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度共有10.8万个贫民窟,这一数字来源于2011年的人口普查报告。这些贫民窟中居住着6500万人,其中孟买的两千多万人口中,超过1000万人居住在贫民窟。
全球有超过11亿人居住在贫民窟,相当于每四个城市居民中就有一人。
印度孟买的达拉维贫民窟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之一,这里每平方公里人口超过41万,成为地球上人口最密集的区域。
印度共有10.8万个贫民窟,这一数字来源于2011年的人口普查报告。这些贫民窟中居住着6500万人,其中孟买的两千多万人口中,超过1000万人居住在贫民窟。
达拉维之所以最为出名,是因为在这片2.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超过100万人。
在英国殖民者到来之前,达拉维是沿海七个岛屿之一,马西姆河清澈见底。
18世纪中期,英国殖民者开始在孟买沿海倾倒垃圾,最初选址达拉维,后来堆出了由七座垃圾山组成的迪奥巴尔垃圾场。随着时间推移,七个岛屿之间逐渐被填平成为荒地,流落城市的穷人开始在此聚集。
印度独立后经历了三次重大事件,1948年印巴分治、1964年印巴战争和1971年孟加拉国独立。这些事件导致数百万人被迫离开家园,部分难民来到孟买后定居于达拉维,形成了早期的人口爆炸。
穷人在垃圾堆中翻找材料,用泥土、木棍、废纸板、废金属搭建居所。孟买市政当局未加干预,反而乐见其成,新移民自行安置,政府得以省心。
随着全球人口激增,农村无法承载过剩人口,农民开始向城市迁徙。
1996年联合国人居署数据显示,每年有7000万人涌入城市。印度每年有50万人迁入德里,其中约40万人最终住进贫民窟。几十年间,贫民窟增长速度比印度总人口增速快2%。
1990年代印度经济转型期间,城市不断扩张。然而达拉维垃圾成堆、穷人聚集,开发商不愿涉足,转而开发周边空地。直到孟买人口突破千万,政府才意识到达拉维已成为城市中心黄金地带的巨型贫民窟。
此时的新移民来自印度农村或小镇,怀揣梦想来到这座繁华都市。
然而他们发现,与达拉维相邻的是印度首富安巴尼的豪宅,其造价超过贫民窟百万人的住房总和。
这些新移民大多拥有工作,包括部分白领职位。
但孟买平均月薪约4000元人民币,而2023年孟买市区均价约为每平方米75000元人民币,市中心黄金地段高达12万至30万人民币。
在达拉维工作的年轻人既买不起也租不起附近单间,不得不选择每天在危险的公共交通中耗费数小时通勤,还是六人挤在15平米的房间。
居住在贫民窟常伴随羞辱,孟买中产常指责贫民窟居民懒惰。但数据显示,达拉维仅10%的成年人口没有工作,其中包括老年人。
达拉维现有5000家企业和15000家作坊式工厂,雇员多为贫民窟居民。仅回收行业就雇佣25万人。
这里生产并出口玫瑰果酱、皮包、外科手术缝合线、时尚衬衣等商品,年产值在5亿至10亿美元之间,堪称孟买的“国家级创业产业园”。
然而这些企业均为非法,不遵守劳动法规,工人没有保险,工资极低,裁员随意。即使找到工作,大多数人仍生活在极度贫困中。
公共设施严重不足,基本没有下水道,水电短缺。最具印度特色的问题是厕所严重不足,100万人口只有842个厕所。2006年联合国难民署报告指出,每1440名居民共享一个厕所。部分厕所收费,一个家庭每天可能花费50至100卢比如厕,还需自备用水洗手。
更多人选择户外解决,曾经清澈的马西姆河如今污浊不堪。随地大小便加上没有下水系统,导致传染病和肺癌等疾病传播。
印度政府曾尝试改善,计划每15人配一个厕所,但因难度降为35人一个,勘察后改为100人一个,最终因预算有限只能实现约千人共享一个厕所。
政府在达拉维的存在感薄弱,贿赂警察是常态。
1982年至1987年担任孟买山区副警察局长的帕瓦尔在回忆录中写道,达拉维如同独立国家,自成一体。
随着贫民窟人口增加,各大政党开始重视这些选民。政客培养扶持有组织犯罪集团以高效组织选民。
1992年之前,达拉维未发生大规模恶性事件。但1992年12月6日,印度人民党号召印度教极端分子拆除巴布里清真寺,引发全国宗教冲突,达拉维也经历了最严重的族群冲突。
如今达拉维贫民窟位于孟买最值钱的市中心,众多资本虎视眈眈。如果拆迁成功,不可能在市中心重新安置贫民窟居民。达拉维早期居民清除了垃圾山,如今部分人被迁往孟买著名的迪奥纳尔垃圾场。
达拉维是地球上最著名的贫民窟,但绝非唯一。
据联合国人居署2023年数据,到2053年贫民窟人口将达到31亿,平均每日新增18.3万人。日益加剧的全球贫富差距正加速这一进程。
未来的城市未必全由玻璃和钢铁构筑,反而可能是在垃圾与粪便之间,由粗砖、稻草、再生塑料、水泥块和废木料搭建而成。
来源:阿泽洞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