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彬教授与谢晖教授:共话乳腺中心建设与乳腺癌整合诊疗新路径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8 22:30 1

摘要:近年来,随着“以患者为中心”理念的深入与乳腺专科建设的推进,我国乳腺癌诊疗模式正从单学科独立诊疗向多学科整合、全流程管理不断迈进。在此背景下,本期肿瘤瞭望《乳事大咖说》栏目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邵彬教授特邀江苏省肿瘤医院谢晖教授,围绕乳腺中心建设、外科技术演进、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以患者为中心”理念的深入与乳腺专科建设的推进,我国乳腺癌诊疗模式正从单学科独立诊疗向多学科整合、全流程管理不断迈进。在此背景下,本期肿瘤瞭望《乳事大咖说》栏目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邵彬教授特邀江苏省肿瘤医院谢晖教授,围绕乳腺中心建设、外科技术演进、整合诊疗实践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共探乳腺癌诊疗新模式。

邵彬教授:大家好,这里是肿瘤瞭望《乳事大咖说》专栏。本专栏主要聚焦于临床的热点与痛点,实时更新循证医学证据,同步全球视野,为临床寻找最优的解决路径。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谢晖教授。谢晖教授是我十多年前在圣安东尼奥乳腺癌大会上结识的老朋友,当时我们就交流得非常愉快。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乳腺专业领域各自深耕。

我了解到,谢晖教授目前正在牵头组建江苏省肿瘤医院的乳腺中心,这是一项卓有成效的系统性工作。从一位乳腺外科专家,发展到统筹整个中心建设,我想请您谈谈对“中心化发展”模式的看法,以及这对整个乳腺癌管理领域带来了哪些新的思考?

谢晖教授:非常感谢邵彬教授的邀请。正如邵彬教授所说,我们十多年前在圣安东尼奥相识时,还都是满怀热情的年轻医生。邵彬教授主攻内科,我从事外科,虽方向不同,但都在乳腺领域持续耕耘。

从外科医生的角度来看,早期我们更多专注于手术本身,探讨不同的手术方式与技术细节。但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近年来日益深入人心。通过践行这一理念,我们切实感受到患者从中获得了更多获益。

举例来说,乳腺癌的治疗中,外科手术往往是第一步,但也只是起点。后续治疗不仅包括外科,还涉及内科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多个方面。除了治疗环节,还包括前期的筛查与预防。我们医院强调“防筛诊治康”一体化,即从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到康复的全流程管理。

乳腺中心正是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推动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转变。从患者入院开始,我们就有专门的个案管理师进行一对一跟踪,贯穿手术、治疗乃至康复全过程。康复涉及多个维度,包括上肢淋巴水肿的躯体康复、心理负担的疏导、营养咨询与指导,甚至对性生活与家庭关系的关注,这些都是我们“一条龙”服务的内容。

从我作为外科医生转变为中心副主任,职责也从手术拓展至统筹患者从预防到康复的全流程管理。我们希望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治疗、更好的恢复支持,以及顺利回归社会的保障,其中也包括整形修复等工作。

这条道路仍然漫长。乳腺中心是我院重点打造的首个专科中心,我深感责任重大,未来仍需持续推进各项工作。

邵彬教授:我相信谢晖教授一定能不负众望,担起重任。从您的分享中,我感受到乳腺癌诊疗确实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正如整合医学所倡导的“防筛诊治康”一体化,真正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落到实处。这一点在乳腺癌临床实践中尤为突出。

您刚才提到的个案管理师、心理支持、康复治疗、社会回归指导等特色举措,在过去可能因临床工作繁忙而未能充分开展。您作为外科专家,能否结合乳腺中心的整体架构,分享一下目前在科室设置方面的特色?例如,像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等机构都设有乳腺中心并开展多学科诊疗(MDT),您在新的岗位上,有哪些具体举措来推动整合治疗模式的实施?

谢晖教授:我所谈的实际上是将多个小模块有机拼接,最终构建完整的乳腺中心体系。目前不少模块仍在融合过程中。

对于乳腺中心的构建,我有着深入的思考。许多地区的乳腺中心结构相对松散,可能仅以MDT形式进行病例讨论。而我们希望建立一个更为紧密型的中心,不仅包含MDT,还整合了中医模块、护理部主导的淋巴水肿康复模块等,旨在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体验。患者来到江苏省肿瘤医院乳腺中心后,从初诊到后续治疗、康复,所有问题都能在此得到系统解决。

作为外科医生,我自然会在外科领域持续深耕。我本人持有整形医生执照,乳腺外科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外科范畴。我们在设置上也不仅是普通外科。事实上,在各类学术会议上,我们都会探讨乳腺外科的微创化趋势,包括腔镜机器人手术、整形修复手术等。我们已开展一期及二期整形,并告知患者:只要您有需求,我们就有能力实现。江苏省肿瘤医院乳腺外科目前是全省外科技术覆盖最全面的科室之一。

除了常规手术与整形外科,我们科室的另一大特色在于物理治疗与消融技术。王水教授作为我们的学术带头人,同时也是世界消融协会妇科与乳腺组的主委,在消融领域已深耕十余年。我院现已具备全系列消融技术,包括微波、冷冻、射频、海扶及纳米刀等。

外科手术正从“大刀阔斧”向“精细微创”甚至“无创化”发展,这无疑是未来的趋势。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对于部分小肿瘤,外科医生无需开刀,只需进行消融,再由邵教授提供内科指导,即可实现无创治疗。这正是我们当前努力的方向。

我们在前期已开展大量工作,发表多篇相关论文,涉及物理消融与免疫治疗的结合、消融与放疗的协同,以及消融与化疗药物的联用等。这些联合策略并不逊色于手术联合其他治疗方式,且能为患者带来更小的创伤,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邵彬教授:谢晖教授的介绍让我深刻感受到,作为外科专家,手术正日益精细化——从根治术到保乳术,再到腔镜机器人手术,甚至AI指导下的机器人手术,未来或许机器人能独立完成部分手术操作。

我特别注意到谢晖教授对消融技术的深入理解。乳腺消融确实需要建立完整的技术体系,包括患者筛选、技术标准化、术后治疗与随访规范等,这正需要像您所在的大型中心来推动。这项技术无疑能为合适的患者带来巨大获益,微创方式也显著减轻了患者的身体负担。

接下来,能否请您谈谈对乳腺中心未来发展的展望?或对同行在规范化学习方面有何建议?

谢晖教授:展望未来,乳腺中心是我们倾注心血重点筹建的项目。我们希望紧跟像邵彬教授所在的北大肿瘤医院,以及复肿、天肿等国内顶尖肿瘤中心的发展步伐,力争覆盖江苏及周边地区,建成一个真正“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性乳腺中心。

未来,我们还将大力推进临床试验与药物研究、器械研发及医工结合项目,这些都是中心发展的重点方向。最终目标是通过技术革新与临床研究,推动乳腺癌治疗更加规范化、个体化,并希望中国的研究成果能在国际乳腺癌诊疗指南中发出更强音。

邵彬教授:非常感谢谢晖教授的分享。我认为当前我们亟须加强合作,不仅是外科与内科之间,还包括放疗、影像、病理、心理、营养等多学科专家,甚至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唯有各方协同,才能为患者提供最优化的诊疗路径。

在这一过程中,专家间的交流尤为重要,特别是对新进展、新技术的共同探讨。只有通过持续的合作与相互了解,才能推动整个领域的进步。期待未来与谢晖教授开展更多合作,共同为中国乳腺癌诊疗事业贡献力量。

谢晖教授:感谢邵彬教授的支持。

邵彬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乳腺肿瘤内科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乳腺癌的精准治疗、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的综合性治疗。对于复发、耐药、难治性乳腺癌,不同分型:HER2 阳性,三阴性,激素受体阳性,各种转移形式:肝、脑、肺、骨、胸壁转移,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的综合治疗及副反应处理。

M.D.Anderson 访问学者

北京健康促进会乳腺癌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兼副主任委员

北京整合医学学会个案管理工作委员会副主委

北京乳腺病防治内科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乳腺健康管理分会副主委

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乳腺学组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骨与软组织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促会乳腺疾病分委会常委

中国健康促进会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乳腺肿瘤青年学组委员

承担多项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工作,973课题第一参与人,国自然青年项目1项,面上项目1项,北京市科技新星项目1项。BMC Medicine 1篇,Small Methods 1篇。

谢晖 教授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乳腺疾病中心常务副主任

江苏省333高层次第二层次人才

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

江苏省妇幼保健重点人才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乳腺疾病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乳腺肿瘤专业委员会 常委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乳腺专委会 主任委员

江苏省社会办医疗机构乳腺微创专委会 主任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肿瘤专业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MD Anderson肿瘤中心访问学者

赴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韩国峨山医院交流学习

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省部级课题

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

来源:肿瘤瞭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