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宋时期,西夏是西北一小国,土地贫瘠,国土面积小。然而在军事上却能量惊人。竟能在对抗国土面积数倍于自己的北宋时,连连获胜。其中三川口之战便是两国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战争以宋败夏胜收场。西夏获胜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何以看似弱小的西夏却能完胜看似强大的北宋大军?
北宋时期,西夏是西北一小国,土地贫瘠,国土面积小。然而在军事上却能量惊人。竟能在对抗国土面积数倍于自己的北宋时,连连获胜。其中三川口之战便是两国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战争以宋败夏胜收场。西夏获胜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何以看似弱小的西夏却能完胜看似强大的北宋大军?
西夏的崛起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席卷全国,党项拓跋首领李思恭——当时他还叫拓跋思恭,对于平定这起农民起义事件立下了功劳,因此被唐僖宗赐姓为李,同时获封五州之地:银州、夏州、绥州、宥州与静州,称夏国公,从此走上强盛之路。
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的政权更迭频繁,然而无能谁上台,党项族的李氏政权对外都秉持的是俯首称臣态度。在这种情况下,获得了休养生息、免于战乱的大好时机,同时还获得了来自中原王朝的大量赏赐,为自己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军事上,西夏在经过一系列与宋朝的对抗后,也逐渐占优。在夏太祖李继迁的带领下,西夏执行了“联辽抗宋”的政策,在与宋朝展开激烈斗争的同时,与辽国保持着联系,这就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避免两面受敌。
李继迁奠定了西夏的基础,占据了西平府,即位为夏国王。西夏正式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之后李元昊继位,西夏正式称帝建国。事已至此,宋夏两国之间的战争就变得再也无法避免,三川口之战便是这两国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
北宋的对外策略
北宋自建国开始,就实施着崇文抑武的国策。虽然在这一政策之下,宋朝统治者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地方军阀作乱的可能,但代价却是宋朝在军事上的孱弱。
这种战斗力的低下,使得宋朝对外作战往往处于劣势。此外,宋朝政府内部有着非常强的主和思想、甚至说是怯战思想。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宋朝在己方占有战略优势的情况下,却仍然选择了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之后西夏的独立,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宋朝的反应,如在面对李继迁的独立行动时,直接遭遇大败,这对之后李元昊的建国行为有着一定刺激作用。
三川口之战西夏获胜的原因
早在未继位之前,李元昊就展现出了相当强硬的独立思想,甚至曾多次劝告父亲放弃对外称臣的选择,“英雄之生,当王霸耳,何锦衣绮为!”继位不过一年后,李元昊就曾多次派出军队发动对于宋朝边境地区的进攻。更多的是试探,获取军事情报,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为了顺利攻下延州乃至整个鄜延路,元昊采取了诸多有用的计策,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计策有几个:
其一,元昊首先采取的是声东击西之策,通过向宋方散布假情报,使得范雍把兵力部署在错误的地点,元昊在进入宋境的时候阻力就大大减小。范雍把时任廊延路副都部署的石元孙,调到了保安军进行布防,这使得延州的城防大大降低,这就为元昊进攻延州提供了有利时机。
其二,元昊还派遣使者向范雍假意求和,使得范雍戒备心大降,甚至下令敛葬西夏军的尸体并予以祭奠。范雍对此深信不疑,原因可能还是出自宋廷维持边境安宁的主张,然而,大宋的使者刚一出境,元昊十万大军就从土门方向长驱直入。
其三,西夏军伪装成范雍的使者,骗取刘平迅速进入元昊的包围圈,伏击之下死了数位指挥,三川口之战就此展开。此战以刘平、石元孙部被全歼而结尾,而黄德和却逃到了鄜州城下,金明寨沦陷七日后,军报才送达东京城。
面对这一场战争,西夏的李元昊可谓是图谋已久,从战前准备,到行军路线,再到具体的攻打方式,都做了万全的准备。
反观宋朝,由于之前一直对西夏持容忍态度,奉行息事宁人的政策,没有做好应对措施,最终导致了自身在面对西夏进攻之时的溃败。
总结
三川口战败的消息传回东京,整个朝廷都被震动了。西夏人精良的装备,战争计策运用的炉火纯青,给宋朝的震撼非常强烈。
由于宋朝政府本身就存在相当强烈的怯战心理,这使其对外战略长时间奉行的都是和平至上,并最终导致了在处理西夏问题上,应对政策方面的一系列错误。
来源:纵古贯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