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的风裹着重阳节特有的凉意,掠过校园里那几株老桂树的枝头。我习惯性地放缓脚步,目光落在枝丫间 —— 前些日子还光秃秃的枝干,今日竟缀满了点点淡黄的花苞,米粒般大小,紧紧裹着,像怕被这秋风揉碎,又像在积蓄最后一丝力气,准备在未来几天里,释放酝酿了一个多月的芬芳
清晨的风裹着重阳节特有的凉意,掠过校园里那几株老桂树的枝头。我习惯性地放缓脚步,目光落在枝丫间 —— 前些日子还光秃秃的枝干,今日竟缀满了点点淡黄的花苞,米粒般大小,紧紧裹着,像怕被这秋风揉碎,又像在积蓄最后一丝力气,准备在未来几天里,释放酝酿了一个多月的芬芳。那一刻,心头的激动翻涌上来,却很快被更深的遗憾压下去:今日已是重阳,本该是插菊登高、赏菊吟诗的时节,可连中秋就该绽放的桂花,到现在才刚露花苞,这份错位的花期,像极了此刻校园里让人心慌的景象,吹得人心里发空。
往年重阳,校园里虽没有大片的菊花,却总能在花坛里寻到几株雏菊,黄的、红的、白的,怯生生地开着。我会带着学生蹲在花坛边,读陶渊明的 “采菊东篱下”,讲王维的 “遍插茱萸少一人”,连风里都带着几分古人登高望远的意趣。可今年,不仅花坛里的雏菊迟迟未开,连本该中秋就飘香的桂树,也在酷暑里耽误了花期。中秋前后那几日,我总在桂树下徘徊,想起往年此时,孩子们会趁着课间,偷偷摘下一两朵桂花,夹在课本里,上课走神时闻一闻,嘴角还带着笑;有女生会把桂花串成小小的花环,戴在发间,连早读时的书声,都像是裹着桂香。可今年中秋,枝丫上只有晒得发蔫的叶子,连一点花苞的影子都没有,那份本该有的热闹与香甜,全被漫长的酷暑偷走了。
如今重阳已至,雏菊未见,桂花才刚含苞,连校园里的晨景,也变了模样。这学期开学,学校没了早读的铃声。以往清晨七点半,教学楼里早已满是书声,从一楼的古诗文背诵到三楼的文言文解读,层层叠叠,像一首鲜活的曲子。那时每科都有配套的教辅,课后作业也比现在多,孩子们揣着写满批注的练习册走进教室,早读时会对着教辅上的拓展内容互相提问,有人背《诗经》,有人默唐诗,连空气里都飘着一股认真的劲儿。我习惯提前半小时到学校,沿着走廊慢慢走,听着教室里的声音,看着孩子们低头刷题的模样,心里就觉得踏实。可如今这个时辰,校园里安安静静的,只有零星几个学生慢悠悠地走向教室,手里揣着的不是翻开的课本与教辅,而是空荡荡的书包 —— 好些学科作业都减了量,连一本教辅都见不到了,语文虽还有作业,却也比往年少了大半。起初听到这个消息时,我还和同事感慨,终于能让孩子们从题海里喘口气了,可几周下来,我却渐渐觉得心里发慌,就像看着本该中秋开放的桂花,直到重阳才刚长花苞,总怕错过了什么。
上周语文课讲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讲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时,我故意停顿,想让学生接下一句。可教室里静得出奇,只有窗外的风偶尔吹得树叶沙沙响。我看向台下,孩子们的眼神大多躲闪,有个男孩小声嘀咕:“语文作业少了,回家没想着复习,就忘了背了。” 我心里猛地一沉,想起去年中秋前后,班里的小宇在作文里写桂树,说每天早读前都会捧着语文教辅,在桂树下边背书边数花苞,“今天又多了三朵,它们肯定在偷偷攒力气,等着开花呢”。那时小宇的成绩中等,却总爱拿着教辅上的拓展题来问我,哪怕是一句诗的平仄,也会追着我讨论半天。可现在,连课本上要求背诵的重点段落,都少有人能完整背下来,就像这桂花,错过了中秋的好时节,连绽放的底气,都像是弱了几分。
学校不再给教学成绩排名了,校长开会时也从没提过 “抓紧时间提升成绩” 的话,反而反复强调 “让教育慢下来,让孩子享受成长的过程”。道理我都懂,可 “慢下来” 的日子里,我总觉得像在摸着黑走路,找不到方向。今天,我本想带学生去看看刚长花苞的桂树,再读几首咏菊的诗,补上重阳该有的仪式感。可走到教室门口,却见几个孩子趴在桌上发呆,有的摆弄着橡皮,有的盯着窗外的天空出神。我问他们想不想去花坛边找雏菊,去桂树下看花苞,有个孩子摇摇头说 “没兴趣”,另一个孩子小声说 “还不如在教室里坐着”。
我愣在原地,忽然想起刚当老师的时候。那时候每科都有教辅,作业也不少,可孩子们的热情却很高。春天樱花盛开时,他们会在完成作业后,捡落在地上的花瓣夹在教辅封皮里做书签;夏天石榴树结果时,我会布置观察作业,让他们把石榴从青涩到泛红的变化写在作业本上;中秋桂花开时,我们会收集花瓣装在小玻璃瓶里,当作完成教辅拓展题的 “小奖励”。那时候,孩子们会主动把自己写的观察日记念给我听,会因为发现一朵提前开放的桂花,拿着满是批注的作业本跑来跟我分享。可现在,作业量减了,教辅没了,早读也取消了,孩子们似乎连发现美的耐心,连表达想法的热情,都慢慢淡了,就像这重阳时节,本该赏菊却无菊,想闻桂却只见苞,空留一地怅然。
中午吃完饭,我又走到桂树下。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来,落在淡黄色的花苞上,给它们镀上了一层浅浅的金光。我伸出手,轻轻碰了碰其中一个花苞,它小小的,硬硬的,却透着一股韧劲 —— 同事说,看这花苞的状态,过几天准能绽放。风一吹,枝叶轻轻晃动,我仿佛已经能闻到那熟悉的桂香,可转念想起今日重阳,本该插菊的时节,却只能守着迟开的桂苞,心里又添了几分酸涩。我忽然想起班里的小雅,她以前很喜欢写散文,每次交语文作业时,都会在作业本后面附上几句自己写的小诗,有一次中秋,她写桂花:“桂花是秋天的小灯笼,照亮了放学的路。” 我当时在她的作业本上批了 “很有灵气”,还在教辅的拓展板块里找了几首咏桂诗推荐给她,她看到后开心了好几天。可这学期,语文作业变少了,我再也没见过她主动附上的小诗。上次我问她怎么不写了,她低着头,小声说:“作业少了,好像也没了动笔的念头,写了也没人催着看,还不如不写。”
我站在桂树下,心里一阵发酸。其实我知道,学校取消早读、减少作业、不再使用教辅、不排名,都是为了给孩子们减负,为了让教育回归本真。可 “减负” 之后,我们似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 没有了适当的约束,没有了教辅的拓展,连语文作业都少得难以巩固知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反而慢慢减退了;没有了明确的目标,没有了合理的引导,老师们也渐渐没了教学的方向。就像这迟开的桂花,本该在中秋前后绽放,却因为夏天的燥热迟迟不肯开花,如今重阳已至,才终于长出花苞,即便过几天能绽放,也错过了与中秋月色相伴的最佳时节,那份香气,或许也会比往年淡上几分。
下午上课的时候,我又跟学生提起了重阳与桂花。我说:“今天是重阳节,本该赏菊的,可咱们校园里的菊花还没开,连中秋该开的桂花,现在才刚长花苞。” 班里安静了几秒,然后有个孩子问:“老师,重阳节为什么要赏菊啊?桂花迟开几天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愣住了,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是啊,当孩子们连传统节日的习俗都渐渐淡忘,连花期的早晚都觉得无关紧要时,我们所谓的 “减负”,到底减去了什么?是沉重的作业,还是本该有的文化感知与生活热情?
放学的时候,夕阳西下,把天空染成了温暖的橘红色。我再次走到桂树下,看着那些小小的花苞,心里满是复杂的情绪。重阳节本该是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的时节,可我们却在等一朵迟开的桂花;我们本该在教育的路上,用教辅做阶梯,用适量的作业做基石,带着孩子们感受文化的温度,可现在却像在迷雾中徘徊。我知道这桂花过几天就能绽放,可我不知道我们的教育,什么时候才能走出迷茫,找回本该有的模样。我只知道,此刻的我,心里满是伤感 —— 为这重阳无菊、桂苞迟开的遗憾,为那些失去学习热情与文化感知的孩子,也为我们迷茫的教育之路。
重阳节,桂花要开了。可我多么希望,我们的教育,也能像这桂花一样,即便错过了些许时节,最终仍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芬芳。只是现在,这份希望还很渺茫,这份因花期错位、教育失序而生的伤感,还萦绕在我心头,久久不散。
来源:聚焦赣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