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MO中国之声|刘孜、王娟教授团队:卡度尼利单抗联合同步放化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9 14:52 1

摘要: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ESMO 2025)于10月17日~21日在德国柏林盛大召开,作为肿瘤学界的年度盛典,众多肿瘤领域前沿临床科研成果在大会公布,并吸引全球知名专家教授进行研讨,共同促进临床肿瘤学的发展与进步。

编者按: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ESMO 2025)于10月17日~21日在德国柏林盛大召开,作为肿瘤学界的年度盛典,众多肿瘤领域前沿临床科研成果在大会公布,并吸引全球知名专家教授进行研讨,共同促进临床肿瘤学的发展与进步。

本次年会中,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刘孜教授与王娟教授团队展示了题为《卡度尼利单抗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或晚期宫颈癌的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成果。会议现场,《肿瘤瞭望》特别邀请刘孜教授与王娟教授展开对话,围绕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优化策略、卡度尼利单抗的临床表现展开深入交流。

《肿瘤瞭望》:当前同步放化疗仍是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标准治疗方案,但复发风险依然存在。二位教授如何看待现阶段放化疗联合模式的主要局限性,以及临床上优化治疗策略的需求?

王娟教授:宫颈癌目前仍是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生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中局部晚期宫颈癌始终是临床治疗的重点与难点。自上世纪90年代末起,同步放化疗(CCRT)已被确立为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标准治疗模式,这一策略的实施显著改善了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然而,经过二十余年的临床实践,我们也逐渐发现,即便接受了标准同步放化疗,仍有约20%~30%的患者会出现复发或远处转移,提示当前治疗模式仍存在一定局限。如何进一步提高这部分患者的长期疗效,已成为妇科肿瘤领域持续关注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逐渐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机体的免疫应答,为传统放化疗难以控制的微转移病灶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我们中心也在这一领域开展了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希望通过优化联合策略,进一步提升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治疗获益。

刘孜教授:对于宫颈癌而言,约有50%左右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局部晚期或更晚期阶段,这部分患者的治疗往往更加复杂,治疗失败率也相对较高。在根治性同步放化疗的治疗框架下,进一步提升放疗剂量在安全性上已接近上限,单纯强化放疗难以取得突破

正因如此,如何在现有标准治疗基础上进一步改善疗效,成为了当前临床探索的关键方向。对于无法手术的患者而言,除放疗、化疗外,免疫治疗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在这种机制基础上,将免疫药物引入同步放化疗或维持治疗阶段,有望进一步提高局部晚期及复发转移性宫颈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实现局部控制与全身治疗的协同优化。

《肿瘤瞭望》:本研究在同步放化疗的基础上引入了卡度尼利单抗,请二位教授介绍这一联合方案的设计思路与主要研究结果。

王娟教授:非常感谢各位对我们关于局部晚期宫颈癌研究工作的关注。正如刘孜教授所提到的,本研究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免疫治疗与同步放化疗的联合模式,进一步提升局部晚期,以及初诊即为ⅣB期但病灶相对局限的宫颈癌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

为此,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本中心自2022年8月至2025年4月期间接受卡度尼利单抗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的50例局部晚期及局限性晚期宫颈癌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数据。结果显示,该联合方案取得了较为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在放化疗结束后3个月的疗效评估中,78.3%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其余21.7%的患者实现了部分缓解(PR),总体客观缓解率(ORR)达到100%。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其中10例初诊为ⅣB期的患者中,有70%左右的患者在放疗后3个月评估时实现了CR,提示该联合治疗模式在部分可控的晚期患者中也具备良好的临床潜力。

虽然本研究的病例数量相对有限,但从初步结果来看,卡度尼利单抗联合标准同步放化疗的治疗模式显示出积极的疗效信号,为中晚期宫颈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在疗效之外,我们同样重点关注了安全性。整体而言,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大多为1~2级,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这与放化疗本身的常见毒性相似。未观察到明显新增的免疫相关严重不良事件,患者整体耐受性良好。

刘孜教授:总体来看,本研究的初步结果令人鼓舞。该联合治疗方案不仅显著提高了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免疫药物的加入并未增加新的的不良反应负担,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依从性与耐受性,对这种联合治疗的接受度普遍较高。

《肿瘤瞭望》:免疫治疗与放化疗的协同机制备受关注。您如何理解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临床实践中,是否观察到患者获益人群或治疗时序上的差异?

王娟教授:目前,除宫颈癌之外,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在多种肿瘤类型中也正在进行探索。理论上,这两种治疗方式具有潜在的协同效应。放疗过程中,肿瘤细胞的坏死和裂解会促进肿瘤相关抗原的释放,为免疫治疗提供良好的免疫基础,从而增强治疗效果。

在我们的研究中,联合治疗显示出良好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纳入的50例患者中,多数为宫颈局部肿瘤较大的病例,同时部分患者伴有盆腔淋巴结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此外,还有10例患者存在远处转移,包括颈部或腹股沟淋巴结转移,以及局部肺转移。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治疗在这些患者中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提示该联合策略能够改善不同患者群体的治疗效果。

刘孜教授:在宫颈癌的治疗中,1999年之前主要采用单纯放疗。自1999年起,同步放化疗的应用显著改善了宫颈癌的治疗效果。然而,从那时起至今,治疗手段在疗效上很难取得新的突破。近年来,免疫药物的加入为进一步增强同步放化疗效果提供了新的可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同步放化疗过程中肿瘤细胞被破坏、肿瘤抗原大量释放,从而进一步激活人体特异性抗肿瘤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作为全球首创的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卡度尼利单抗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能够实现临床应用安全增效:

免疫双擎:能与PD-1和CTLA-4两个靶点同步高亲和力阻断,最大程度激活T细胞并有效逆转其在肿瘤微环境中的耗竭,恢复“免疫正常化”;向瘤富集:在肿瘤组织分布浓度远高于正常组织,提高疗效的同时可大幅减少治疗相关不良反应;Fc效应沉默设计:有效消除ADCC/ADCP/CDC和ADCR效应,降低免疫相关不应反应发生率。

在本研究中,我们观察到,将卡度尼利单抗与同步放化疗联合应用于宫颈癌局部晚期及复发转移患者时,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同步放化疗。从治疗顺序的角度来看,我们尚未观察到明显的顺序差异,这也是本研究的局限之处。因为我们一般将免疫药物与放化疗同步应用,尚未系统探索其他时序应用策略的效果。

《肿瘤瞭望》:卡度尼利单抗作为全球首个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已在多项宫颈癌研究中显示积极疗效。结合本研究结果,您如何看待该药物在宫颈癌不同治疗阶段的潜力,以及作为中国原研创新药的意义?

王娟教授:卡度尼利单抗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首款双靶点免疫药物,是全球首创的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该药物最早于2022年6月获批用于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的二线治疗,这是基于其在该人群中取得的显著疗效。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今年的COMPASSION-16亚组数据显示,在一线复发转移宫颈癌患者中,卡度尼利单抗联合含铂化疗贝伐珠单抗的联合方案,可实现全人群的显著获益,疗效优异。

除了复发/转移性宫颈癌,卡度尼利单抗在宫颈癌治疗的各个阶段均有潜在应用价值。例如,在肿瘤局部较大的患者中,其可用于新辅助治疗阶段;在局部晚期宫颈癌中,可与同步放化疗联合应用;此外,在术后具有高危复发风险的患者中,也可探索其作为辅助治疗的可能性。我们期待正在进行的相关研究能够尽早取得结果,从而为临床提供更充分的依据,使卡度尼利单抗在适宜人群中得到更广泛且规范的应用。

刘孜教授:正如王教授所提到的,卡度尼利单抗作为一种双靶点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目前在临床应用和研究中已广泛涉及宫颈癌治疗的多个阶段,包括新辅助治疗、同步放化疗以及后线治疗等。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观察到卡度尼利单抗能够有效优化肿瘤免疫微环境,促使肿瘤更快、更广泛地缩小,从而使更多患者从中获益。

未来,我们将持续推动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进一步探索卡度尼利单抗在宫颈癌治疗各阶段中的最佳应用模式,使更多宫颈癌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大的治愈机会。

王娟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放疗科

肿瘤学博士 硕士研究生导师 副主任医师 运营管理部副部长

美国VCU Massey Cancer Center访问学者

陕西省第七批“博士服务团” 成员
陕西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陕西省抗癌协会近距离放疗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陕西省日间医学会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专业委员会生物学组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宫颈癌专委会 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热疗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多学科专业委员会 委员
西部放射治疗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陕西省抗癌协会近距离治疗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主持及参与完成国家、省级科研项目多项,发表SCI文章多篇,主编《妇科肿瘤疑难病例精解》。

刘孜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肿瘤放疗科妇瘤专业教授,一级主任医师

肿瘤学及妇科学博士生导师

2023年第六届“国之名医 卓越贡献”奖获得者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分会第六、第七届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分会近距离治疗学组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近距离治疗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陕西省抗癌协会近距离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第一届 主任委员
陕西省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第一、第二届 主任委员
陕西省抗癌协会妇瘤专业委员会第一、第二届 主任委员
北京大学医学部近距离治疗中心 客座教授
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近40篇,多篇文章参与国际会议交流
2015-2023年注册并完成国际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 5项,国内临床试验5项
2019年主译全球近距离放疗指导性文件《ICRU89报告》
2014年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妇科肿瘤放射治疗及盆腔重要器官防护研究》
2012及2010年获得国家专利2项
2011年主编出版学术专著《子宫颈癌诊断治疗新策略》

来源:肿瘤瞭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