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长江中下游的句容河堤上,白蚁或许从未想过,自己会与一位老人结下跨越半个世纪的“恩怨”。从青丝到白发,83岁的郭守权用大半生的时间,对它们展开了一场不曾停歇的“追杀”。而这场追杀的终点,是守护——他用一颗执着的心,为祖国的绿水青山开出了一剂温和而坚定的“中药方
在长江中下游的句容河堤上,白蚁或许从未想过,自己会与一位老人结下跨越半个世纪的“恩怨”。从青丝到白发,83岁的郭守权用大半生的时间,对它们展开了一场不曾停歇的“追杀”。而这场追杀的终点,是守护——他用一颗执着的心,为祖国的绿水青山开出了一剂温和而坚定的“中药方”。
结仇:从寓言到现实的警示
1973年10月,句容市李塔水库的堤坝上,一场由亿万白蚁发起的“总攻“导致了坝体溃口。“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古训,以一种残酷的方式照进现实。当时31岁的郭守权,已从水利新人成长为技术员。亲眼目睹白蚁给群众生命财产带来的重大损失,他心痛不已。“不制服这些白蚁,堤坝永无宁日。”这份沉重的责任,让他与白蚁结下了“不解之仇”。
从此,他主动投身于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开启了一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漫长“追杀”。
李塔水库事件后,郭守权掌握了当时主流的“烟熏法”。然而,几年的一线实践反馈却不容乐观:此法对巢穴的实际灭杀率并不高。
技术的瓶颈没有让他止步。他沉下心来,长时间观察白蚁的活动规律。一个关键发现如同黑暗中的曙光:工蚁负责外出觅食,回巢供养蚁王、蚁后、兵蚁和幼蚁。
这一社会性习性,让他灵光闪现——何不利用它们自身的传递行为?一个革命性的灭蚁思路诞生了:“化学药剂诱杀法”。他将灭蚁灵粉剂装入简易纸包,投放在白蚁活跃区。工蚁将带毒的食物搬回巢穴,通过相互喂食,毒药在蚁群内部高效传播,最终实现“一锅端”。
此法试验大获成功,效果远超预期。郭守权一举成名,“化学药剂诱杀法”很快被水利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破局:从“化学”到“中药”的蜕变
时间流转至2018年,国家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这消息在郭守权平静的退休生活中投下涟漪。化学药剂效果虽好,终究是毒物,是否存在生态风险?能否研发出环境友好型的灭蚁药剂?
就在这时,句容市堤坝白蚁防治中心主任张祥登门请他出山研究环保灭蚁法。令张祥意外的是,郭老竟慨然应允!
“什么样的物质既能有效杀灭白蚁,又能被环境快速降解,不留隐患?”带着这个课题,76岁的郭守权一头扎进实验室。
转机,源于一条关于中药驱杀人体寄生虫的报道。“中药!生于自然,长于自然,既能治病杀虫,又讲求与自然的和谐。”这一想法瞬间打通了他的研究壁垒。
当天,他就去书店搬回厚重的《本草纲目》。在老花镜和放大镜的双重加持下,视力严重衰退的他,在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中,探寻着中药的密码。
他从上千种药材中初步锁定了狼毒、钩吻等7味具有潜在灭蚁毒性的中草药。粉碎、装包、投放、观察……持续的记录带来了希望:钩吻和狼毒的投放点,药粉被明显搬食,周围发现了死亡的白蚁!
兴奋之余,是更严谨的挑战。他尝试以二者为主药,辅以鸡爪草等诱食性药物进行配比。“口味”调好后,核心难点落在了“度”的精准把控上:毒性过强,工蚁未及回巢便死亡;毒性过弱,则无法根除蚁群。
上百次配方调整,40余轮实地投放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7月10日,当句容河堤防实验点上,两丛标志蚁巢彻底死亡的“炭棒”闯入眼帘时,郭守权开心得像个孩子。经检测,新药对周边环境均无不良影响,真正实现了环境友好。
坚守:深藏功名,守护不息
2022年12月,这项研究成果通过验收。此后,新药在江苏省逐步推广应用,结束了全省使用化学药剂灭治堤坝白蚁的历史。2024年,该项目荣获“江苏省水利科技进步奖”。
倾尽一生心血,郭守权为美丽中国献上了一份厚重的“绿色答卷”。然而,荣誉之下,他深藏功名。如今,他依然每天准时坐班、坚持巡堤。对他而言,目标朴素而坚定:在还走得动的日子里,继续这场对白蚁的“追杀”,守护好脚下的每一条堤坝,身后的每一片绿水青山。
从“烟熏“到“化学诱杀”,再到“中药方”,方法的演变,映照着他从“剿灭”到“守护”的初心升华。半生追杀,源于一念守护。这位“硬核杀手”的故事,最终书写成的,是一曲关于责任、智慧与坚韧的绿色赞歌。
供稿:镇江市攻坚办
编辑:李萍 乌恩奇达来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