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烟波浩渺的微山湖底,沉睡着一座有着四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古留城。这座位于微山岛西偏南6公里处、距夏镇南20余公里的历史古城 ,曾经是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更是汉代著名谋士张良的封地 。然而,在明末清初的一次大洪水中,这座繁华古城永远沉没于湖
引言
在烟波浩渺的微山湖底,沉睡着一座有着四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古留城。这座位于微山岛西偏南6公里处、距夏镇南20余公里的历史古城 ,曾经是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更是汉代著名谋士张良的封地 。然而,在明末清初的一次大洪水中,这座繁华古城永远沉没于湖底,只留下凄美而迷离的传说故事,在湖区百姓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
古留城的沉没不仅是一个地理变迁的结果,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从尧舜时期的封国到汉代的郡县,从繁华的都市到水下的遗迹,古留城见证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沧桑巨变。特别是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作为东西南北的交通咽喉和兵家必争之地 ,使得这座古城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然而,由于史料记载的匮乏和考古发现的局限,古留城的真实面貌至今仍笼罩在神秘的面纱之下。"古留城60年一现"的民间传说 、张良预言城陷的神奇故事 ,以及石狮子显灵的灵异传说 ,都为这座水下古城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梳理历史文献、深入分析考古发现、搜集整理民间传说,并结合现代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全面揭示古留城从兴起到沉没的完整历程,挖掘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这不仅有助于填补地方历史研究的空白,更能为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一、古留城的历史考证:从封国到沉没的千年变迁
1.1 起源与早期发展(尧舜时期-春秋)
古留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这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明确记载。南宋罗泌所著《路史·国名志》记载:"丹朱庶弟九,其封于留者为留氏" 。据考证,尧的儿子丹朱有九个庶弟,其中被封于留地的成为留氏,留之封国至今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 。这一记载表明,留国是微山湖地区最早出现的政区,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在尧舜时期,留作为最早的封国之一,印证了这一地区鲜明而独特的人文历史。据《路史》记载,留之封国当在虞舜的时候。此时的留城位于古泗水之滨,其东北十里便是今天的微山(当时尚无此名)。由于地理位置特殊,环境优美,古泗水从古留城穿过,使这里变成一片绿洲,是鲁苏豫皖交界地区不可多得的富庶之地。
商代时期,留国继续存在并得到发展。据史料记载,商时沛国南属留国,即古留国 。这表明在商代,留国的疆域范围相当广阔,不仅包括今天的留城一带,还涵盖了沛国南部地区。
进入周朝后,留国的地位发生了重要变化。《春秋·地理考》记载:"周之时留为宋邑,留国在殷末已亡" 。这意味着留国在殷商末期已经灭亡,到了周朝,留地成为宋国的一个城邑。《左传·襄公元年》中记载的"楚子辛救郑,侵宋吕、留",其中的"留"即指留邑 。这一时期,留城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成为中原地区的重要城邑。
1.2 郡县制下的兴衰变迁(秦汉-隋唐)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在原留国故地设置留县,属泗水郡管辖 。这标志着留城从封国制向郡县制的重大转变,也为其在秦汉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制度基础。
西汉建立后,留县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据《汉书·张良传》记载:"汉六年,高祖以三万户封良,良不敢受,自愿封留足也,乃封良为留侯" 。张良在汉朝建国后的封赏会上表现出了不慕荣利的高尚品德,他谢绝了刘邦对他的万户侯封赏,只选择了留县作为封地。张良说:"陛下实在要封赏我,就把我和陛下相识的地方留县封给我做个纪念吧,我哪里当得起万户侯" 。
这一选择不仅体现了张良的谦逊品格,也使留城成为了汉代政治体系中的重要节点。留县成为张良的封邑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都得到了极大推动。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选择留地的原因是:"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这表明留城是刘邦与张良初次相遇之地,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东汉时期,留县属彭城国管辖 。《晋书·地理志》记载:"留属彭城。其时军旅迭兴,留为东西门户" 。这一时期可能是留城较为繁盛的时期,作为东西交通的重要门户,留城在军事和商业上都占据重要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留县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变迁。留县先属彭城国,后属彭城郡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公元457年),撤广戚县并于留县;明帝泰始三年(467年),留县入于北魏,仍属彭城郡;北齐末,废留县,并于沛县 。虽然县制被废除,但城池仍然存在,称为留城镇。
隋朝时期,留县得到短暂恢复。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留县,属彭城郡管辖 。然而好景不长,唐朝初年,留县再次被废除 。从此,历时八百余年的留县,只作为沛县的一个城镇存在了 。
从隋唐时期文人墨客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留城的逐渐衰落。隋代文人卢思道的《春夕经行留侯墓》和唐朝诗人刘长卿的《归沛县道中晚泊留侯城》都流露出对留城萧条景象的感慨 。刘长卿在诗中写道:"访古此城下,子房安在哉?" ,表达了对这座曾经繁华的古城如今衰落的唏嘘。
1.3 明清时期的最终沉没
古留城的沉没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明清时期,由于黄河频繁决口和京杭大运河的改道,留城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在明代以前,微山湖地区原本是一片陆地。据史料记载,微山湖在明代以前为陆地,微山岛位于微山湖南部,四面环水,在西汉时属留县境内的高地,因此多被选为墓地。这表明在明代之前,留城一带地势较高,并不存在大面积的湖泊。
明代中期,黄河水患日益严重。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黄河决口于沛县,淤沽头闸上下一百余里,运道不能畅通。工部尚书朱衡开挖了所谓的"漕运新渠",又叫新河,留城成为元、明运河南北连接的枢纽 。
然而,真正导致留城沉没的是万历年间的一系列水利工程。明隆庆元年(1567年)漕运新渠开成时,留城仍在。但随着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李家口河的开通和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泇河的挖成通航,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
泇运河的开通具有划时代意义。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总河李化龙开始大举开凿泇运河,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总河曹时聘"复大加展拓,建坝遏沙,修堤度纤,置邮驿,设兵巡,增河官,立公署",最终完成了泇运河的开凿工程 。泇运河的开通废弃了留城之西的泗河运道,使得留城一带的积水失去出路,面积迅速扩大 。
与此同时,黄河决口更加频繁。据记载,时至明朝,黄河不断决口更加频繁地扫荡古留城,终于在明朝万历年间,又一次决口的黄河夺泗入淮,从此古留城被彻底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 。
留城沉没的确切时间,根据《沛县志》等史料记载,约在明末清初 。韩庄刘氏族谱碑及家谱中有类似的记载:"吾祖刘氏,世居彭城,始迁留城。永乐二年八月十三日子时,尹河涨水,湮没留城。刘伯通携三子来峄阳定居……" 。虽然族谱中记载的时间是永乐二年(1404年),但根据其他史料推算,留城陷没的时间应该在明末清初。
古留城沉没后,原来的陆地逐渐形成了湖泊。随着南四湖(微山湖)的形成,进而连成一片,至明末清初,四湖面积达到2050平方公里,使得留城最终成为一座地下水晶宫。古留城的沉没,标志着微山湖的形成,桑田变为沧海。
1.4 地理环境与战略地位
古留城之所以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古留城位于微山岛西偏南6公里处,距夏镇南20余公里。其具体方位应在微山岛万庄、沟南村西南七八里许,沛县房村河外五至六里水下 。
从地理环境来看,古留城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交通枢纽地位突出。古留城自古就是东西南北的交通咽喉,属于兵家必争之地 。周简王十四年(前572年)秋,"楚子辛救郑,侵宋吕留";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刘义恭与魏军大战于留城。这些历史事件都说明了留城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第二,水系发达,航运便利。古泗水从古留城穿过,使其成为重要的水运枢纽。在京杭大运河开通之前,泗水是连接南北的重要水道,留城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货物集散地和商业中心。
第三,地势低洼,易受水患影响。古留城地势低洼,常受水害影响,特别是明万历年间,随着漕运新渠、李家口河、泇河等的开通,留城一带的积水失去出路,面积迅速扩大。这种地理劣势最终导致了古城的沉没。
1.5 城市规模与布局推测
关于古留城的规模,史书中并无确切记载。但通过各种资料的分析和推测,可以对其规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据盛振珏考证,西汉时的留城依泗水而建,东西约1000米,南北约3000米 。这一规模在当时算得上是一座较大的县城。另据史志工作者的估算,以相近的沛城为参照,认为留城比沛城要小,其城区规模应是南北3000米,东西1000米左右。
然而,从干湖时百姓到实地观察的情况来看,留城的规模应该要大一些。2002年微山湖大旱时,微山岛南、西部湖水基本干涸,人们发现了一些重要遗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条直通留城的"石板路",据说是明代以前的"官道",距离岛西约五华里。每块条石长米余,石道基底栽的是木桩,两旁全是淤泥 。
从这条石板路的规模来看,留城的城市布局可能具有以下特点:
1. 道路系统完善:有直通郗山的官道,说明留城与周边地区有良好的交通联系。
2. 建筑布局规整:从出土的汉代文物来看,留城的建筑应该具有一定的规划,不是杂乱无章的。
3. 功能分区明确:从墓葬区的分布来看,留城可能有明确的居住区、商业区和墓葬区的划分。
二、古留城的文化传承: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遗产
2.1 物质文化遗产:建筑、文物与手工艺
古留城作为一座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城,其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主要体现在建筑遗迹、出土文物和传统手工艺三个方面。
建筑遗迹方面,古留城曾经建有众多重要建筑。据晋朝戴延之《西征记》记载,留城中有张良庙。南朝梁裴子野《宋略》记载,义熙十三年,高祖北伐,大军驻扎留城,令修张良庙。徐州府志及旧志记载,留城还建有"英会寺",金大定三年建;"功德禅院",院在留城西;还有"山云墓"等建筑。
这些建筑反映了古留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
1. 宗教建筑多样:从张良庙、英会寺、功德禅院等建筑可以看出,古留城的宗教文化具有包容性,既有道教(张良庙),也有佛教(英会寺、功德禅院)。
2. 建筑年代跨度大:从晋代的张良庙到金代的英会寺,反映了留城建筑文化的延续性。
3. 建筑布局合理:从"院在留城西"等描述可以看出,这些建筑在城市中有明确的位置规划。
出土文物方面,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为我们了解古留城的物质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2003-2005年,微山县文物管理所对微山岛44座汉墓进行了清理,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
这些文物主要包括:
1. 陶器:数量和种类较多,有钫、壶、鼎、盒、罐、釜、匜、豆形壶、钵、灶、井、仓、磨、猪圈等。这些陶器不仅是日常生活用品,也是重要的随葬品,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2. 铜器:有辅首衔环、泡钉、柿蒂形棺饰、盘、镜及带钩等。铜器的种类和数量反映了当时的金属工艺水平。
3. 铁器:有锸、铲、锤、剑、矛等。铁器的出现标志着生产力的提高。
4. 铜钱:有半两、五铢、大泉五十、货泉、小泉直一等。这些铜钱不仅是货币,也是研究当时经济状况的重要资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发掘还出土了38块画像石,图像皆为阴线刻。这些画像石的内容丰富,包括庖厨图、出行图、宴饮图、厅堂图、狩猎图等,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
传统手工艺方面,虽然古留城的手工艺具体情况缺乏直接记载,但从出土文物和周边地区的传统工艺可以推测,古留城应该有发达的手工艺体系。
1. 制陶工艺:从大量精美的陶器可以看出,当时的制陶工艺已经相当成熟。陶器的种类繁多,造型精美,说明有专门的制陶工匠。
2. 金属工艺:铜器和铁器的制作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特别是铜器的铸造和铁器的锻造,都需要专业的工匠。
3. 纺织工艺:从出土的纺轮等工具可以推测,当时的纺织业也有一定的发展。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信仰与传说
古留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在民俗活动、宗教信仰和民间传说三个方面,这些都是古留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活动方面,虽然关于古留城具体民俗活动的记载不多,但从周边地区的民俗可以推测其特色。微山湖地区有独特的渔猎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鱼鹰捕鱼。
鱼鹰捕鱼是微山湖区传统渔猎方式,也是中国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和文化。放鹰捕鱼最好的季节是冬天,鱼鹰下水捕鱼前,放鹰人要先用草蔓子把渔鹰的脖子扎起来,以防渔鹰捕鱼时把鱼吃下肚子 。这种独特的捕鱼方式反映了湖区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宗教信仰方面,古留城的宗教信仰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1. 张良崇拜:作为张良的封地,留城对张良的崇拜应该是一种重要的信仰。这种崇拜不仅体现在张良庙的修建和祭祀活动中,更体现在民间传说和故事中。
2. 水神崇拜:由于地处水乡,古留城的居民可能有崇拜水神的传统。微山湖渔民普遍信仰"老祖",而所谓的"老祖",并不是特指某一个神,而是一组神,包括"金龙四大王""张大王""黄大王"等负责管理河湖的水神 。
3. 佛教信仰:从英会寺、功德禅院等佛教建筑可以看出,佛教在留城也有一定的影响。
民间传说方面,古留城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故事,这些传说不仅丰富了地方文化,也反映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期望:
1. 张良预言城陷传说:相传张良病危弥留之际,令子孙们速造七只大船,在他下葬七天后祭祖时供在墓前。张良葬后第七天,突然天降暴雨,留城顷刻被淹没,张良的子孙和族人分乘七只大船逃难,才免遭洪水吞噬 。
2. 石狮子显灵传说:留城城南有一家杀猪屠户,每日在门口石狮子身上磨刀。一日石狮子流泪说话告知主人留城有难,但天机不可泄漏。最终屠户一家听从石狮子的话,在大水来临前乘石狮子变成的大船逃离。
3. 刘伯通传说:明代留城住着一户叫刘伯通的人家,祖上显灵告诉他"留城要陷",命他速造木船。后来,刘伯通的外孙贪玩,用红土把石狮子的眼睛涂红,话音刚落,大水陡涨,留城被淹没,只有刘伯通一家包括他外孙凭借船的保护才得以活命 。
这些传说虽然带有神秘色彩,但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和对生命的珍视。
2.3 张良文化的深远影响
张良作为古留城最著名的历史人物,其文化影响远远超出了地域范围,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良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
1. 军事谋略: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军事谋略和政治智慧至今仍被后人传颂。
2. 功成身退:张良在汉朝建立后,拒绝了刘邦给予的优厚待遇,选择了功成身退。这种不慕荣利的品格成为后世文人墨客推崇的典范。
3. 封地选择:张良选择留城作为封地,不仅因为这里是他与刘邦初次相遇之地,更体现了他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
张良文化在当代的传承:
1. 文化活动:各地纷纷举办张良文化节、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弘扬张良文化。
2. 廉政教育:张良的"功成不居"思想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廉政教育的重要内容。
3. 精神传承:子房街道将文化传承与基层治理相结合,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三、考古发现:揭开古留城神秘面纱的科学探索
3.1 历次考古发掘成果
古留城的考古工作主要集中在微山岛及其周边地区,这是因为古人"择高而葬"的习俗,使得地势较高的微山岛成为留城人的安息之地 。
2003-2005年的大规模发掘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考古成果。微山县文物管理所对微山岛44座汉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墓葬分为土坑墓、石椁墓、画像石椁墓三种类型。
具体发掘情况如下:
1. 墓葬类型统计:
- 土坑墓15座,有单人葬和二人葬之分
- 石椁墓21座,有单椁、双椁、三椁之分
- 画像石椁墓8座,有单椁和多椁之分
2. 出土文物丰富:
- 陶器:种类繁多,包括生活用具和模型明器
- 铜器:有装饰品、容器等
- 铁器:主要是生产工具和兵器
- 铜钱:各个时期的货币都有发现
- 画像石:38块,内容丰富,艺术价值高
其他重要发现:
1. 2004年五椁墓的发现:2004年出土的同穴五椁合葬墓是考古重要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考古》刊文说:"并列五椁的现象在山东尚属首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2. 画像石的艺术价值:晚期的椁室画像较为复杂,如M20G1、M20G2、M20G4画像最为精致。侧板图像分三格,每座墓东西侧板共六幅图像。画面内容以庖厨图、出行图、宴饮图、厅堂图、狩猎图为常见,个别有乐舞百戏图、建鼓乐舞图等。
3. 蚌质蝉的发现:这是较新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4. 大型五铢钱:发现了直径达3.3厘米的较大的五铢钱,也是重要发现。
3.2 重要文物及其历史价值
考古发现的文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丰富,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陶器的历史价值:
1. 生活用具类:钫、壶、鼎、盒、罐、釜、匜、豆形壶、钵等,这些器物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特别是陶鼎、陶釜等炊具的发现,说明当时的烹饪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2. 模型明器类:灶、井、仓、磨、猪圈等,这些器物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和家庭生活场景。陶仓的发现说明当时有储存粮食的习惯,陶磨的出现表明已经有了加工粮食的工具,陶猪圈则反映了当时的畜牧业发展水平。
3. 艺术价值:许多陶器的造型优美,纹饰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陶器不仅是实用器,也是艺术品,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观念。
画像石的文化价值:
画像石是此次考古发掘的重要收获,其价值主要体现在:
1. 历史信息丰富:画像石的内容包括庖厨图、出行图、宴饮图、厅堂图、狩猎图等,这些图像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直观的资料。
2. 艺术风格独特:这些画像石皆为阴线刻,线条流畅,构图合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早期的画像较为简易,晚期则变得复杂精致,反映了艺术发展的历程。
3. 断代依据重要:画像石椁墓出土有铜钱,为同时期的画像石墓的断代提供了依据。
铜钱的经济价值:
出土的铜钱包括半两、五铢、大泉五十、货泉、小泉直一等,这些铜钱的价值在于:
1. 经济史研究:不同时期的货币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和货币政策。
2. 断代依据:铜钱是墓葬断代的重要依据,通过铜钱可以确定墓葬的年代。
3. 流通范围:从货币的种类可以看出当时的商业活动范围和贸易往来情况。
3.3 考古技术的应用与发现
现代考古技术的应用为古留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水下考古的探索:
虽然古留城沉没于湖底,但水下考古技术的发展为探索古城遗址提供了可能。据报道,水下考古慢慢把盖子掀开,微山湖南阳镇的水面下有条运河故道,元代那条漕运线能对上 。通过水下展廊等技术手段,人们可以看到湖底的一些遗迹。
遥感技术的应用:
现在用遥感去扫,用三维去搭,古留城的位置圈在微山岛西南七八里那一片,石板官道的木桩基底还露着纹路 。这种技术手段可以在不进行大规模发掘的情况下,了解遗址的分布情况。
考古勘探的发现:
1. 石板路的发现:微山岛西部村庄无人不晓从湖北岸郗山有一条直通留城的石板路(大条石铺成),是当时的"官道",距离岛西约五华里 。2002年微山湖大旱时,还能看见部分剩余的石板,石道基底栽的是木桩,两旁全是淤泥 。
2. 遗址范围的确定:通过勘探,考古人员确定了留城遗址的大致范围,为今后的考古工作奠定了基础。
3.4 考古发现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古留城的考古发现对历史研究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1. 证实了历史文献的记载
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相互印证,证实了古留城的存在。从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留城在汉代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城市,这与史书中关于张良封地的记载相吻合。
2. 补充了历史细节
考古发现提供了许多史书中没有记载的细节,如墓葬的形制、随葬品的种类、人们的生活方式等。这些细节丰富了我们对古留城的认识。
3. 揭示了社会结构
通过对墓葬的分析,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不同规模的墓葬反映了墓主人的不同社会地位,这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提供了实物证据。
4. 展现了文化面貌
出土的文物展现了古留城丰富多彩的文化面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特别是画像石的发现,为我们了解当时的艺术水平和审美观念提供了珍贵资料。
5. 推动了地方史研究
古留城的考古发现不仅对研究留城本身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研究整个微山湖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推动了地方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四、民间传说:古留城的集体记忆与文化想象
4.1 张良相关传说:智慧与预言的化身
在古留城的众多民间传说中,与张良相关的传说最为丰富和神秘,这些传说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这位历史人物的崇拜,更反映了民间智慧和文化心理。
张良预言城陷的传说是最著名的故事之一。相传张良病危弥留之际,交代完如何料理后事,又令子孙们速造七只大船,在他下葬七天后祭祖时供在墓前,并令60年后的某月某日挖开家院某处,取出所埋之物 。
这个传说的具体情节是:
张良的子孙们对造船的要求感到莫名其妙,因为留城当时地处广袤平原,造船何用?但他们深知张良工于谋略,神机妙算,他令造船必有妙用。于是请人星夜赶造了七只大船。张良葬后第七天,子孙们将船供在墓前,和族人及亲朋正准备祭祀,突然天降暴雨,一时黄水滚滚,洪峰咆哮,留城顷刻被淹没。张良的子孙和族人及前来祭祀的亲朋急忙分乘七只大船逃难,才免遭洪水吞噬之灾 。
六十年过去了,张良的后代子孙们不敢忘记先祖张良遗嘱,乘船来到微山湖上,但见湖水茫茫,何处觅得留城旧址?他们只好夜泊湖上,时至夜半,忽见湖水慢慢退去,留城忽然从湖中现了出来,街市依然,楼舍依旧……张良的后代们急忙奔向老家,刚刚挖开院中某处取出所埋之物,湖水忽然又慢慢浸漫过来,他们急奔上船。留城瞬间不见,重又沉入微山湖中 。
这个传说反映了几个重要的文化内涵:
1. 先知先觉的智慧:张良被赋予了预言未来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了人们对智慧的崇拜。
2. 未雨绸缪的思想:张良在生前就为子孙的安全做好了准备,这种远见卓识是人们所推崇的。
3. 60年一现的神秘:传说中留城60年后会重新出现,这种周期性的显现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
张良选择留地的传说也很有意义。传说刘邦和张良在留城相遇,这一遇,火花迸射,石破天惊,改写了天下格局。刘邦大封功臣时,张良主动选择留县,自称"封留侯足矣" 。
这个选择背后的故事是:
张良推辞说:"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这个传说不仅解释了张良选择留地的原因,更体现了他的谦逊品格和对故地的深情。
4.2 水患传说:灾难记忆与生存智慧
古留城的水患传说反映了湖区人民对自然灾害的深刻记忆和应对智慧。
刘伯通的传说是最具代表性的水患故事:
传说明朝初年,留城里住着一户叫刘伯通的人家。有一天,祖上显灵告诉他"留城要陷",命他速造一条木船,只要大门口两旁石狮子的眼睛变红,全家人就快速上船躲避,直到遇有火光的地方才能下船上岸 。
故事的发展是这样的:
刘伯通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女儿早已出嫁到一户姓陈的人家,生有一子。船快造好的那天,女儿正巧带着其子回娘家,刘伯通就让这个小孩在门口帮着看石狮子。小孩子贪玩,看守了一会就耐不住了,于是灵机一动,就抓了把红土把石狮子的眼睛涂红了,然后跑进院里,大声地告诉家人"狮子的眼睛变红了"。话音刚落,只见天昏地暗,大水陡涨,很快把留城的房屋、树木淹没了,人和牲畜全部葬身水底,只有刘伯通一家包括他女儿和外孙凭借着船的保护才得以活命 。
他们随水漂流,一天夜里,突然看见远处有一丝火光,一明一灭,就拼命地划过去,在此上岸,原来是一位老汉正在树下吸旱烟袋,他们看到的火光就是老汉吸烟时发出的光亮。他们把这个地方起名"遇火地",这就是目前韩庄镇前性义村最早的名称 。
这个传说的文化价值在于:
1. 灾难预警机制:通过石狮子眼睛变红来预警灾难,体现了民间的智慧。
2. 生存技能传承:造船和驾船技术成为应对水患的关键技能。
3. 地名的由来:解释了"遇火地"(前性义村)的由来,体现了传说与现实的联系。
石狮子显灵的传说则从另一个角度讲述了水患的故事:
留城城南有一家杀猪的屠户,家门口有一尊高大的石狮子,屠户每天天不亮就在石狮子身上磨刀,天长日久,石狮子越发光亮。一天,屠户早起正要磨刀,看到石狮子在流泪。那石狮子伤心地说道:"其实本不该告诉你的,我看你平日为人和善,这才告诉你,你知道,眼下留城气数已尽,今夜子时要被大水淹掉"。
故事的结局是:
屠户听说原委后大惊,很想即刻告诉乡亲们离乡避难,但石狮子说:"此是天机不可泄漏,会有杀身之祸的"。天很快就黑了,屠户只得含泪回到家里,简单收拾,和家人出门了,刚到门口石狮子动了,它告诉屠户一家,马上大水就要来,并且变成一艘大船,屠户刚上去,大水翻天盖地冲进留城,哭叫声一片 。
这个传说的意义在于:
1. 善恶有报的观念:屠户因为平日和善而得到石狮子的救助。
2. 天机不可泄漏:体现了民间对神秘力量的敬畏。
3. 动物报恩的主题:石狮子为报答屠户的善待而救其性命。
4.3 60年一现的神秘传说
"古留城60年一现"的传说在微山湖地区广为流传,这个传说充满了神秘色彩,反映了人们对古城的思念和对奇迹的期待。
传说的内容是:
微山湖的渔民世代相传着一个古老的故事:这片水域原本并无湖泊,只是一片广袤的洼地,如今的微山岛那时还是孤立的小山丘,古留城便坐落在这片洼地之上,市井繁华,人声鼎沸。不知从何时起,"古留城60年一现"的说法在湖畔流传——每当古城沉陷满六十载,那片水域便会澄澈见底,古时的街巷车马、身着古装的行人往来穿梭,宛如时光倒流 。
这个传说的来源可能有以下几种解释:
1. 自然现象的误解:微山湖在干旱时期会露出湖底,人们可能在这时看到了古城的遗迹,从而产生了60年一现的联想。
2. 周期性干旱:当地可能存在大约60年一次的大旱周期,使得湖水退去,古城显现。
3. 文化心理的投射:60年是一个甲子,在中国文化中有特殊的意义,人们可能将这种文化观念投射到了古城的显现上。
渔民奇遇的传说为60年一现的说法增添了更多神秘色彩:
当地至今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说微山岛的一位捕鱼回来晚了的渔民,竟然划着船进入了灯火辉煌的一座古城里,城内亭台楼阁鳞次栉比,行人都身着古装。这才知道当天晚上是在古留城和张良吃了饭,于是"留城六十年一现"的传说就成为微山湖上所有打鱼人的都憧憬的梦想 。
4.4 传说的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
古留城的民间传说虽然带有神秘色彩,但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1. 历史记忆的保存
传说往往包含着真实历史的影子,通过传说可以了解古留城沉没的历史背景和过程。虽然传说中的细节可能有夸大或虚构,但总体框架往往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2. 文化认同的构建
这些传说成为湖区人民共同的文化记忆,增强了地方认同感和归属感。无论是张良的智慧、刘伯通的勇敢,还是石狮子的灵性,都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符号。
3. 道德教化的功能
传说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如善恶有报、未雨绸缪、知恩图报等,这些观念通过故事的形式代代相传,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
4. 文学艺术的源泉
古留城的传说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许多作家、艺术家都从这些传说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了优秀的作品。
5. 旅游文化的资源
这些神秘的传说增加了古留城的吸引力,成为发展旅游文化的重要资源。游客不仅可以了解历史,还可以体验神秘的文化氛围。
五、古留城的现代影响: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
5.1 文化品牌建设与传承活动
进入21世纪以来,古留城作为微山县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文化品牌建设和传承活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文化品牌建设的主要举措:
1. 地名文化保护:山东省民政厅将留城列为地名文化遗产,在《地名文化》栏目中专门介绍了这座"沉睡的古城" 。通过官方渠道的宣传,提高了古留城的知名度和文化价值。
2. 文化标识系统:在微山岛古留村建立了相关的文化标识,让游客能够直观地了解古留城的历史。古留村因古留城历史遗迹而得名,村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铁道游击队队部旧址 。
3. 文化产品开发:开发了一系列与古留城相关的文化产品,如纪念章、明信片、书籍等,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这座水下古城。
文化传承活动的开展:
1. 学术研究活动:举办了多次关于古留城的学术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古留城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学术宝库,也为文化传承提供了理论支撑。
2. 文化节庆活动:结合传统节日和现代节庆,举办与古留城相关的文化活动。如在端午节期间举办"纪念古留城"活动,通过民俗表演、文化展览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古留城的历史。
3. 教育培训活动:在当地学校开展古留城历史文化教育,通过讲座、参观、实践等方式,让青少年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传承的创新形式:
1. 数字化展示: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三维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让人们能够"看到"沉没在湖底的古留城。这种创新形式不仅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也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
2. 文艺创作推广: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与古留城相关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美术作品等。通过艺术的形式,让古留城的故事更加生动地传播。
3. 跨界合作交流:与其他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开展交流合作,通过文化交流活动,推广古留城文化品牌。
5.2 旅游开发与景区建设
古留城的旅游开发已经成为微山县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的景区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
旅游景区建设现状:
1. 微山湖旅游区:作为国家5A级景区,微山湖旅游区已经成为山东省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景区内包含了与古留城相关的多个景点,如微山岛、南阳古镇等。
2. 古留村红色旅游:古留村成功创建为第四批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近年来突出红色底蕴,坚持红色传承,依托其独特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优势,大力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 。
3. 留庄运河里景区:正在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这里能体验到穿越千年的运河文化、底蕴厚重的庄台文化,更有机会乘坐一叶扁舟,穿梭于古老的石桥与渔村间。
旅游产品体系建设:
1. 水上观光线路:开发了多条水上观光线路,游客可以乘船游览微山湖,在湖面上遥想古留城的繁华。特别是在天气晴朗的时候,有时可以看到湖底的一些遗迹。
2. 文化体验项目:
- 鱼鹰捕鱼表演:每天10:00/15:00进行表演,让游客体验这一古老的捕鱼技艺
- 运河文化体验:在留庄运河里,游客可以体验运河文化,了解古留城作为运河枢纽的历史
- 民俗文化展示:定期举办民俗文化表演,展示当地的传统文化
3. 研学旅游产品: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发了古留城历史文化研学旅游产品。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讲座、互动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古留城的历史文化价值。
4. 特色旅游商品:开发了一系列与古留城相关的旅游商品,如古留城模型、文化衫、纪念品等,让游客能够把古留城的记忆带回家。
5.3 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
古留城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创新性的特点,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文化产业发展成果:
1. 文创产品开发:深化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合作,丰富扩展微山湖蛋雕、芦苇画、剪纸、瓦当拓印等文创产品 。这些产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成为传播古留城文化的重要载体。
2. 影视产业发展:以古留城为背景的影视作品正在开发中,通过影视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这座神秘的水下古城。
3. 演艺产业创新:开发了古留城主题的演艺项目,通过舞台艺术的形式,再现古留城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文化产业创新模式:
1. "文化+旅游"融合模式:留庄镇以运河里水岸田园综合体项目和运河文化为主题,渔家文化为主线,打造集观光休闲、康养避暑、耕读研学、艺术娱乐于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成为四季宜游的乡村旅游文创新地标 。
2. "互联网+文化"模式:通过网络平台推广古留城文化,开发了相关的APP、小程序等,让游客能够更便捷地了解和体验古留城文化。
3. "非遗+产业"模式: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产业相结合,如将传统的制陶技艺、打铁工艺等开发成体验项目和旅游产品。
5.4 未来发展规划与展望
古留城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已经纳入了地方发展战略,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近期发展规划(2025-2030年):
1. 基础设施提升:
- 完善微山岛的交通设施,提升游客的可达性
- 建设更多的文化展示设施,如博物馆、展览馆等
- 改善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游客体验质量
2. 文化项目建设:
- 建设古留城文化主题公园,通过实景展示、互动体验等方式,让游客更直观地了解古留城
- 打造古留城文化街区,集中展示地方文化特色
- 建设古留城考古遗址公园,展示考古发现成果
3. 产业融合发展:
- 推动文化与旅游、教育、科技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
- 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吸引更多文化企业入驻
中长期发展愿景(2030-2050年):
1. 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将古留城打造成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举办国际文化节、学术会议等活动,提升其国际影响力。
2. 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建立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成为水下古城保护的典范,为其他类似遗址的保护提供经验。
3. 文化旅游目的地:将古留城相关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打造成世界级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
4. 创新发展示范区:在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成为示范区,为其他地区的文化发展提供借鉴。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1. 保护与开发的平衡: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必须确保文化遗产的安全。需要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避免过度开发对遗址造成损害。
2. 文化真实性的保持:在文化产品开发过程中,要确保文化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避免为了商业利益而歪曲历史。
3. 可持续发展问题:要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确保文化资源的长期利用和传承。
4. 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培养更多的文化研究人才、旅游管理人才、文化创意人才等,为古留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结语
通过对古留城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揭开了这座水下古城的神秘面纱,更深刻认识到了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古留城从尧舜时期的封国到明末清初的沉没,经历了四千多年的沧桑巨变,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主要研究发现:
1. 历史脉络清晰:古留城的历史可以分为起源发展期(尧舜-春秋)、郡县制时期(秦汉-隋唐)、衰落沉没期(明清)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历史特征。
2. 文化内涵丰富:古留城不仅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如建筑遗迹、出土文物等,更有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特别是张良文化的影响深远。
3. 考古价值重大:通过考古发现,我们了解了古留城的城市布局、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等,为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4. 传说意义深远:民间传说不仅保存了历史记忆,更体现了湖区人民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寄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5. 现代影响显著:在文化传承、旅游发展、产业创新等方面,古留城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地方发展的重要资源。
研究的学术贡献:
1. 填补了地方史研究空白:系统梳理了古留城的历史发展脉络,为地方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2. 丰富了水下考古理论:通过对古留城考古发现的分析,为水下古城遗址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3. 推动了文化遗产保护:通过研究古留城的保护与开发模式,为其他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借鉴。
未来研究方向:
1. 深化考古研究:继续开展水下考古工作,争取发现更多的遗址和文物,进一步了解古留城的真实面貌。
2. 拓展文化研究:深入研究古留城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其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加强跨学科合作:与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开展合作,进行综合性研究。
4. 注重应用研究:加强对古留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古留城虽然沉没于湖底,但它的文化精神却永远不会沉没。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古留城不仅属于微山湖区人民,更属于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我们有责任保护好这份珍贵的遗产,传承好这份深厚的文化,让古留城的故事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正如那流传千年的传说所述,古留城或许真的会在某个时刻重新显现,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让这座古城在人们的心中永远"显现",成为我们文化记忆中永不磨灭的一部分。通过持续的研究、保护和传承,让古留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文化力量。
来源:杏花微雨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