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阳光学校“小小宣传员”第一期报道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9 14:56 1

摘要:三年级4班胡严之的作品报道中,终点线旁的星星与彩带共舞,是孩子将对运动会的热烈想象具象化的体现。星星本是夜空的元素,却被她搬到赛场,和彩带一起为运动员欢呼,这种打破现实边界的创作,恰恰是童真想象力的生动注解。

在AI可以批量生成运动会宣传画、标准化新闻稿的今天,桂林市阳光学校宣传部孩子们的作品,却以独一无二的童真视角,诠释着想象力的不可替代。

一、画作里的“异想世界”

色彩的狂欢:孩子们用高饱和度的红色、橙色铺陈赛场,把跑道变成彩虹、把奖杯画成星星模样,打破现实的色彩逻辑,却精准传递出运动会的热烈氛围。

三年级4班胡严之的作品报道中,终点线旁的星星与彩带共舞,是孩子将对运动会的热烈想象具象化的体现。星星本是夜空的元素,却被她搬到赛场,和彩带一起为运动员欢呼,这种打破现实边界的创作,恰恰是童真想象力的生动注解。

三年级4班王晞宁的画中,“阳光杯”奖杯并非孤立的荣誉符号,而是与鲜花、运动器材交织成一片童趣天地。在她的想象里,运动会的奖杯不是冰冷的名次证明,而是和游戏道具、花园风景共生的“快乐勋章”。

视角的独特:四年级2班支琳漫将运动员的眼睛夸张地放大,聚焦于比赛的专注;三年级2班孙静好把啦啦队队员画成学校吉祥物“阳阳光光”,这些“不合理”的构图,恰恰是孩子对运动会情感的直观表达——他们关注的不是竞技的规则,而是伙伴的笑脸、加油的呐喊。

二、文字与摄影的“童真叙事”

1、新闻稿里的温暖细节

四年级4班许雯珺的报道将学校生活阿姨的舞蹈称为“非专业却最动人的表演”,捕捉到成人视角容易忽略的赛场温情。

五年级4班徐湜关于实心球的报道,能从细微处挖掘运动会的价值,避开热门赛事,聚焦小众的实心球比赛,展现运动会多元的竞技场景,让读者看到运动会不只有万众瞩目的项目,也有这类“冷门却激烈”的角逐。贴合运动会“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升华了运动会不仅是竞技,更是收获成长、友谊和喜悦的平台这一内涵。

三年级2班李析桐、李蔡靖棠合作的手抄报里,“啦啦队像白天鹅”“运动员从眼前滑过”的描述,用孩子的语言重构了赛事的精彩瞬间。

三年级2班赵思涵创作的主题为“2025运动会 无运动,不青春”,展现了田径运动会中的50米跑、跳绳等项目,体现奥运精神,是少年喜欢的动漫风格,突出青春活力与运动热情。

三年级4班董玥彤以“阳光运动会”“中国运动会”为主题,描绘了运动会上五星红旗升起、运动少女奔跑的场景,融入爱国元素,有儿童独有的活泼童趣。

由六年级3班孙浙雅、胡楚瑜、何昱颖合作创作的手抄报,记录了运动会开幕式的详细盛况,包括各年级班级方阵入场、表演,以及比赛中六(3)班打破迎面接力校纪录的情况,运动会的仪式感和竞技成果从孩子的视角一一展现。

2、摄影的意外焦点

装舞蹈的照片,以孩子的观察角度,记录下运动会里“非竞技”的感动时刻,展现出孩子对身边平凡却温暖场景的敏锐捕捉。

由五年级4班黄屿熙、潘赫林拍摄的纪实画面是孩子们绘画、文字作品的现实原型,却又通过镜头捕捉到创作中未被完全展现的细节——比如障碍跑时的肢体张力、领奖时的真实情绪、广播台的专注神情。它们与之前的画作、报道形成互补,共同构建起“孩子视角下的运动会”完整图景,这些带着真实校园温度的影像,和孩子们的艺术创作一样,都是不可复制的童年记忆载体。

这些“小小宣传员”创作的作品价值,在于其“不可复制性”。AI可以生成完美的画面构图、规范的新闻报道,但无法复刻孩子脑海中“跑道长在彩虹上”“奖杯里住着星星”的奇思,也无法替代孩子对“阿姨们舞蹈里的温柔”“同学摔倒时的搀扶”这些细节的情感共鸣。保护孩子的想象创作能力,为未来保留一份充满温度与个性的“人类创造力样本”。

来源:墨染阅读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