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部神经交织如网,摘要: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徐新林博士深耕咽喉嗓音领域多年,不仅以精准诊疗破解疑难病症,更融合医学与艺术,修复声音功能,成为患者“声命线”的守护者。
既是发声的 “精密仪器”,
更是全身健康的 “晴雨表”。
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徐新林博士深耕咽喉嗓音领域多年,不仅以精准诊疗破解疑难病症,更融合医学与艺术,修复声音功能,成为患者“声命线”的守护者。
每周五上午,在医院五楼一间10平方米的嗓音训练室里,徐新林会一对一地指导患者练呼吸、调发声。这里是不少教师、歌手、主播等用声人群的“嗓音康复基地”,见证着无数嗓音的重生。
福州某中学的陈老师曾因声音嘶哑一个多月而陷入焦虑,连日常对话都费力。徐新林通过评估发现,陈老师长期采用胸式呼吸,导致喉部肌肉紧张和声带损伤。
在药物治疗基础上,他为陈老师定制了以腹式呼吸为核心的训练方案,从气息控制到共鸣调节层层递进。三次训练后,陈老师的声音逐渐清亮,“终于能像以前一样顺畅讲课了”。
训练室里的故事,不仅有康复,更有“发现”。一位福建艺考生因高音反复破音而苦恼不已,她的指导老师坚持认为她适合高音路线,这让她备受煎熬。徐新林借助频闪喉镜精准评估,发现其声带偏窄且长,实际更适合中声部抒情演绎。这一专业判断让考生如释重负。
“嗓音医学是交叉综合学科,需要声学、医学、艺术深度融合。” 为精进技艺,徐新林主动研习声乐知识,根据声带形态、闭合情况,为艺考生、职业歌手精准规划发声路径,帮助不少患者少走了数年弯路。
“治喉病与保嗓音同等重要!” 徐新林告诉记者,喉部神经密集、功能精细,病人往往非常敏感,诊疗容不得半点马虎。
喉显微手术后,声带前联合易生伪膜肉芽,不少医生视为暂时性问题,徐新林却深知其中隐患:若不及时处理,短期可能引发声带粘连,导致声音嘶哑甚至呼吸困难,长期更会损伤声带功能。因此,他坚持在术后用电子喉镜细致清理肉芽,守护患者嗓音功能。
针对咽喉反流这类常见病,徐新林格外注重保守治疗优先,不让患者“白挨一刀”。
30岁的林老师因声带突肉芽肿四处求医,多家医院建议全麻手术。徐新林接诊后,结合其频繁清嗓的习惯、电子喉镜显示的声带水肿及咽喉反流量表评估,判定病因与反流相关。他建议林老师停饮浓茶、减少用声,并配合腹式呼吸训练。
喉部的细微异常,往往藏着全身疾病的信号。徐新林的手机里存着一段视频,时刻提醒他诊疗要“抽丝剥茧”。
视频中,一位60多岁的女士突发窒息,满脸通红,反复弯腰也无法缓解,整个过程持续了数十秒。两年间,这种“濒死感” 反复折磨着她。
徐新林追问病史时,发现阿姨曾接受过甲状腺手术,推测是术后喉部神经损伤引发反常声带运动。经抗反流药物配合呼吸训练,两个月后,阿姨的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喉部神经太精细,一丝损伤都可能引发大问题,必须结合病史溯源。”徐新林说。
不久前的另一个案例更让人揪心:一位70岁老人声音沙哑半年,当地医院诊断为会厌囊肿。徐新林用频闪喉镜检查时,捕捉到其右侧声带持续细微抖动,当即判断并非普通运动障碍。在他的建议下,老人进行肌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全身多节段神经受损,转诊神经内科后,老人被确诊为 “渐冻症”。
“喉部是神经系统的‘窗口’,细微的运动异常可能是喉神经疾病、甚至是全身疾病的信号。而喉肌电图是破解这类谜题的关键。” 来到协和医院后,徐新林推动常规开展喉肌电图检查,并在喉肌电图引导下进行肉毒素注射治疗,一年来为近200例喉部运动障碍及痉挛性发声困难患者提供精准诊疗。
从 10 平方米的训练室到精密的诊疗仪器前,徐新林的工作从未止步于 “治好喉咙的病”。“让患者重新站上讲台、登上舞台、与家人畅快交谈,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陈坤
通讯员:苏萍
来源:福建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