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杨振宁和邓稼先这两个科学大牛,谁能想到他们的家族根基,竟然都栽在曾国藩手里。湘军那会儿,晚清乱成一锅粥,曾国藩的手下动作,直接给两家铺了路子。杨家从泥腿子变地主,邓家守住香火不灭,这俩事儿搁一块儿,够味儿。
说起杨振宁和邓稼先这两个科学大牛,谁能想到他们的家族根基,竟然都栽在曾国藩手里。湘军那会儿,晚清乱成一锅粥,曾国藩的手下动作,直接给两家铺了路子。杨家从泥腿子变地主,邓家守住香火不灭,这俩事儿搁一块儿,够味儿。
先聊杨家。杨振宁的曾祖父杨家驹,字越千,太平天国闹起来,李鸿章在合肥拉淮军,杨家驹二话不说就报名当兵。起步就是扛枪的小卒子,战场上冲锋陷阵,立下实打实的功劳,一路爬到潜山县守备。那时候淮军上报战绩,层层递到曾国藩跟前,曾国藩瞧了眼名单,觉得这人靠谱,直接保荐他当太平县都司,正四品武官,搁现在就是正团职。杨家驹拿上这张任命书,官场混得风生水起。1864年清军拿下南京,朝廷开始裁军,杨家驹聪明,卷起饷银就回家乡合肥。攒下的银子不少,他一咬牙买下七进大宅,靠街四进租给药铺收租,自己住后三进,稳稳当当过起包租公日子。这宅子成了杨家基业,租金年年进账,家族从此翻身。
杨家驹生了五个儿子,老大杨邦盛接棒。杨邦盛从小练科举,考中秀才,虽然乡试没中举人,但跑去天津给段芝贵当下手,收入稳当。1904年,杨邦盛去东北办事,染上病,一命呜呼,扔下两个儿子,杨武之和杨力磋。家里一下子没主心骨,眼瞅着要散,杨家驹早逝后家业归二儿子杨邦瑞管。杨邦瑞在合肥同茂钱庄当外务大经理,人脉广,手腕硬,他接手就把侄子们揽过来。
杨武之那时候年轻气盛,爱赌,杨邦瑞管教严,把他拉到一边,点明利害,杨武之后来收心,发狠读书。杨武之考进北京师范大学预科,数学系毕业,找份安庆中学的教职,日子过得有底气。1919年杨邦瑞走人,家业转给杨力磋,杨武之这边已经站稳脚跟。1923年,杨武之攒够钱,远渡重洋去芝加哥大学念书,娶了罗孟华,两人后来生下杨振宁。这一路,杨家大宅租金和叔伯接力,硬是把杨武之推出去留学。要没曾国藩那纸保荐,杨家驹哪来银子买宅,家族哪有钱供后代读书。
换到邓家,事儿更曲折。邓稼先五世祖邓传密,是清代书法家,当过湖南石鼓书院山长,学生里有湘军将领彭玉麟。晚年邓传密投奔曾国藩幕府,两人聊得来,曾国藩把他列入良师益友名单。邓传密把独子邓解也塞进幕府,希望传宗接代。邓解身体弱,没扛住,早早病死,只剩个小儿子邓绳候,字艺孙,生于1857年。同治二年十二月三十,除夕那天,邓传密带着八九岁的邓绳候去见曾国藩,曾国藩日记里记了句:午刻,邓守之来,携一幼孙,仅八、九岁,盖完白先生之子孙仅存此耳。相对凄然。邓家三代单传,就剩这根独苗,邓传密年纪大,担心家产被亲戚吞了,家族断根。
曾国藩出手帮衬,先给邓绳候找了个进士出身的老师,亲自教书。邓绳候十九岁乡试,曾国藩暗中运作,帮他中了举人。那年头,举人功名牛,免税免役,家产有法律护着,外人不敢动歪脑筋。邓绳候靠这身份,守住安徽大片田产,没让家族败落。他争气,生下四个儿子,二三四子都成人,其中邓以蛰就是邓稼先爸,当上清华大学教授,娶王淑蠲,生下邓稼先。邓家书香门第,衣食无忧,邓稼先从小上最好学校,全身心搞科研。要没曾国藩护着,邓绳候小小年纪怎么顶住压力,家产散了,哪来钱供后代念书。
两家事儿搁一块儿看,曾国藩随手一保、一护,就埋下种子。杨家从1860年代小兵起步,银子滚雪球,到1920年代推杨武之出国。邓家1863年除夕转机,举人到手,传到1950年代邓稼先回国搞两弹。家族接力棒稳,杨振宁1957年拿诺贝尔物理学奖,邓稼先领原子弹氢弹项目,一步步走来,全靠祖上那点家底撑腰。曾国藩忙着打仗镇压,压根想不到一百年后中国科学界冒出俩巨星,都跟他有这层渊源。
来源:宁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