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的胃黏膜上有一层黏液屏障,就像给胃穿了一件防护衣,由碳酸氢盐和黏蛋白组成,能中和胃酸,还能挡住一些机械损伤。但是要是每天吃的盐太多,超过5克,那高浓度的钠离子就会来捣乱,直接破坏这层黏液层的稳定性。
咱们国家是胃癌的高发地,全球每年新发的胃癌病例里,中国能占到超过40%呢!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除了大家知道的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这些医学方面的因素,其实饮食习惯在背后也悄悄“捣鬼”,影响可大了。
第一种:高盐饮食
我们的胃黏膜上有一层黏液屏障,就像给胃穿了一件防护衣,由碳酸氢盐和黏蛋白组成,能中和胃酸,还能挡住一些机械损伤。但是要是每天吃的盐太多,超过5克,那高浓度的钠离子就会来捣乱,直接破坏这层黏液层的稳定性。
长期吃高盐食物,胃黏膜会变薄,这样一来,黏膜细胞之间的缝隙就变大了,胃酸和胃蛋白酶就更容易穿透屏障,让胃里面出现弥漫性的充血、水肿,甚至还会糜烂。
更可怕的是,高盐的环境就像给幽门螺杆菌提供了“温床”,让它们更容易在胃里安家。幽门螺杆菌可是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Ⅰ类致癌物,使其在胃部会产生一种叫做尿素酶的物质,这个物质会将尿素分为氨,这类物质会中和我们的胃酸。
导致我们的胃酸环境处于一个偏碱性,这种偏碱环境会影响胃酸正常功能,简单来说,胃部分解的胃酸无法完全将食物消化,这样胃部会再次分解胃酸来消化食物,此时会产生多余的胃酸,多余的胃酸会影响黏膜屏障,这就造成了胃部环境不稳定。
临床数据显示,吃高盐食物的人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风险,是吃低盐食物的人的2.3倍、而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人,得胃癌的几率比没感染的人高6倍。
再说说那些腌制食品,像咸鱼、腊肉、泡菜啥的,里面的盐分可高了,而且还含有好多亚硝酸盐。在这类物质在胃酸的作用下会与蛋白质分解产生的仲胺物质相结合,生成N - 亚硝基化合物。此类物质能够直接对胃黏膜的DNA造成损害,进而引发基因的突变。这种损害方式直截了当,对胃部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每周吃腌制食品超过3次的人,得胃癌的风险会增加1.8倍。就拿广东沿海地区来说吧,那里的人吃腌制海鲜特别多,胃癌发病率比内陆地区高了40%,研究还指出,腌制食品里的亚硝胺在胃里待的时间越长,得癌的风险就越高。
所以我们得把每天吃的盐控制在5克以内,可以用柠檬汁、香草这些天然的调味料来代替一部分盐,这样既好吃又健康。
第二种:饮食不规律
我们的胃就像一个有规律的小工厂,胃酸分泌在清晨和傍晚的时候最活跃。要是三餐时间不固定,那胃酸分泌和食物摄入就不同步了,会出现两种特别不好的情况。
一种是空腹时间太长、胃里面一直有胃酸,但是没有食物来中和它,胃酸就会直接侵蚀胃壁,时间长了,胃黏膜就会溃疡。临床上有好多案例,长期不吃早餐的人,得胃溃疡的几率是规律吃饭的人的几倍。
还有一种就是暴饮暴食。有时候一高兴或者一忙起来,就吃得特别多,胃一下子就被撑得很大,能扩张到正常大小的3倍,胃壁的肌肉被过度拉伸,胃蠕动就变慢了,食物在胃里待的时间变长,细菌就会分解食物产生亚硝胺这些致癌物。
还有一种饮食模式,对胃部健康具有积极的效益,那就是16:8间接性禁食饮食模式,这个饮食模式是指我们在一天当中尽量在8小时内完成三餐进食,其余的16小时完全不吃东西,但是可以喝水,通过这种独特的饮食规划可以有效帮助我们调节自己的饮食节奏。
这个方法要是用对了,能调节肠道菌群,还能增强身体的自噬功能,对预防胃癌有一定好处。不过可不是谁都适合,体重不够的人、有饮食失调问题的人,还有术后恢复期的人,就不太适合尝试。
要是想用这个方法,在能吃饭的那8个小时里,也得保证营养均衡,别吃太多高糖高脂的食物,用这个方法而且膳食纤维吃得够的人,得胃癌的风险能降低22%!
另外,晚餐吃得太晚也不好。要是晚餐和睡觉的时间间隔不到3个小时,晚上胃酸就会一直分泌。晚餐后马上睡觉的人,得胃食管反流病的几率提高了3倍,要是长期这样反流,还可能引发Barrett食管,这可是癌前病变!故而,晚餐宜于19:00前享用,且应选择易于消化之食物。如此安排,既能减轻肠胃负担,又有利于身体在夜间的新陈代谢与休息。
第三种:高温食物
人体口腔与食管的黏膜,所能耐受的最高温度约在50 - 60℃之间。相较而言,胃黏膜更为娇弱,更需悉心呵护。倘若所食食物温度高于65℃,便可能对胃黏膜构成损害。过热食物会破坏胃黏膜的正常结构与功能,长此以往,还会增加胃部疾病的发生风险。
一方面,会马上把黏膜细胞烫伤,让细胞里的蛋白变性,形成浅表的溃疡。另一方面,要是反复被高温食物烫伤,胃黏膜修复的时候就会出问题,出现肠上皮化生,就是胃黏膜被肠型的细胞取代了。
伊朗北部地区的人有喝80℃热茶的习惯,那里胃癌的发病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动物实验也证明了,一直给小鼠吃65℃热的食物,它们胃黏膜得癌的几率比对照组高5倍!
除了热的食物,那些干硬的食物,像坚果、油炸食品啥的,在胃里消化的时候,需要胃更用力地蠕动,很容易就把胃黏膜划伤了。长期吃炸鸡、薯片这些食物的人,胃黏膜出现微小损伤的几率增加了40%,这些小伤口就成了幽门螺杆菌定植和致癌物渗透的“入口”。
还有吃饭的速度也很重要。我们在吃饭的时一定要细嚼慢咽,要将食物充分咀嚼后,然后再吞咽下去,因为在咀嚼的过程中,我们的唾液会充分地与食物相混合,唾液当中含有对胃黏膜有益的表皮生长因子,这些物质进入胃黏膜后,可以对胃黏膜起到一定保护作用。但是要是吃得很快,食物没嚼碎就咽下去,颗粒太大,胃的负担就重了。
首先,膳食结构得调整调整。每天得吃500克以上的新鲜蔬果,其中深色的蔬菜要占一半。诸如西兰花、卷心菜之类的蔬菜,富含异硫氰酸盐。此物质具有抑制幽门螺杆菌之效,日常饮食中适当摄入这类蔬菜,对胃部健康大有益处。
我们可以多吃柑橘类的水果,这类水果维生素含量非常丰富,尤其是VC含量比较高,这种维生素能够抑制一定亚硝胺合成,这对保护胃黏膜起到一定积极效益。我们在选择蛋白质时一定要选择优质的,尽量选择未经加工的肉蛋奶类。
每周摄入红肉量宜控制在500克以内,同时应避免采用烧烤、油炸这类高温烹饪方式,如此既能满足营养需求,又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烹饪方式宜作调整。建议采用蒸、煮、炖等低温烹饪之法,如此可有效减少杂环胺类致癌物的生成,于健康大有裨益。比如说,清蒸鱼产生的致癌物比油炸鱼少了80%!做饭之前,还可以用醋或者柠檬汁腌一下肉,这样能减少高温下杂环胺的形成。
除了吃,在生活方式方面,我们也要进行一些调整,最基本的就是要戒烟和少饮酒,我们都知道烟草当中含有许多对人体有害的化学成分,这些成分不仅会损伤我们的肺部组织,对我们的胃部黏膜或胃部组织也会造成直接性的损伤,所以我们建议尽早去戒烟。戒烟的人得胃癌的风险会有所下降,10年后就和不吸烟的人差不多了。
我们需要注意幽门螺杆菌是非常耐高温的细菌,所以与感染者共同使用餐具时可能会被传播,因此患有幽门螺杆菌的人群应该积极推行分餐制,并且要定期将自己的餐具进行紫外线消毒或者煮沸消毒。这般举措,能显著降低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风险。
年过四十者,宜每1至2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倘若有胃癌家族遗传病史,更需予以高度重视,将定期检查提上日程,为健康增添一份保障。早期胃癌五年生存率极为可观,可达90%以上;反观晚期胃癌,五年生存率却差强人意,不足30%。二者差距悬殊,这一鲜明对比,深刻警示着早筛早治的重要意义。
还有一些特殊人群,也得注意自己的饮食。像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患者,每天吃的盐不能超过3克,也别吃秋水仙碱含量高的黄花菜这些食物,不然会加重胃黏膜损伤。胃部分切除术后的人,得残胃癌的风险比普通人高3 - 6倍,所以最好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每天吃5 - 6顿,别吃高糖食物,不然会引发倾倒综合征。
要是家族里有携带CDH1基因突变的遗传性弥漫型胃癌患者,建议从20岁开始每年做胃镜检查,也别吃腌制、烟熏的食物。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让吃饭时间变得规律、控制食物的温度,就能大大降低胃黏膜受伤的风险。
光在饮食上注意还不够,还得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定期体检这些措施一起配合。要是你感觉上腹一直隐隐作痛、吃不下东西、体重还减轻了,可一定要赶紧去医院看看。每一次改掉一个不好的饮食习惯,都是朝着健康迈出的坚实一步!
[1].康小红. 胃溃疡患者饮食护理的管理办法[J]. 人人健康, 2022, (27):126-128.
[2].孙倩文. 八大不良饮食习惯最伤胃[J].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22, (3):27.
来源:医者科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