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减负令”落地,家长却深夜痛哭:压力哪是减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9 14:42 1

摘要:前阵子教育部的“减负令”刷了屏,“每周设无作业日”“减少考试频次”“严禁成绩排名”,一条条新规看得人心里敞亮,本以为娃能轻松点,家长也能喘口气。可没高兴几天,小区妈妈群里就有人发了条消息:“孩子是没作业了,我快被逼疯了,这哪是减负,分明是把压力从学校转嫁给了家

前阵子教育部的“减负令”刷了屏,“每周设无作业日”“减少考试频次”“严禁成绩排名”,一条条新规看得人心里敞亮,本以为娃能轻松点,家长也能喘口气。可没高兴几天,小区妈妈群里就有人发了条消息:“孩子是没作业了,我快被逼疯了,这哪是减负,分明是把压力从学校转嫁给了家长!”底下一堆人附和,还有人说自己半夜对着空作业本掉眼泪——这场景,估计戳中了不少家长的痛处。

先说说这“减负令”的初衷有多好。教育部明确要求严控作业总量,不准布置机械重复的题,还鼓励学校设“无作业日”,就是想让孩子从题海里钻出来,多些时间运动、休息,缓解升学焦虑 。学校确实照做了,儿子班里上周就搞了“无作业日”,娃放学回家欢天喜地,可我看着空荡荡的书桌,心里却咯噔一下:别人都在偷偷学,咱真能歇着吗?

果不其然,“学校减的负,家长得补回来”成了不少家庭的默契。以前作业多,但好歹有老师盯着进度、批改对错,现在作业少了,家长反而成了“编外老师”。我表姐家孩子上四年级,学校不布置口算题了,她怕孩子计算退步,每天自己找50道题打印出来。邻居张姐更拼,孩子语文没作业,她就带着娃做阅读理解批注、画思维导图,“老师不布置,咱不能真放任,不然考试肯定跟不上”。

更让人头大的是“隐性作业”变多了。以前老师布置手工作业,买好材料让孩子自己拼就行,现在要求“创意结合实践”,上次学校让做“自然观察日记”,我愣是带着娃蹲了三天公园看蚂蚁搬家,晚上还要帮他整理文字、配插图。有家长吐槽:“现在辅导作业,得先把自己的语数外捡起来,不然都跟不上孩子的节奏。”这话一点不夸张,上次儿子问我“一元一次方程”,我想了半天都没头绪,最后只能连夜翻初中课本恶补。

考试不排名了,家长的焦虑反而更重了。以前看排名能知道孩子在班里的位置,现在只知道“分数在正常范围”,心里根本没底。我偷偷问过老师,老师只说“孩子很努力”,可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跟同学差距多大?这些问号压得人睡不着。为了摸清情况,家长们私下建了“分数交流群”,每次考试后悄悄互通消息,比以前看排名还紧张——这种“暗箱操作”的焦虑,比明着排名更磨人。

有人说“家长太卷,自找苦吃”,可谁愿意没事给自己找罪受?教育部说要推进中考改革,扩大优质高中指标到校比例,但优质资源就那么多,升学竞争的大前提没变。学校不施压了,社会的筛选机制还在,难道真能眼睁睁看着孩子“快乐成长”,最后连高中都考不上?就像群里一位妈妈说的:“我也想让娃歇着,可一想到他将来可能没学上,我就不敢松劲。”这种矛盾,才是家长焦虑的根源。

其实“减负”本身没错,让孩子少点机械刷题、多点户外活动,这是好事 。可问题在于,减负不能只减学校的责任,却把压力全抛给家长。如果考试标准不变、升学压力还在,单靠学校减少作业、取消排名,只会让家长陷入“被迫补位”的困境:学校不教的,家长得自己教;老师不盯的,家长得自己盯。最后孩子没减负,家长倒成了“全能监工”,身心俱疲。

深夜看着儿子熟睡的脸,我也问过自己:这到底是在帮他,还是在害他?可转头看到书架上堆积的教辅书,又狠不下心真的“躺平”。教育部的“减负令”像一阵春风,吹散了学校的压力,却没吹走家长心里的乌云——什么时候“减负”能真正减到根上,让家长不用再替学校“补位”,不用再为未知的排名焦虑,这减负才算真的成功了。

希望有一天,“无作业日”真的能让孩子尽情玩耍,家长也能安心休息;考试不排名,家长也能通过透明渠道了解孩子的情况。到那时,家长深夜的眼泪,才不会白流。

来源:拾光贩卖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