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感觉,就像你去楼下小馆吃面,老板突然把隔壁桌的茅台倒进你碗里,告诉你:以后别喝勾兑饮料了,尝口真的。
“央视把于和伟拎出来,像拎一壶老酒,啪地拍在桌上——整个行业都闻到了陈酿味。
”
这感觉,就像你去楼下小馆吃面,老板突然把隔壁桌的茅台倒进你碗里,告诉你:以后别喝勾兑饮料了,尝口真的。
没人提前打招呼,但筷子集体停了三秒。
事情得从十月末那条《新闻联播》说起。
画面里,于和伟站在“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座谈会”第一排,镜头只给他三秒,字幕却打出两行小字:把个人艺术追求融进时代发展。
隔天,《文化十分》播了半小时纪录片,曝光他连续五年偷偷给中戏穷学生塞学费,发票塞满一抽屉,被记者翻出来时,他正蹲在排练厅啃烧饼,胡子拉碴,说“别拍,角色还没杀青”。
观众这才反应过来:原来“史强”不是偶然爆的,《觉醒年代》也不是孤品,人家是把三十年的“笨功夫”攒成一次集体共振。
数据最诚实——优酷连夜改PPT,把2024年片单里的现实题材从三成提到六成;爱奇艺更狠,直接砍掉六成A级偶像剧预算,转头给《鲲鹏击浪》无限绿灯,理由就一句:观众开始识货了。
最有趣的是金鹰奖。
往年评最佳男主角,弹幕清一色“撕番位”,今年突然安静,因为入围名单里于和伟的名字后面跟着括号:《三体》史强。
科幻角色第一次挤进主流演技奖,评委解释得也直白:“以前我们只看哭戏炸裂,现在得看演员能不能把历史厚重感演成未来感。
”一句话,把流量们挂在墙上的“破碎感”滤镜扯下来,告诉大家:会皱眉头不等于会皱历史。
行业大会更热闹。
十七家经纪公司连夜开紧急会议,PPT第一页复制粘贴《广电总局指引》里那句“杜绝假大空表演”,第二页就贴于和伟在《鲲鹏击浪》里的素颜路透,像素糊成渣,仍挡不住眼底那股“我知道我是谁”的笃定。
据说有新人当场被经纪人拉去剧组体验生活,合同里新加一条:每年至少进一次正剧剧组,不然年终奖对折。
流量们不敢吭声,毕竟连选秀出道的小爱豆都在背《李大钊年谱》,生怕下次试镜被问“五四运动第一声口号谁喊的”。
观众端的变化更微妙。
热搜上,“于和伟台词课”话题阅读量破八亿,点进去,最高赞视频是他2003年在话剧《大宅门》里跑龙套,七分钟一句词没有,只靠呼吸节奏把镜头抢光。
弹幕飘过一句:“原来好演员早就在那儿,我们忙着看脸,错过了他的青春期。
”一句话把中年人看泪目,把00后看沉默,集体跑去二刷《三体》,才发现史强嘴里那句“人类啊,真是把自我为中心写进基因”原来说的是我们自己。
有人担心:一阵风刮完,会不会又回到“古偶批发日活”?
数据给了答案——央视点名后,视频平台“实力派演员”搜索量涨217%,同期“流量明星”掉43%。
更关键的是,淘宝周边店开始卖“李大钊同款圆框眼镜”,评论区清一色“给孩子历史作业加buff”。
当历史开始成为带货密码,你就知道,风向真的变了。
于和伟自己倒没什么“救世主”自觉。
剧组花絮里,他正给年轻演员讲“角色社会学分析”,掰着手指头:先弄明白他吃什么,再琢磨他为什么吃,最后才轮到怎么演。
说完补一句,“别学我,我笨,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镜头摇远,背景板上的《鲲鹏击浪》海报被风吹得哗啦响,像给整个娱乐圈递了张迟到三十年的录取通知书:别急,先学会走路,再谈跑步。
观众愿意等,毕竟好酒不怕巷子深,怕的是巷子尽头全是假酒。
来源:简单扑克VP30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