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波动反噬美国豆农!中美磋商破局,中国订单成“救命稻草”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9 11:20 1

摘要:不是怕种不出好豆子,而是怕“卖不出去”“卖不上价”,过去大半年,美国大豆价格跟坐过山车似的,忽高忽低不说,跟中国的出口订单也没个准信。

美国艾奥瓦州的大豆农户约翰最近这段时间估计愁得睡都不着觉了。

他家里种了两百多亩大豆,眼看着地里的豆子快成熟了,可明年到底种多少、要不要添新农机,他始终拿不定主意。

不是怕种不出好豆子,而是怕“卖不出去”“卖不上价”,过去大半年,美国大豆价格跟坐过山车似的,忽高忽低不说,跟中国的出口订单也没个准信。

去年就因为贸易环境波动,他手里的豆子没能按预期卖给中国采购商,最后只能低价转给本地加工厂,算下来还少赚了。

不光是约翰,美国大豆协会(ASA)的市场观察显示,全美有近三成豆农都跟他一样,因为市场不确定性,推迟了农机采购、调整了播种面积。

要知道,美国大豆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极高,2024年美国大豆对华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的52%,中国仍是美国大豆的第一大出口市场。

一旦这边的贸易渠道有风吹草动,农户的收入马上就受影响。

可就在大家都有点没底的时候,中美经贸圈突然传了个关键消息,2025年10月26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结束的经贸磋商中,双方终于达成了基本共识。

这消息一出来,不少关注贸易的人都松了口气,但疑问也跟着冒出来:这次的共识到底能不能落到实处?像约翰这样的豆农,真能从此不用再为订单和价格犯愁吗?

一、不是种不好,是“稳不住”

要明白为啥大家这么在意这次磋商结果,得先搞清楚美方大豆农户真正的难处在哪。

很多人可能觉得,美国大农场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农户日子肯定轻松,可实际情况远没这么简单,他们的“愁”,全在“不稳定”这三个字上。

中国作为美国大豆最大的买家,每年的采购量直接决定了美国豆农的收成变现情况。

但2025年5月起,中国采购美国大豆的数量曾一度归零,这让不少农户遭遇“订单飞单”的窘境。

去年明尼苏达州有个农户就跟当地农业媒体吐槽,都到收割季了,原本谈好的中国采购商突然因为贸易政策变动暂停合作,他手里的几千吨豆子没了下家,最后只能降价卖给本地的饲料厂,一亩地算下来少赚了不少,这种情况,近几年在大豆主产区并不少见。

而大豆价格受市场供需、贸易政策影响特别大,一旦贸易环境有不确定因素,期货价格马上就会波动。

2024年上半年,CBOT大豆期价在1170-1200美分/蒲式耳(约11.7-12美元/蒲式耳)区间震荡,而全年最低曾跌至955美分/蒲式耳(约9.55美元/蒲式耳),波动幅度超过23%。

农户没法预判价格走势,就不敢轻易扩大种植面积,甚至有的会减少种植,改种玉米、小麦这些价格相对稳定的作物。

总不能等豆子熟了才决定卖不卖,可现在连个稳定的价格预期都没有,谁敢多多种?万一价格跌了,本钱都可能收不回来。

说到底,这些农户要的不是什么特殊政策倾斜,就是一个“确定性”,订单能稳住,价格别大起大落,这样才能安心安排下一年的生产。

而这次中美达成的共识里,正好把“农产品贸易”纳入了核心议题,这也是为啥豆农们比谁都关注磋商结果的原因。

二、不玩“虚的”,专解“实困”

估计有人会纳闷,以前中美经贸磋商也常谈农产品,这次有啥不一样?其实核心差别,就在于“共识能不能落地”,不是光说漂亮话,而是能真正对接农户的需求,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这次不是瞎谈,而是照着2025年以来两国元首历次通话的重要共识来推进的。

这一点很关键,意味着双方在大方向上没有分歧,不会像以前那样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绕弯子,能把精力集中在真正影响产业的核心议题上。

比如双方专门讨论了“如何稳定农产品贸易渠道”,不是只说“要加强合作”,而是提到要“减少不必要的贸易壁垒”“简化通关流程”,这些都是农户最关心的,渠道通了,豆子才能更快、更省成本地运到中国市场。

再看磋商的“覆盖面”,这次谈的不只是农产品,还包括美对华海事物流和造船业301措施、延长对等关税暂停期、芬太尼关税和执法合作、出口管制这些关键领域。

别觉得这些跟豆农没关系,其实都是环环相扣的。

比如物流顺畅了,大豆从美国农场运到港口,再通过海运到中国,整个链路的成本会降低;关税稳定了,不会突然加征额外费用,中国采购商也更愿意签长期订单。

这些看似不直接相关的议题,最终都会影响到农户的实际收益,更重要的是,这次磋商没停在“达成共识”这一步,还明确了后续的“落地步骤”,双方要先进一步敲定具体细节,然后各自履行国内的批准程序。

简单说就是,共识不能只停在纸面上,美国要走国会相关委员会的审核流程,确保符合国内法律。

中国也要按规定完成相关部委的合规把关,等这些程序都走完,共识才能真正变成实际政策,这步看似麻烦,其实是给“共识落地”上了保险,避免出现“谈完就算”的情况。

有从事中美农产品贸易的中间商就分析过,这次共识最有价值的地方,是让市场看到了“稳定的信号”。

以前因为政策反复,不少中国采购商不敢跟美国农户签长期订单,只能小批量、短期采购,现在有了共识做基础,采购商更愿意锁定长期合作,农户也能提前拿到订单,不用再担心“卖不出去”。

三、未来急不来,但有盼头

不过也得客观说,中美经贸之间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想靠一次磋商就彻底解决所有问题,显然不现实。

贸易关系是盘慢棋,得一步一步走稳,不能指望一步将军,未来的关键,还是看双方的实际动作。

从目前释放的信息来看,中方的态度很明确:如果美方不再出台新的限制性措施,中方也不会主动去影响中美经贸关系的稳定。

这对市场来说,就是一颗“定心丸”,只要没有新的政策变动,之前达成的共识就能稳步推进,农户的订单和价格预期也能慢慢稳住。

如果美方还想加新的措施,中方也不会退缩,毕竟贸易得讲对等,不能只让一方让步。

至于地方层面的互动,估计也不会有大的波动,现在的共识已经为双方打下了务实的基础,地方上的农业合作、贸易对接也会跟着这个方向走。

比如美国中西部的大豆主产区艾奥瓦州,2024年大豆产量达5.98亿蒲式耳,占全美总产量的13.6%,该州农业部门已经在跟中国的贸易机构对接,想趁着这次共识的契机,推动更多农户跟中国采购商建立长期合作。

对豆农来说,这次共识更像是“缓解焦虑的第一步”,虽然不能马上解决所有问题,但至少让他们看到了“稳定的可能”。

约翰最近已经在跟本地的大豆合作社沟通,打算等双方敲定具体细节后,就跟中国采购商谈明年的订单,把种植面积定下来。

四、共识之外,更看“行动力”

说到底,这次中美经贸磋商的意义,不在于“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而在于“释放了务实的信号”,把“稳定”这个核心需求落到了实处。

对市场来说,它回应了大家对“贸易环境稳定”的期待,不管是农户还是贸易商,都能少点焦虑,多做点实际的规划。

对美方大豆农户这样的群体来说,它给了一个“不用再提心吊胆”的盼头,让他们能把更多精力放在种好豆子上,而不是天天担心政策变动。

对整体中美经贸关系来说,它也为后续的互动搭好了框架,让双方能在务实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合作。

当然现在最关键的还是“后续的行动力”,细节能不能尽快敲定?国内批准程序能不能顺利走通?这些都得等时间给出答案。

但至少现在,像约翰这样的豆农,终于能暂时放下“心头愁”,去地里看看即将成熟的大豆,规划一下明年的生产。

对他们来说,这份“安稳”,或许就是这次磋商最实在的价值。

来源:科普10克

相关推荐