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凌烟阁第一功臣,却起兵反唐,皇帝并没怪罪,反而替他惋惜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9 18:08 1

摘要:在唐代历史中,每当人们谈起那些扭转乾坤、力挽狂澜的大将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郭子仪、李光弼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岂料,还有一位曾赫赫战功、深受皇帝信任,甚至被列于凌烟阁功臣首位的人物,竟在后来起兵反唐,事情结果却令人始料未及——皇帝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满心遗憾。

在唐代历史中,每当人们谈起那些扭转乾坤、力挽狂澜的大将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郭子仪、李光弼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岂料,还有一位曾赫赫战功、深受皇帝信任,甚至被列于凌烟阁功臣首位的人物,竟在后来起兵反唐,事情结果却令人始料未及——皇帝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满心遗憾。

仆固怀恩这个名字,听起来并不如其他名将那般响亮,但他却是平定安史之乱中不可忽视的角色。他所处的时代,正值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安史之乱的战火席卷大半个中国,中央朝廷风雨飘摇。这场动乱不仅破坏了国家的经济基础,也动摇了中央对地方军政势力的信任。仆固怀恩最初是作为朔方军的一员将领登上历史舞台,在混战中迅速崭露头角

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出生于铁勒族的一个累世军功之家,铁勒族自贞观时期起便归附唐朝,其家族被封为当地都督,世袭其职。仆固怀恩自小习武练兵,性格坚韧果断,善于冲锋陷阵,是战场上不折不扣的一线战将。他不仅精通语言,能与各族将士顺畅沟通,而且具备高超的军事统御力,在乱世中显得尤为可贵。

安史之乱爆发后,仆固怀恩便随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参战。史载他曾参与多场关键战役,每战必为先锋,多次在危急关头稳住阵脚,帮助唐军攻城略地。尤其是在与叛军将领史朝义的决战中,仆固怀恩多次冲锋陷阵,接连攻破叛军多处要塞,为收复河北立下赫赫战功。整个河北之战,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即告平定。

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不仅是战场上勇猛的大将军,更是忠义精神的化身。据说他的家族中有四十六人战死沙场,舍生忘死,毫不退缩。此外,他在国家最艰难的时期,还将自己的两个女儿远嫁回纥,履行“和亲”使命,只为借得外援支持、稳定边疆。其忠烈之家,实属忠心可嘉。更有一则故事感人至深:其子仆固玢曾被敌人俘虏,在叛军中逃回不久,仆固怀恩却亲手将其处斩,他说:“信义不可废,军纪不可悖。”这一举动震惊朝野,忠义家风可见一斑。

正是凭借着如此卓绝的功绩和忠诚,仆固怀恩在唐代宗广德元年凌烟阁画像功臣名单中被列于首位。他的头衔也已达至极峰: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令、朔方节度副大使、河北副元帅、上柱国、封大宁郡王。一位异族人崛起成为朝堂重臣,斯可谓“雷霆之中立孤峰”。

仆固怀恩

然而,锦绣荣誉之下,潜藏着令人不安的暗流。唐朝自乱后骤然衰弱,内部猜忌加剧,对外信任动摇。作为前线节度的将领握有强大军权,稍有风吹草动便遭天子疑虑。仆固怀恩虽坚守忠节,却始终无法摆脱朝廷对异族将领的深层戒心。宦官势力在此时日益壮大,其内监角色使他们易于掌握对边将的评判话语权。骆奉先虽只是一个监军,却能凭一句流言挑动皇帝心中疑云

起因是一次例行出使。仆固怀恩将出嫁回纥的女儿和那位回纥可汗送回漠北。本是一桩美差,却被宦官骆奉先诬告,说他密谋联合回纥,意图反唐。这一指控尽管荒谬,但在当时疑云密布的氛围中,却足以动摇皇权。仆固怀恩闻听之后,惊怒交加。满腔忠义怎能承受如此污蔑?于是,他奋笔疾书一封奏折。文中尽是剖白自己多年征战之苦、家族为国捐躯之多,却唯有心酸与冤屈。

仆固怀恩

本来朝廷应有为主将主持公道之意,但核查未有定论之际,前线的冲突却先一步爆发。仆固怀恩本来重兵在手,经此惊而部属不安,不久皇帝便下令调查。然而他仍未得到剿乱者的信任。权力之间的裂缝早已张开,此时的误会不过如导火索点燃了战争。

此时仆固怀恩的长子也因被朝廷追责而丧命,心灰意冷之际,他最终决定反叛。其时,有的说是为了报仇雪恨,有的则说是受部下所迫。无论哪种解释,在那个动荡年月,忠诚与信任之间的界线实在太过模糊。他投靠吐蕃和回纥,集合大军意图南下,虽未亲率攻唐,也已为叛将之名。

仆固怀恩

然而仆固怀恩尚未真正兵临城下,病魔袭来,他在进军途中骤然去世。唐军因而躲过了一场大战

戏剧性的是,公元七六五年其病亡的消息传入长安,唐代宗并未痛斥其“叛逆”,甚至未取消他功臣画像地位,相反他的态度令人琢磨不透。他说:“怀恩果反则大谬,他今虽死,犹令人痛惜。”言语之间满是遗憾,而非责难。

此后,仆固怀恩的侄子率领旧部归顺朝廷,其所部蒙受兵权之累却未受苛责,仍旧全部恢复旧职。皇帝的宽容果真从何而来?

唐代宗

这或许要从仆固怀恩的悲剧说起。唐代早期施行开明的胡汉政策,降将如仆固氏,多任以重位。但安史之乱的发生,使这一信任被逐渐撕裂,而边将与中枢之间早已出现强势猜忌。仆固怀恩在军事上是唐室的掌中利刃,在朝廷眼中却就成了最后的隐患。骆奉先的指责虽无实据,但皇帝终究未派重臣为其主持公道,而是进行冷处理,直到冲突爆发

仆固怀恩造反,并非出自个人野心。他此前始终尽忠职守,从未有过渎职或贪腐劣迹。他的反叛,是朝堂猜忌与外部流言叠加导致的悲哀结果。而唐代宗未将其定为“反贼”,反而在公开话语中表明“怀恩不反,为左右所误”,或许说明他已经看到了文臣武将之间失衡后造成的伤痕。

仆固怀恩

其实,这种悲剧在唐朝历史上并不少见。像郭子仪虽为再造国之功臣,却也曾经一度被削兵权,心灰意冷。只是他凭借自己的睿智和幸运,最终得以恢复信任。而仆固怀恩缺乏了这一点——时代的节奏太快,他无法再等来澄清之时。

仆固怀恩之事也体现出唐朝后期功臣将帅地位的微妙演变。他们身份高而孤立无援,或与朝廷唱反调,或被宵小陷害,一有失误即祸延全家。更何况仆固氏本非汉人,皇帝虽拔擢投之以重任,却始终保持着某种潜意识的戒备。这也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对外信任发生根本扭转的表现之一。

仆固怀恩

令人惋惜的是,开国以来,仆固怀恩一家始终为唐廷守护边疆,换取安定。他的亲人远嫁异族,他的族人也在战争中惨遭屠戮。个人牺牲沉重到难以丈量,而换来的却是最后被诬陷踏上一条不归路。朝堂的陌生与不堪,在仆固怀恩身上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虽然他的反叛最终未能成事,也未曾对唐朝造成极重破坏,但我们不能忽视背后的政治矛盾。皇室与功臣、汉官与番将、朝廷忠信与军事权力的矛盾长期交织,使得这位曾被认为“功无出其右”的第一功臣,也成为这种矛盾的牺牲品。

仆固怀恩

来源:猫生三崽谈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