女儿的运动问题发愁,现在新规落地,学校和家里一起发力,孩子的变化特别明显。
先说说学校里的调整。现在孩子的运动时间被“拆”到了一天里的各个时段:早上7点50分到校,先有20分钟晨练,老师带着大家做广播操、慢跑;上午10点和下午3点各有一次大课间,不再是自由活动,而是安排了集体运动——低年级玩丢沙包、高年级跳绳比赛;下午课后托管,还加了“运动兴趣课”,孩子可以选羽毛球、篮球,周芳女儿选了跳绳,现在能一分钟跳130个,比之前多了40个。
最让周芳惊喜的是,女儿现在主动喊着要运动。每天晚上吃完晚饭,女儿会说“妈妈,咱们下楼跳会儿绳吧”,周末还会拉着她去公园骑自行车。“以前总觉得没时间运动,现在发现挤挤就有了,而且陪孩子运动的时候,我自己也能活动活动,最近感觉腰不那么酸了。”周芳笑着说。
不过也有家长问:“作业多的时候,运动时间会不会被挤掉?”其实不会,新规要求学校合理安排时间,比如有的学校把作业调整到午休或课后托管时完成,孩子回家后基本没书面作业,能专心运动。而且运动能让孩子放松大脑,比如写作业累了,去跳10分钟绳,回来写作业效率反而更高,根本不会“耽误学习”。
还有家长担心安全问题,比如孩子运动时摔倒、磕碰到。这一点学校也考虑到了:每个运动场地都有老师盯着,还备了急救箱;运动前老师会带大家做热身,比如压腿、活动手腕脚腕,运动后做拉伸,减少受伤风险。周芳说:“老师每天会在群里发孩子运动的照片,看到孩子在操场开心跑跳,我特别放心。”
新规落地,这些“误区”要避开
虽然新规带来了不少好处,但执行的时候,也有一些容易踩的“坑”,得跟大家说清楚:
第一,“家长不批改”不是“家长不管”。有些家长觉得“终于不用管作业了”,孩子写作业磨到半夜也不管,这可不行。家长还是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态度,比如孩子有没有按时写作业,是不是一边写一边玩,遇到困难有没有主动想办法。如果发现问题,及时跟老师沟通,一起帮孩子改正。
第二,“每天2小时运动”不是“盲目运动”。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身体情况调整,比如低年级孩子适合轻度运动,像散步、玩游戏;高年级孩子可以尝试中等强度的,比如跑步、打羽毛球。如果孩子感冒、发烧,或者有哮喘之类的慢性病,也可以适当减少运动时间,别硬撑。
第三,学校和家长要多沟通。比如有的家长觉得孩子作业太少,担心学不到东西;或者觉得运动时间太多,影响休息。这时候别憋着,主动跟老师聊,老师会把作业设计思路、运动安排跟你讲清楚,互相理解才能把事做好。
写在最后:新规的核心,是让孩子“快乐成长”
其实不管是“作业不用家长改”,还是“每天2小时运动”,核心都是让教育回归本来的样子——孩子的学习,老师来主导;孩子的成长,不只有分数,还有健康的身体、快乐的童年。
周芳现在最大的感受是:“孩子比以前开心了,我也不那么焦虑了。”以前总想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报了一堆辅导班,每天盯着作业,结果孩子累,自己也累。现在看着孩子每天能笑着上学、痛快运动,才明白“健康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当然,新规落地需要时间,可能会遇到一些小问题,但只要学校、家长、孩子一起努力,就能把好事办好。希望每个孩子都能不用家长改作业,轻松学习;每天能痛快运动,强健体魄,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如果身边还有家长不知道这个新规,也可以转给他们看看,让更多人享受到这份“教育福利”。
来源:螺丝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