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老人盼着“富强” 他盼着村子富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9 16:00 1

摘要:在陕西西安蓝田县三官庙镇里峪湾村,当炊烟还未完全散去,一辆红色电动车载着热气腾腾的保温箱缓缓驶入村巷,伴随着那声熟悉的“晌午饭来咧,赶紧拿碗!”七十多位留守老人又一次吃上了热乎可口的“2元午餐”。这温馨场景的背后,是村党支部书记庞富强最朴素的担当,也是他盼着村

在陕西西安蓝田县三官庙镇里峪湾村,当炊烟还未完全散去,一辆红色电动车载着热气腾腾的保温箱缓缓驶入村巷,伴随着那声熟悉的“晌午饭来咧,赶紧拿碗!”七十多位留守老人又一次吃上了热乎可口的“2元午餐”。这温馨场景的背后,是村党支部书记庞富强最朴素的担当,也是他盼着村子富强的生动写照。

一碗热饭,装着最实在的民生温度

蓝田县作为农业大县,青壮年外出务工后,独居、年迈的留守老人成了乡村里最需要牵挂的群体。对他们而言,生火做饭不仅费时费力,更潜藏着用火用电的安全隐患;而一顿简单的饭菜,既关乎温饱,更关乎尊严。庞富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牵头办起的“2元午餐”送餐服务,精准破解了这一民生痛点。

2元的定价,藏着细致入微的考量。价格不高,让老人无需承受经济压力,不会因费用问题却步;收费而非免费,又巧妙避开了“被施舍”的心理落差,让老人们吃得安心、吃得体面。这些看似琐碎的举动,正是基层工作最真实的写照,基层事务千头万绪,群众的急难愁盼往往就藏在街头巷尾的细节里,藏在柴米油盐的日常中。庞富强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回应需求,让“为民服务”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象到一餐一饭、一户一屋的实际行动。

一份担当,架起乡村振兴的实干桥梁

“2元午餐”的暖心之举,让庞富强在网络上意外收获大量关注。但他没有止步于“走红”,而是敏锐地抓住机遇,将这份“流量”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增量”。他把送餐日常拍成短视频,又顺势开启直播带货,帮村民销售土鸡蛋、蜂蜜、山货等特色农产品,为村集体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这也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乡村振兴最缺的从来不是资源,而是缺乏发现资源的眼睛和整合资源的能力。基层工作中,总有一些党员干部陷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误区:调研浮于表面,坐在办公室里“纸上谈兵”,忽视群众真正需求。而庞富强从群众最迫切的吃饭问题入手,既解决了眼前的民生难题,又着眼于村庄长远发展,用实干打破了发展困境。他的走红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唯有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为乡村谋发展,才能赢得真正的认可与支持。

一种作风,传承党群同心的鱼水深情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是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了解群众诉求的最前沿。不到田间地头,不知耕种之艰;不到街头巷尾,不懂市井之需;不到百姓家中,不明诉求之切。庞富强的工作方法,本质上就是对群众路线的生动践行。他把群众工作延伸到村巷里、农户家,在送餐路上倾听民意,在拉家常中摸清实情,这种“接地气”的工作作风,正是做好基层工作的关键。

回望过去,焦裕禄同志曾号召各级党员干部深入农村各家各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干群同心中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如今,这种优良传统依然闪耀着时代光芒:河南省鹿邑县范庄村的“蹭饭”书记董桂林,正是沿着这样的路径,挨家挨户“蹭饭”,走街串巷听民意,让群众愿意“掏心窝子”讲心里话,在良性互动中把“干的”与“盼的”统一起来。

老人盼着的“富强”,是一顿热饭、一份安稳、一份尊严;庞富强盼着的“富强”,是村子的兴旺、群众的幸福、发展的可持续。从个人的小期盼到乡村的大发展,从一碗热饭到一方振兴,正是无数像庞富强、董桂林这样的基层党员干部,用赤诚之心、实干之举,把“富强”的愿景一点点变为现实。愿更多基层干部以他们为榜样,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用“接地气”破题、以“冒热气”作答、让“烟火气”成为最动人的政绩,共同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壮美画卷。(李赛 张天放)

来源:大河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