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媒体运营到底靠什么?是玄学般的“爆款直觉”,还是实打实的策略与执行?这篇文章一次性讲清楚自媒体运营的底层逻辑,帮你厘清内容、流量、变现之间的真实关系,少走弯路,不再迷信。
自媒体运营到底靠什么?是玄学般的“爆款直觉”,还是实打实的策略与执行?这篇文章一次性讲清楚自媒体运营的底层逻辑,帮你厘清内容、流量、变现之间的真实关系,少走弯路,不再迷信。
2025年末了,各个内容平台比较少听见“养号”这两个字,但“起号”二字至今仍是大多数自媒体er的痛点。
我从2019年开始做自媒体,一开始也加了很多群,学了很多“玄学”,现在说起來这些方法,可能仍然有人记忆犹新:
1.注册账号后7天内不要发内容,先浏览内容
2.把自己的头像、昵称、签名编辑好
3.晚上七点半发内容
4.发了之后内容可以隐藏不可以删除
类似的规矩还很多,时间久远,我也不太记得了,总之学着学着,从纯粹的平台规则变得越来越“玄学”,如果遇到限流和被封,后面的规矩和玄学就更多了。
从所谓的“玄学”方向走得越远,距离真正的“做内容”也就越远了。
所以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做内容的“真才实学”,即万变不离其宗的内容推荐底层规则到做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弄清楚这两点以后,再去填补做哪些平台的内容──做什么样的内容──怎么做内容
平台侧──
无论是什么平台,有别于PC时代的编辑审核逻辑(此时的内容分发其实与传统纸媒的内容分发逻辑一致,即编辑审核,并决定版面展示),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人力的审核和版面推荐已经完全无法跟上井喷的内容制作者的发布节奏。于是算法推荐应运而生。
无论什么内容平台,内容分发和内容推荐的算法基础都是数据标注,系统需要知道你是谁,你做的是什么内容。先有大量的数据标注人员,打上标签,再然后是标签归类、权重分配,不同的平台的内容标签会有不同(取决于后面的数据标注团队及数据标注逻辑),权重分配也会有不同,尽管内容平台的权重项无非是浏览、点赞、关注、评论、转发、艾特等项,但是根据其自身的调性也会有不同的权重,比如小红书可能更注重关注、评论,抖音更注重点赞、转发。
自媒体人──
作为一名自媒体人,在关注平台侧的内容推荐底层规则之外,自身的定位、做内容的目标需要跟平台的推荐规则高度关联(不一定是完全匹配),这就引入我们的下一个话题
二、做内容的目标在聊做内容的目标之前,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内容制作无论出于什么样的目标,都是在做粉丝经济,所以IP的打造尤为重要(没有例外)
我当然也听过一些说法,例如0粉起号、只做卖货直播不需要做粉丝经济,不需要打造IP,这种说法实际上非常短视,或者就直接是欺骗(只做一次性买卖)。
第一,所有的带货内容其实都是想要做复购的,只要做复购,就需要被记住;要被记住,就要做IP和粉丝经济。
第二,不做带货的内容,纯粹做内容消费也同样需要“被记住”。
安迪沃霍尔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有十五分钟成名的机会,内容井喷的时代,我们要抓住的就是那“十五分钟成名的机会”
接着我们再來拆解一下做内容的目标
1.直接卖货
(1)直播卖货
(2)种草视频
2.广告视频带货
(1)佣金结算带货视频
(2)品牌广告视频
3.纯内容消费
这样的自媒体人已经越来越少了,珍惜吧
讲到纯内容消费的自媒体人越来越少,做直播带货或是种草视频的自媒体人越来越多,其分界点大概在2023年,一方面是后疫情时代,电商消费的热情被彻底点燃,越来越多商家将布局重心向线上电商偏移;另一方面是纯内容平台给到自媒体人的内容激励持续下降。
这背后反映出来的其实是一件事:相较于单纯的品牌广告,商家们对直接转化的需求更甚,经济增速放缓时,真金白银比单纯曝光重要多了。
基于内容推荐底层规则,确认了做内容的目的之后,需要解决的就是做哪些平台的内容──做什么样的内容──怎么做内容
这三点实际上已经变得非常简单,就是将原来玄学的部分去除,基础账号维护做好,然后努力打造IP和创造粉丝经济即可。
第一,该做的动作不能少。头像、昵称、签名全都秉持简单却“被记住”的原则,突出账号特色。
第二,可根据自己的账号类别和特点进行象限设计及分析。(示例图仅作展示,可根据自己的账号类别进一步分析)
第三,根据账号分析结果在不同平台进行内容创作与投放
在同一ip账号下,创作者可以按照时间长短和内容类别来选择不同的创作平台。如创作早期,将短视频内容发布在抖音、快手,将图文内容发布在小红书,将中长视频内容发布在B站、西瓜视频等,等到自己的粉丝体量达到一定规模(如10000粉丝),再将各平台内容进行统一和同步更新,以保证不同平台粉丝群体的同步性。
第四,根据时间长短、内容专业度和垂直度持续更新
当前的自媒体内容早已进入存量竞争和差异化竞争的状态中,持续更新并不一定会带来流量的增加,只是平台对稳定性更新的基础要求,在持续更新的过程中什么时候会产生质变和流量爆发,一方面要看内容垂直度的选取,另一方面还是要看热点的更迭是否能跟自媒体作者的内容更新在某一时刻产生重叠。
第五,紧跟所属垂直领域的热点
这个部分的热点追踪通常会产生两类内容创作者,一类是在热点产生时跳出所属领域去追踪,另一类还是死守自己的垂直领域。很难说这两种做法孰优孰劣,现在通常有人会教你先获取流量再做筛选(就是不管什么流量都要),我个人还是倾向于深耕自己的垂直领域不硬蹭热点。
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分析、建号、持续发布,是当前一名合格的内容创作者的必经之路,至于是否能够一举成功,通过打造的ip成功变现,除了不断创作优质的内容之外,有的时候也的确需要一些运气。
本文由 @彭兔子做运营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