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播种那天,第一碗水必须浇到土块颜色发黑,手指插下去泥水漫过指节,这叫定根水。
把四碗水端平,蒜头才能比拳头大。
有人把大蒜种成牙签,有人把大蒜种成手雷,差距就在浇水。
播种那天,第一碗水必须浇到土块颜色发黑,手指插下去泥水漫过指节,这叫定根水。
土没喝饱,种子就悬在干泥里,根须像找不到门的醉汉,三天后全蔫。
浇透不是浪费,是让种子和泥土签生死合同,谁也别先松手。
清明前十天,第二碗水得跟上。
此时地温爬过十度,蒜心开始抬头,田里出现“叶尖黄一截”的信号,就是口渴。
返青水迟到五天,蒜叶厚度少一层,后期产量掉一成。
老农把这一天当春节过,天不亮就蹲在地头,听土块“咕咚”一声把水吞下去,才肯回家吃饭。
谁偷懒,夏天就得到一把“蒜须草”——蒜头小得像花生,卖都卖不掉。
第三碗水在抽苔前七天,蒜秆突然拔高,像窜个子的少年,营养跟不上就抽风。
此时田里出现“中午打蔫、傍晚还阳”的怪象,不是病,是饿。
水里兑十斤沤好的豆饼水,一亩地用两方水,蒜苔第二天就能多长两厘米。
有人图省事直接撒尿素,结果苔身发脆,一掰就断,拉到市场,收购商直接压价三成,白忙一场。
第四碗水最要命,抽苔后十天之内必须浇,蒜头开始鼓肚子,缺水的信号是“叶尖发紫、叶片发硬”。
这时候根已经老了,吸水慢,要慢水细流,一夜浇透。
有人用大水漫灌,地温骤降,蒜头停止膨大,里面长出一层透明皮,剥开像洋葱,一亩地直接掉五百斤。
老办法是隔沟渗灌,水不漫过蒜脖,让土从下往上湿,蒜头继续长,皮紧肉实,卖相好看,收购商直接给高价。
四碗水背后是一套“看天、看地、看叶”的账本。
播后三十天,如果连续七天没雨,就要提前返青水;抽苔期遇到三十度高温,营养水得提前三天;收获前半月遇到暴雨,必须排水,第四碗水减半,不然蒜头开裂,烂在库里。
每一步都有价格:早一天晚一天,一斤差两毛,一亩地就是四百块。
老农不会算高数,会把四年价格抄在墙上,哪年哪天卖多少,记得比生日还准。
有人把这套办法录成短视频,三天涨粉十万,评论区全是“我年年浇水却种不出大瓣蒜”。
镜头里他穿着胶鞋站在地里,手指一戳,水漫到指根,一句话:“水没到这儿,别说你浇过。”播放量冲上去,农资店第二天就把豆饼水卖断货。
平台抽成五成,他还能赚两千,比种蒜来得快。
知识变现的速度,比蒜头膨大还猛。
也有人死守老黄历,清明没到就浇返青水,结果地温不足,蒜叶发红,像被开水烫过。
他骂种子公司骗人,却不说自己提前了半个月。
技术员把土壤温度计插给他看,数字停在八度,他哑口。
第二天他把水全部排干,又买电热线升温,一亩地多掏三百块电费,蒜头还是比别人的小一圈。
账本写到最后,他承认“省工就是省钱”这句话害了他。
四碗水不是玄学,是四次签合同。
每一次都写清楚:我给水,你给产量。
谁违约,市场就扣钱。
把合同看明白的人,已经用电子秤算产量,按克浇水;看不懂的人,还在用“大概、也许、差不多”赌一年收成。
赌赢一次算运气,赌输一次就是全家一年菜钱。
水账算清,蒜头才能长得像小孩拳头,一瓣一瓣塞满手。
算不清,就只能把蒜当葱卖,论捆不论斤。
明年你还敢凭感觉浇吗?
来源:小邹谈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