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通人想逆天改命,从来不是靠 “等自己变厉害”,而是靠 “先开始表达”,这事儿听着像废话,其实藏着反常识的玄机,甚至能把你从小透明的泥潭里直接拽出来。
你有没有过这种困惑?明明和同事一样朝九晚五,甚至比他多熬了好几个通宵,可三年后人家跳槽涨薪当主管,你还在原地改 PPT。
明明和发小一起毕业,都没背景没资源,可他五年后开了自己的工作室,你还在纠结这个月房租能不能晚点交。
你以为是努力不够?是运气太差?别自我 PUA 了,凯文凯利早就偷偷说过:
普通人想逆天改命,从来不是靠 “等自己变厉害”,而是靠 “先开始表达”,这事儿听着像废话,其实藏着反常识的玄机,甚至能把你从小透明的泥潭里直接拽出来。
一、别等 “优秀了再表达”,表达才是让你变优秀的 “催化剂”
咱们从小被灌输的逻辑是 “先有实力,再有话语权”,就像上学时只有考第一的人才能上台发言,工作后只有总监级别的人才有资格开分享会。
于是你也跟着等:等我把项目做得完美了再写复盘,等我把技能练到顶尖了再做分享,等我把想法打磨到无懈可击了再开口。
结果呢?等了三年,项目没做成几个,技能没精进多少,想法倒是在脑子里烂了一茬又一茬,最后成了 “沉默的潜力股”,潜着潜着就沉了。
可凯文凯利在《必然》里暗戳戳透了个底:“在未来,创造价值的不仅是你做了什么,更是你让别人知道你做了什么。”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你不用先变优秀再表达,表达本身就是让你变优秀的过程。
我认识个程序员叫小周,刚工作时写代码跟 “小学生写作文” 似的,BUG 多到测试小姐姐想拉黑他。
但他有个 “奇葩习惯”:每周五下班前,非要在公司内网写篇 “本周踩坑日记”,把自己写崩的代码、犯过的低级错误全抖出来,甚至连 “因为复制粘贴错了变量名,导致系统卡了半小时” 这种丢人事都写得明明白白。
一开始同事都笑他 “自曝其短”,有人还私下说 “这水平也好意思写出来?” 可小周不管,照样每周写。
没想到三个月后,情况变了:有老程序员看到他写的踩坑记录,主动过来跟他说 “你上次那个变量名的坑,其实可以用 XX 方法避免”;有产品经理看到他写的功能优化想法,找他一起讨论需求;甚至部门领导都注意到他,说 “这小伙子虽然技术不算顶尖,但愿意思考还敢分享,值得培养”。
再过一年,小周不仅技术精进了不少,还牵头做了个小项目,而那些当初嘲笑他的人,依旧在原地写代码,没人知道他们到底有多少本事。
你看,小周没等自己 “技术顶尖” 再表达,反而靠 “表达自己的不完美”,获得了别人的帮助、机会的垂青,最后真的变优秀了。
这就是凯文凯利说的 “表达的杠杆效应”:
普通人的努力是线性的,但表达能让你的努力产生复利,你说一句话,可能被 10 个人看到,其中 1 个人给你指条明路,这就比你闷头干 10 天管用。
反观那些 “等完美再表达” 的人,就像守着一堆种子不肯播种,总觉得 “等种子长得够好再种”,可最后种子全烂在手里,连发芽的机会都没有。
你以为 “不完美的表达会让人笑话”,可实际上,没人会记住你半年前说错过什么话,大家只会记住 “那个愿意分享的人,好像总能学到新东西”。
普通人最大的误区,就是把 “表达” 当成了优秀者的 “专利”,却忘了它其实是普通人逆袭的 “入场券”。
二、别把表达当 “炫技”,普通人的表达,“连接” 比 “厉害” 更重要
一提到 “表达”,你可能会想到 TED 演讲上侃侃而谈的专家,想到短视频里粉丝百万的博主,觉得 “表达就是要让别人觉得我很牛”。
于是你开始模仿:写文章非要用一堆专业术语,拍视频非要搞华丽的剪辑,说话非要装得高深莫测从,结果呢?文章没人看,视频没人赞,说话没人懂,最后你得出结论 “我不是表达的料”。
可凯文凯利在《技术元素》里说过一句很扎心的话:“大多数人高估了‘被很多人关注’的价值,却低估了‘被少数对的人连接’的力量。”
这话点破了普通人表达的核心:你不用靠表达 “炫技”,也不用追求 “让所有人喜欢”,你只需要通过表达,找到那些和你同频的人,建立起属于自己的 “小连接”,这些连接,才是你逆天改命的关键。
我有个朋友叫阿菜,是个做手工皮具的,手艺不算顶尖,比不过那些非遗大师,价格也没优势。
一开始她也想 “炫技”,拍视频总拍自己缝针多整齐、皮料多高级,结果播放量寥寥无几。
后来她索性放弃 “炫技”,开始拍自己 “做坏的皮具”:比如 “今天给客户做的钱包,缝到一半发现线歪了,只能拆了重缝,损失了半张皮”,再比如 “昨天给朋友做的背包,五金件装反了,朋友说‘没事,反着也挺个性’”。
没想到这种 “不炫技” 的表达反而火了,有人在评论区说 “原来手工皮具也会做错啊,我还以为都是完美的”,有人说 “看你拆了重缝,突然觉得手工好不容易”,还有人说 “我也喜欢手工,能不能教我简单的针法?”
慢慢的,阿菜有了一群 “粉丝”,不是那种百万级的大 V,也就几百个人,但都是真心喜欢她的风格、认可她的态度的人。
后来,有个粉丝说 “我开了家咖啡馆,想定制一批特色杯套,找你做行不行?” 还有个粉丝说 “我身边好多朋友都想要小众皮具,我帮你推推吧”。
就靠这些 “小连接”,阿菜的订单越来越多,最后干脆辞了工作,开了自己的手工工作室。
你看,阿菜没靠 “炫技” 让所有人觉得她厉害,却靠 “真实的表达” 连接了对的人,这些人不是来看她 “多牛” 的,而是来看她 “多真实” 的,而正是这些真实的连接,给了她改命的机会。
普通人总觉得 “表达要厉害才行”,可实际上,“厉害” 是高手的游戏,普通人的优势恰恰是 “不厉害的真实”。高手的表达是 “俯视”,让你觉得 “我好难做到”;而普通人的表达是 “平视”,让别人觉得 “他能做到,我好像也可以”。
来源:概念集中营B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