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关乎未来十年国运与城市命运的产业竞赛,已经悄然鸣枪!量子计算、人形机器人、6G通信……这些曾存在于科幻片中的技术,如今已成为北京、上海、深圳、合肥等城市全力争夺的“新石油”。
一场关乎未来十年国运与城市命运的产业竞赛,已经悄然鸣枪!量子计算、人形机器人、6G通信……这些曾存在于科幻片中的技术,如今已成为北京、上海、深圳、合肥等城市全力争夺的“新石油”。
这场竞赛的顶层设计已然明确。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近日披露,《“十五五”规划建议》已将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与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六大产业,定调为新的经济增长极。相比此前,新增的氢能与核聚变、脑机接口两大领域,凸显了布局的前瞻性与雄心。
政策东风已至,谁能在新一轮城市洗牌中脱颖而出?一幅激烈的“未来产业争夺战”地图正在中国缓缓展开。
一、量子科技:合肥“领跑全球”,京沪协同发力
“我们的‘本源悟空’刚完成新一轮算力升级,处理复杂问题的速度又快了十倍。”合肥本源量子的工程师张昊在实验室里调试设备时,言语里满是自豪。这座被业内称为“量子之都”的城市,正以黑马之姿占据全球赛道前排。
科技咨询机构ICV TA&K发布的《2024年全球未来产业发展指数报告》显示,合肥量子产业国内排名第一,全球仅次于美国旧金山,中国入围全球20强的4家量子企业中有3家来自这里。截至2025年10月,合肥已聚集93家量子企业,拿下超2000件相关专利,建成24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等里程碑成果相继诞生。这背后,是当地量子信息专项政策的持续护航,以及“财政引导+基金矩阵”支持体系的强力托举。
北京则凭借科研资源密度占据底层优势。依托清华、北大、中科院等顶尖机构,北京在量子基础研究领域持续突破,更形成了“国家实验室搞探索、企业做工程化、市政场景做验证”的“政产学研用”闭环。2025年,北京明确将量子科技纳入“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核心,计划到2030年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把实验室成果更快转化为产业实力。
上海的打法则凸显差异化。2024年12月,上海量子城市时空创新重点实验室正式揭牌,联合商汤、华为等企业专攻中性原子量子计算方向。借助长三角区位优势,上海与合肥、南京形成协同效应,在量子金融风控、精准医疗等高端场景应用中抢占先机,走出一条“技术协同+场景落地”的特色路径。
二、生物制造:沪京深津“四强争霸”,各握独门绝技
“以前靠化学合成的原料,现在用微生物就能‘造’出来,成本降了三成,还更环保。”在上海张江科学城的合成生物创新中心,药明康德的研发负责人李娜展示着刚下线的生物基材料样品。这里是全国首个合成生物创新中心,也是上海生物制造产业的核心引擎。
上海已将生物医药列为三大先导产业之一,2024年产业规模突破9000亿元,2025年有望迈过万亿门槛。在复星医药、药明康德等龙头带动下,合成生物学、细胞治疗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不断涌现,形成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完整链条。
北京的发力点则放在技术攻坚与集群培育上。《北京市加快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明确提出,到2026年培育30家领军企业,实现200亿元产业规模。在昌平区的合成生物产业集聚区,120余家企业已扎根生长,2024年营收超60亿元,中科院、北大的科研成果在这里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深圳把合成生物摆在八大未来产业之首,靠重大设施和市场生态吸引创新要素。2022年全国首个合成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光明区,2024年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又在此揭牌。在华大基因、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的带动下,近三年全国新成立的合成生物企业近一半选择落户深圳,市场化创新活力尽显。
天津则凭工业基础在应用端站稳脚跟。依托成熟的化工产业体系,天津在生物催化剂、工业酶制剂等应用领域优势突出,更通过政策优惠吸引巴斯夫、诺维信等跨国企业落地。当地规划2027年前布局一批产业化项目,让实验室里的生物制造技术真正走进工厂车间。
三、氢能与核聚变能:京沪领跑,多城分食“清洁能源蛋糕”
“开氢能公交车快一年了,加一次氢能跑300多公里,比燃油车安静还省钱。”北京公交集团的司机刘师傅驾驶着氢能客车穿梭在五环路上。截至2025年,北京氢能公交车保有量已达1200辆,建成35座加氢站,一张覆盖全市、辐射京津冀的氢能基础设施网正在成型。
按照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相关计划,当地不仅要深耕氢能应用,还在谋划内蒙古乌兰察布绿电制氢项目的输送通道,打通“绿电制氢-运输-应用”全链条。在核聚变领域,北京作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的核心区域之一,已落地多项关键任务,为未来能源探索奠定基础。
上海的目标更具国际视野。《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提出,到2035年建成全球领先的氢能研发创新中心和制造检测中心。截至2024年,上海已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超3300辆,累计纯氢行驶里程近6900万公里。总部位于上海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正瞄准2050年聚变能源商用目标持续攻关,抢占未来能源技术制高点。
广州、佛山等南方城市则形成差异化布局。2024年11月,广州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出18项举措覆盖全产业链,开发区已吸引20余个氢能项目落地,总投资超40亿元。佛山更喊出打造“中国氢能产业之都”的口号,2024年氢能产业营收达120亿元,形成从制氢到应用的完整生态。合肥、成都也在核聚变领域发力,前者的“夸父”装置、后者的小型化聚变堆研发,都取得了阶段性突破。
四、脑机接口:沪京深“技术三角”成型,从实验室走向生活
“戴上这个脑电帽,不用说话就能操控轮椅移动,太神奇了!”在上海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的展示现场,一位脊髓损伤患者顺利完成意念操控演示。2025年6月29日,全国首个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在此启动,标志着上海在该领域的布局进入加速期。
作为全国首个系统性布局脑机接口的城市,上海在2025年1月出台《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方案(2025-2030)》,覆盖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全技术赛道。目前,这里已聚集一批创新企业和重点实验室,从芯片研发到临床应用的产业链条逐步完善,成为国内名副其实的创新策源高地。
北京则在非侵入式领域做出特色。当地科研团队研发的脑电帽、意念控制机械臂等技术,已在自闭症康复、帕金森病治疗等场景取得进展。《加快北京市脑机接口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提出,到2030年培育3-5家全球领军企业,打造1-2个产业集聚区,让技术更好服务民生健康。
深圳擅长把技术变成产品。华为、腾讯开发的非侵入式脑机设备已走进教育、游戏领域,当地规划到2026年建设10个应用示范场景,推动技术向医疗、康养等领域延伸。杭州、成都也不甘落后,前者培育出强脑科技等“独角兽”企业,在情感识别领域突破;后者成立西部首个脑机接口中试平台,聚焦康复机器人研发。
五、具身智能:京深沪杭“四城竞技”,人形机器人成主角
“‘悟空’不仅能跑能跳,还能帮着搬东西、取快递,很快就能走进社区服务点。”杭州宇树科技的工作人员向参观者介绍着最新款人形机器人。这款火出圈的机器人,正是杭州具身智能产业实力的缩影。
北京主打“原始创新”,2023年11月成立国内首家省级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2025年2月又在中关村揭牌全国首个具身智能创新产业园。《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到2027年要突破100项关键技术,培育50家核心企业,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筑牢技术创新根基。
深圳则是“制造重镇”,机器人产业链企业数量全国第一,总产值超1700亿元,30多家上市企业中7家入选全球人形机器人百强。2025年3月发布的《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相关企业超1200家,关联产业规模破千亿,靠全产业链优势抢占制造高地。
上海聚焦“生态构建”,机器人产业规模占全国三分之一,正打造“实验室-工厂-场景”的完整生态。根据《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到2027年要集聚百家骨干企业、落地百大应用场景,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杭州则凭核心部件发力,在减速器、伺服驱动等关键领域拥有先发企业,计划到2029年实现2万台整机年产量,核心产业规模达200亿元。
六、6G:京深宁沪“组团攻坚”,松江成上海新支点
“在松江的6G信通智谷,我们的沉浸式通信模组刚拿到天使轮投资,很快就能用到XR眼镜上。”国科欣脑公司董事长赵曦的话,道出了上海6G产业的落地速度。2025年8月,松江区6G信通智谷正式开园,这个全国唯一“6G+卫星互联网”双核产业集聚区,已聚集29家在孵企业,2024年产值达16.7亿元。
上海的6G布局既有全局规划又有局部突破。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6G列入重点布局领域,正瞄准芯片器件、卫星互联等方向攻关。松江区的“六极星通”孵化器更形成特色,打造从技术研发到场景验证的“直通车”,让实验室成果快速走向市场。
北京是6G标准制定的“核心枢纽”,依托清华、北邮等高校在太赫兹通信等技术上取得突破。2024年出台的《6G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方案》提出,2026年建成开放试验验证环境,结合车联网、低空经济等场景,吸引全球资源集聚。
深圳靠产业链优势领跑,华为、中兴的6G专利数量长期位居全球前列。2025年推出的“ICT+行动”,推动电子信息、AI与6G融合,还计划建设全球首个全市域低空通感网络,为6G提供“实景测试场”。南京则凭技术突破突围,紫金山实验室2023年底完成的6G光子太赫兹传输实验,速度比5G提升上百倍,当地正全力打造“6G之城”,力争5年内未来产业产值破3000亿元。
六大未来产业的布局,本质上是城市对未来发展主动权的争夺。从合肥的量子科技到深圳的人形机器人,从上海的脑机接口到南京的6G技术,每个城市都在找准定位、集中发力。这些今天还在实验室里的技术、产业园中的项目,未来终将变成改变生活的产品、拉动发展的动能。
那么问题来了,你所在的城市在布局哪条未来产业赛道?身边有没有已经落地的未来技术应用?你最期待哪种未来科技早日走进日常生活?
来源:闲蛋小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