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投资人正以惊人速度从印度撤资?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9 15:24 1

摘要:2025年10月,印度金融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资本“大逃亡”。据路透社、彭博社等权威机构统计,截至10月27日,全球投资者已从印度股市撤出超过170亿美元资金,创下自2022年以来的最高纪录。这一数字与2023年印度吸引200亿美元外资净流入的繁荣景象形成

2025年10月,印度金融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资本“大逃亡”。据路透社、彭博社等权威机构统计,截至10月27日,全球投资者已从印度股市撤出超过170亿美元资金,创下自2022年以来的最高纪录。这一数字与2023年印度吸引200亿美元外资净流入的繁荣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震惊的是,印度净外国直接投资(FDI)在2025财年暴跌96.5%,从上一财年的100亿美元骤降至仅3.53亿美元。这场资本撤离风暴,正将印度推向经济危机的边缘。

一、撤资风暴:印度成亚洲“资本黑洞”

这场撤资潮呈现“全面性”特征。从地域分布看,7月以来美国基金撤资约10亿美元,卢森堡撤资7.65亿美元,日本撤资3.65亿美元,全球基金在印度股市的配置比例降至16.7%,为2023年11月以来最低水平。而中国在全球新兴市场基金中的份额则飙升至28.8%,反映出国际资本的强势转向。

资本外逃的直接后果是印度金融市场的崩溃。2025年前8个月,外资抛售印度股票价值近2100亿卢比,导致印度基准股指Nifty 50连续5个月跑输MSCI亚太指数,这是自2013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外汇市场同样遭遇重创,卢比兑美元汇率年内下跌逾3.7%,一度跌至历史低点,进一步削弱了以本币计价的资产吸引力。

二、撤资冲击波:从金融市场到实体经济的连锁崩溃

1. 金融市场:估值泡沫破裂

印度股市长期处于高位估值,但企业盈利增长持续疲软。MSCI指数中印度公司利润2025年预计增长5%,低于去年的8%。当外资撤离导致流动性枯竭,高估值失去支撑,股市市值年内蒸发约1万亿美元。德里智库国家应用经济研究委员会调查显示,印度本财年第二季度商业信心较第一季度减弱,这是连续三个季度改善后首次下降。

2. 实体经济:制造业与服务业双崩盘

美国对印度商品加征50%关税,直接打击印度出口导向型产业。2025年前两月,印度智能手机出口同比暴跌41%,而越南同期暴涨38%拿下全球第二宝座。更致命的是,美国大幅提高H-1B签证费用,导致印度软件和服务外包公司派驻成本激增,项目排期混乱。塔塔咨询服务公司(TCS)等巨头被迫重新评估海外业务布局,印度服务出口产业面临系统性风险。

3. 外汇储备:从“避风港”到“脆弱国”

资本外流导致印度外汇储备急剧下降,削弱了央行干预汇率的能力。为稳定卢比,印度央行不得不消耗外汇储备,但面对美国发起的关税战,其调控空间日益逼仄。摩根士丹利估算,若外资撤离持续,印度外汇储备可能在12个月内耗尽,引发货币危机。

三、撤资根源:政策、市场与地缘的三重绞杀

1. 美国政策“精准打击”

特朗普政府对印度发动“关税+签证”组合拳:对印度商品加征50%关税,直接打击印度制造业出口;大幅提高H-1B签证费用,摧毁印度服务外包产业。路透社分析指出,美国政策转变导致印度出口导向型行业盈利预期恶化,外资加速撤离以规避风险。

2. 印度市场“结构性缺陷”

• 估值泡沫:印度股市市盈率长期高于新兴市场平均水平,但企业盈利增长乏力,2025年利润增速预计仅5%,难以支撑高估值。

• 政策不确定性:印度法律体系存在“高标准立法、普遍违法、选择性执法”问题,谷歌、三星、亚马逊等跨国企业频繁遭遇天价罚单。2025年3月,印度政府要求三星补缴税款及罚款共计6.01亿美元,几乎相当于其在印全年利润。

• 基础设施短板:印度工业联合会报告显示,72%外企将监管风险列为头号噩梦,而基础设施不足反居末位。制造业工人效率仅为中国三分之一,港口卸货需7天(中国仅1天),卡车平均时速40公里(中国高速网达90公里)。

3. 地缘政治“信任崩塌”

印度与中国之间的紧张局势,叠加中美博弈背景,使投资者对印度稳定性产生疑虑。更讽刺的是,印度企业自身也在用脚投票——2025财年印度对外直接投资额从170亿美元飙升至290亿美元,反映出本土资本对市场的集体不信任。

四、全球资本转向:中国成为“确定性”标杆

当印度陷入资本撤离泥潭时,中国正以“稳定性+成长性”赢得全球资本青睐。截至2025年,累计124万家外资企业扎根中国,覆盖超100个行业,研发支出十年增长86.4%,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翻三倍。在AI、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中国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和政策支持,成为全球资本的“避风港”。

英国M&G Investment公司印度投资组合经理佩尔沙德坦言:“我们正将资金转向日本和中国市场,看中的是更明确的增长前景、企业改革决心以及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这种对比印证了资本选择的理性逻辑:哪里更稳定、更高效、更具未来可见性,资金就会流向哪里。

五、印度困局:改革还是倒退?

面对资本“大逃亡”,印度政府紧急推出金融改革:放宽外资准入、简化IPO规则、允许海外印度裔远程开户、扩大信贷渠道。但新加坡盛宝银行首席投资策略师查纳纳指出:“要真正实现逆转,投资者需要看到美国贸易和移民政策的明确性、卢比的稳定性,以及印度股市估值合理的证据。”

更深层的改革亟待启动:停止突击查税和规则突变,打破关税壁垒,提升基础设施效率,构建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否则,“中等收入陷阱”将不再是预言,而是现实。正如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所言:“印度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监管不确定性、行政效率低下和基础设施短板,恐难摆脱资本‘中转站’而非‘目的地’的命运。”

六、全球资本的终极选择:稳定性决定流向

这场资本迁移潮,本质上是全球价值链重构的缩影。在不确定性加剧的时代,资本不再追逐短期投机机会,而是转向政策稳定、基础设施完善、供应链弹性强的经济体。印度虽坐拥14亿人口红利,但若无法将人口规模转化为生产效率,若无法建立让投资者安心的制度环境,终将沦为全球资本流动的“过客”。

当印度还在为政策连贯性挣扎时,中国已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构筑起长期竞争力。这场资本流向的转变,不仅是中印经济实力的对比,更是发展模式的较量——唯有坚持开放合作、尊重市场规律、夯实产业基础,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来源:养生杂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