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元年间,唐玄宗风头最劲的时候,全国户口将近九百万户,国库丰盈,四海来朝。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年冬天,长安城外下了一场雪。
潼关前线传来消息,说高仙芝和封常清在军中“贪污怠战”。
话是一个叫边令诚的宦官传进宫里的。
他说得斩钉截铁,说这俩人窝着不打,怕是心里不干净。
唐玄宗当时正焦头烂额。
安禄山起兵才不到一个月,河北那边已经丢了一大片。
听了这话,他没多犹豫,直接下令斩了高仙芝和封常清。
这事儿让不少人心里发凉。
潼关是最后一道防线。
将帅一换,士兵心慌。
可当时没人敢多说一句话。
说起来,这事儿还得从头捋。
开元年间,唐玄宗风头最劲的时候,全国户口将近九百万户,国库丰盈,四海来朝。
文人雅士都说那是“盛世”。
可那时候一些看不见的缝隙,也已经悄悄裂开了。
比如土地问题。
均田制早就执行不下去了。
大户人家圈地越来越多,底层百姓越来越难活。
没地的农民,要么流浪,要么给地主打工,过得不如狗。
杜甫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说的就是那个时候。
再比如军队。
原来是府兵制,兵农合一。
后来改成募兵制,边境驻军越来越多。
节度使手里兵权重,地盘大,连军饷都自己管。
慢慢地,节度使就不是官了,更像是地头王。
安禄山就是在这种格局里一路爬上来的。
他是个胡人,小时候在营里长大,会说几种语言,还会拍马屁。
他先混上了节度使,后来干脆一个人兼了三镇——范阳、平卢、河东。
三镇加起来,兵力十五六万,粮草自给,兵权独立,谁还能管得了他?
唐玄宗对他一直挺信任的。
安禄山年年进京拜见,装得挺像回事。
他还认了杨贵妃当“义母”,在宫里蹦来跳去,连太子都不敢正眼看他。
可谁知道,他在河北屯兵练将,早就打算干票大的。
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正式起兵。
他说要清君侧,讨伐杨国忠。
兵锋直指长安。
消息传到京城,唐玄宗第一反应是不信。
他说:“禄山是我家养的犬,怎么会咬我?”可六天后,战报一封接一封,他不得不认了。
那时候整个北方局势崩了。
唐朝能调动的兵力,大部分都在十大节度使手里。
真正能听中枢调遣的部队,少得可怜。
高仙芝和封常清是从安西军镇调回来的老将,临时被派去守潼关。
他们看得明白,说不能出战,要扼守潼关,拖时间等援军。
唐玄宗刚开始也同意,可边令诚一句话,把节奏全打乱了。
杀将之后,哥舒翰被推上前线。
他是老将,身上还有病,原本在家里养着。
可没人可用了,他也没推辞。
刚上任,他也继续守关。
五个月里,唐朝从河西、陇右调来二十万大军集结在潼关。
朔方军那边也开始从山西方向绕过去,准备打安禄山的后方。
局势眼看要好转了。
只要再拖两个月,朔方军打下范阳老巢,安禄山基本就完了。
但这时候,唐玄宗又急了。
他开始怀疑哥舒翰是不是不肯出战,是心里有别的打算。
杨国忠也在耳边劝,说哥舒翰握着二十万兵,要是他投了安禄山,麻烦可就大了。
于是,皇帝下了死命令——出战。
哥舒翰没法,只能带兵出潼关。
结果刚出城,就中了埋伏。
二十万精锐全军覆没,潼关失守。
安禄山的兵,一路杀进关中。
唐玄宗这才知道事态严重。
可那会儿,能用的兵几乎都在潼关打光了。
他没别的选择,只能带着杨贵妃和亲信往西逃。
逃到马嵬驿,兵变爆发。
士兵把杨国忠杀了,还逼唐玄宗处理杨贵妃。
那天,天阴得厉害。
传说中唐玄宗赐死杨贵妃之后,默默地站了很久,一个字都没说。
这一段历史,不少史书记得很清楚。
可当时的人心里到底怎么想的,没人知道。
有人说唐玄宗晚节不保,昏庸误国。
可如果真翻一翻他做的那些决定,会发现很多时候他其实是在做“最合理”的选择。
他不是不知道节度使的风险,所以设了制度限制权力。
他不是不懂用人之道,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都是他挑的。
他不是不在乎国家,只是他对局势的判断,已经跟不上变动的速度了。
出了潼关那一战之后,大唐从此再也没恢复过元气。
安史之乱打了八年,人口锐减,财政崩溃,藩镇割据的局面彻底成型。
唐玄宗退位后,被尊为太上皇。
他晚年住在西宫,不再过问政事。
那几年,他常常一个人坐在窗前,不说话。
有人见过他看着远处发呆。
问他在想什么,他只说了一句:“潼关那一战,误了啊。”
从那以后,没人再敢轻言“盛世”。
参考资料:
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
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六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来源:兔八哥历史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