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焦虑的背后,是美国商务部内部一份从未公开的测算报告,像幽灵一样盘旋在白宫上空,报告用冰冷的数字预言,如果对华加征100%关税的靴子真的落地,美国国内物价将在短期内迎来一场15%到20%的暴涨。
10月25日,吉隆坡谈判桌上弥漫着火药味,美方代表甚至把“玩火者自焚”误译为“地狱之火诅咒”。
然而,两天后,美国财长却盛赞这是“非常成功的框架”,从剑拔弩张到高度赞扬,发生了什么?
中方代表为何静观其变?印度又为何悄悄削减俄油进口?
F
“空军一号”的舷窗外,夜色如墨,但特朗普团队的内心,却比夜色更焦虑,他们在等待一个来自吉隆坡的消息,一个可能决定美国未来数年经济命运的消息。
这焦虑的背后,是美国商务部内部一份从未公开的测算报告,像幽灵一样盘旋在白宫上空,报告用冰冷的数字预言,如果对华加征100%关税的靴子真的落地,美国国内物价将在短期内迎来一场15%到20%的暴涨。
超市里的牛肉价格可能飙升近三成,电子产品的价格标签更是让人望而却步,涨幅甚至可能突破30%,这对于一个早已被通胀折磨得疲惫不堪的社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美联储之前已经警告,关税因素本身就会让今年的通胀率往上推高半个百分点。
现在,这个潜在的风险正在变成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更致命的枷锁,来自高科技产业的“命脉”,中国掌握着全球超过90%的稀土提炼产能,这些不起眼的泥土,却是美国芯片产业和军工巨头的血液。
一旦这条供应线被收紧,美国的半导体生产线可能在六个月内面临停产风险,随之而来的经济损失,保守估计将超过5000亿美元,这是一场特朗普输不起的科技赌局,与此同时,农业州的抗议声浪也愈发高涨。
自贸易战升级以来,美国大豆对华出口量锐减了整整40%,大量金黄的豆子积压在仓库里,无人问津,中西部多个州的农场主已经开着拖拉机走上街头,他们的不满,正通过选票,直接威胁着共和党在2026年中期选举中的国会控制权。
最新民调显示,特朗普的支持率已经跌至41%,而“经济政策处理不当”,正是民众怨气最大的出口,这三重枷锁,经济的、产业的、政治的,像三根无形的绳索,将那个曾经高喊“美国优先”的强势总统。
一点一点地,逼回了谈判桌前,当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焦灼等待时,他面对的,是一个早已被现实绑住手脚的美国,意识形态的强硬,在冰冷的数字面前,终究显得有些苍白无力,现实的重锤,终于敲碎了单边主义的硬壳。
吉隆坡的会议室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进行到白热化,首日会谈从上午九点一直持续到深夜六点,整整九个小时,没有片刻休止。
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引爆点,美方代表后来回忆,那一刻的紧张感,几乎让人窒息,戏剧性的一幕就在这时发生,当美方翻译将一句中方的警告“玩火者自焚”,紧张地错译成充满宗教色彩的“地狱之火诅咒”时。
整个会议室的空气仿佛瞬间凝固了,美方代表的脸涨得通红,不知所措,一场因误会而起的外交风波,似乎一触即发,但坐在对面的中方代表,李成钢,却只是端起了茶杯,他轻轻吹了吹飘起的热气,仿佛那场因翻译错误而起的小小波澜。
与他毫无关系,他没有点破,也没有纠正,只是静观其变,这份从容与淡定,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强大,紧接着,他目光扫过美方代表,用平静但不容置疑的英语说道:“启动对英伟达的反垄断调查,”没有愤怒,没有指责,只是一句陈述,却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
直接切中了美国高科技产业的痛处,这还是我们印象中那个只能被动接受的中方吗?这已经不只是谈判,更是一场智慧与心理的博弈,美方终于意识到,他们面对的,不再是一个可以随意拿捏的对手,而是一个有底气、有策略。
甚至带着一丝神秘感的博弈者,长达五个半小时的拉锯之后,双方终于找到了那个脆弱的利益平衡点,李成钢用“初步共识”这四个轻描淡写的字,概括了这场惊心动魄的会谈,但谁都明白,这四个字背后,是美国立场的悄然转变。
美国财长贝森特在会谈后宣布,美方“不再考虑”对中国加征100%关税,并盛赞双方制定了“非常成功的框架”,这与之前的强硬威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场政治上的胜利,换来的是经济的真实喘息,而这一切,都发生在吉隆坡那个看似偶然的舞台上。
中美之间达成的初步共识,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迅速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向全球扩散,就在中美磋商结束的短短48小时内,连锁反应开始了。
巴西总统卢拉与特朗普在吉隆坡的东盟峰会间隙,举行了一场原本不在计划内的面对面会谈,卢拉在会后兴奋地发推文:“我们一致认为,双方团队将立即会面,推动寻求解决针对巴西的关税和制裁问题的方案。”
特朗普也随即回应,期待与巴西达成“良好协议”,这一幕,对于被50%关税压得喘不过气的巴西农业和工业界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美国自八月起对巴西征收的关税,涵盖了咖啡、牛肉和糖等核心产品,影响巴西对美出口总额的约57%。
现在,巴西外交部长维埃拉已经证实,在谈判期间,美国将暂停征收这些高额关税,巴西的咖啡出口商协会和肉类出口商协会,几乎在同一时间发表声明,表达他们的“乐观态度”,更耐人寻味的是印度的变化,此前,印度因为拒绝停止购买俄罗斯原油,被特朗普加征了惩罚性关税。
但现在,新德里的办公室里,计算器被按得噼啪作响,包括信实工业在内的多家印度巨头,正计划从十月起,将每天采购的俄罗斯原油量,从180万桶削减至140万到160万桶,虽然中东原油每桶要贵上8到10美元,会让炼油利润率下降好几个百分点。
但为了换取美国关税的减免,印度显然愿意付出这个代价,这是一种务实的算计,也是一种聪明的“递投名状”,在东京,在纽约,全球资本正用真金白银,为这场连锁缓和投票。
香港《南华早报》评论说,中美会谈结果标志着世界两大经济体的紧张局势有所缓和,路透社也指出,贸易战休战让全球市场欢欣鼓舞。
连特朗普自己都在社交媒体上暗示“很快会有好消息”,全球市场,终于松了一口气,一场由吉隆坡传来的好消息,正在重塑全球贸易的版图。
当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吉隆坡的“胜利”时,我们更需要冷静地思考,这次意外的连锁缓和,究竟意味着什么?它真的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还是仅仅是大国博弈中的一次战术性喘息?
有人将此提炼为一种新的“吉隆坡模式”,即在多边外交场合,通过务实的双边谈判,撬动全局性的和解,这听起来很美好,仿佛为动荡的全球治理提供了一剂灵丹妙药,我们必须看到,这种模式的本质,依旧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利益交换。
它并未改变大国竞争的根本格局,只是从激烈的对抗,暂时切换到了一种“斗而不破”的相处模式,美国妥协的根本原因,是其在“非对称博弈”中的相对劣势,而非真心实意的理念转变,它依然牢牢掌握着议程设置的主动权。
世界贸易组织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贸易限制措施数量仍处于历史高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警告,地缘政治的紧张,依然是全球经济面临的最大下行风险,“吉隆坡模式”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特定的时机与充满智慧的博弈者。
它更像是一位在重症监护室外,意外促和解的家庭医生,他的出现带来了希望,但并不意味着病人已经痊愈,大国竞争的野狼,并未走远,它只是在草丛中暂时休憩,舔舐伤口,等待下一次出击的机会。
未来的APEC会议期间,中美元首的可能会晤,将是检验这一模式成色的真正试金石,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类似的务实和解,有时是和平的序曲,比如上世纪70年代基辛格的秘密访华,但有时,也可能只是更大风暴前的短暂宁静。
我们当然应为眼前的缓和感到欣慰,但更应保持一份审慎的乐观,因为这会是动荡世界的一剂良药,还是仅仅是下一次风暴前的短暂宁静?答案,或许就藏在未来的风里。
吉隆坡的缓和,与其说是谁的胜利,不如说是现实对单边主义的胜利。
未来,这种在多边场合寻求双边突破的模式,或将成为一种新的外交范式。
你认为“吉隆坡模式”能持续多久?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来源:安珈一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